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EA-TEF)的价值。方法收集8例临床疑诊为EA-TEF的新生儿,于手术前行食管造影及MSCT扫描并进行重建,重建方法包括MPR、MinIP、VR等;将术前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8例中,1例为EA-TEFⅠ型,7例为Ⅲ型(其中Ⅲa型4例,Ⅲb型3例);5例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利用MPR、VR重建图像测得的闭锁食管上下盲端的距离与手术结果基本相符,7例仿真内镜图像能明确显示瘘管开口。结论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以准确诊断EA-TEF并进行分型,显示闭锁食管上下盲端情况及气管-食管瘘口位置可靠,还能显示肺部病变及其他伴随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住院的29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中上腹部的常规及增强扫描,同时行三维胆系重建成像,对胆道梗阻的原因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8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除3例阴性结石未显示外,其余178例术前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图像重建均清晰显示结石所在,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8.34%.14例肝胆管结石症及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诊断准确率达100%.87例胆管肿瘤或壶腹部肿瘤,86例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准确定位,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8.85%,81例患者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1.95%.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诊断成像清晰,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5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32例临床疑诊为肛瘘的病人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和瘘管造影。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完成。将术前获取的影像学资料与显微肛瘘手术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上4例未发现肛瘘,5例为单纯性肛瘘,23例为复杂性肛瘘,均经过手术证实,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复杂性肛瘘误诊为单纯性肛瘘。MSCT上低位肛瘘6例,高位肛瘘22例,均经过手术证实,其中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高位肛瘘误诊为低位肛瘘,MSCT上3例括约肌外瘘误诊为括约肌上瘘。MSCT对术前内口、支管、脓腔评价的准确率分别为62.1%、89.3%、100.0%。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中,MPR包括曲面重建(CPR)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具体位置及其与肛管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VR能三维再现瘘管的形态和走行特点。结论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检查方法,可以为手术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右位心合并心血管畸形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先天性右位心合并心血管畸形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3例先天性右位心患者,其中镜面右位心17例,右旋心6例;所有患者均合并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心血管畸形。对所有患者的心脏病变施行手术治疗,包括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G lenn手术、Fon tan手术、R aste lli手术、法洛四联症纠治术等。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3个月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左肺上叶不张、乳糜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随访16例,随访时间8个月~18年,心功能Ⅰ~Ⅱ级14例,Ⅲ级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和胸腹部X线片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右位心的主要方法;先天性右位心合并心血管畸形的患者需施行手术治疗;肺动脉高压、肺血管发育不良及K artagener综合征是影响外科治疗效果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诊断法洛四联症(TO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法洛四联症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不同方式重建,包括MPR、CPR、MIP和VR等,并与心脏超声(UCG)和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 64-SCTA和UCG均可显示TOF的4种主要畸形。44例经手术证实的TOF中,64-SCTA显示TOF主要畸形的准确率为98.86%(174/176),UCG为97.16%(171/176),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TOF伴发心外畸形的显示率为91.12%(62/68),明显优于UCG(χ2=21.76,P0.01)。结论 64-SCTA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TOF的心外大血管结构异常及其合并畸形,尤其能判断肺动脉有无狭窄和评价冠状动脉起源,对选择手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中晚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过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进行平扫和三期扫描和图像三维重建,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显示肿块准确率100.00%(43/43),肿瘤浆膜层浸润诊断准确率94.59%(35/37),淋巴结转移准确率76.92%(10/13),远处脏器转移准确率61.54%(8/13),显示供血血管准确率100.00%(24/24)。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较好地显示病灶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完整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后的横断面及重组图像,并与传统X线片及常规CT椎间盘扫描图像比较,以探讨其能否提高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单盲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腰椎峡部裂患者156例,其中男91例,女65例;年龄16~73岁,平均32.7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2.6年。将患者的影像资料按X线片、常规椎间盘CT扫描、MSCT容积扫描进行归类,其中X线片127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79份,MSCT容积扫描并重组图像156份。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术后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共同对3种影像资料分别进行分析、诊断,最终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分别得出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应用多样本率的卡方检验验证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影像片中直接显示腰椎峡部骨不连接为诊断标准,127份X线片中,能准确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有201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64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75.8%。79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中,共检出腰椎峡部裂105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55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65.6%。156份MSCT容积扫描后重组图像共明确诊断腰椎峡部裂324处,与手术结果完全吻合,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6,P〈0.005)。MSCT容积扫描后的重组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通过MSCT容积扫描并运用重组技术能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重组图像能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影像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对腰椎弓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hilips 16层螺旋CT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并与心脏超声检查比较。方法:对10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了术前CT造影检查;选择非离子型370碘造影剂,注射部位首选足背浅静脉,其次为右手背静脉,再次为左手背静脉或头皮静脉[1]。结果:10例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包括肺动静脉畸形4例均合并其他复杂畸形;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合并ASD/VSD/PDA;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4例合并ASD,2例合并PDA,1例合并共同A干;法洛四联症3例,2例合并PDA,1例合并ASD/肺A-V畸形,1例合并右锁骨下A迷走/右位主A弓;主动脉缩窄1例合并PDA/肺A-V畸形。结论:对于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伴有心外血管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6层螺旋CT造影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此检查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为临床提供的信息量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17例RPH患者的MSCT(16排或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腹腔血管显像(CT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脾静脉及侧支循环的CT表现。
结果:胰源性14例,脾源性1例,白血病2例。CT显示脾静脉闭塞占35.3%,狭窄占64.7%;可见胃底静脉曲张占70.6%,胃体静脉曲张占76.5%。
结论:MSCT能显示RPH的病因及侧支循环情况,对于RPH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中晚期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晚期结肠癌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MSCT多期扫描及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CT血管造影等),并将MS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SCT能显示肠腔及肠壁的改变、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本组MSCT显示结肠癌的敏感性达100%(27/27);对大肠癌TNM分期的准确率为:T分期92.59%(25/27),N分期88.89%(24/27),M分期85.19%(23/27);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准确率为100%(27/27)。1例T2期高估为T3期,1例T1期高估为T3期。3例淋巴结转移和4例远处转移未检出。结果表明,MS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较好地显示病灶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中晚期结肠癌TNM分期的判断准确性高,对临床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MSCT)图像中测量的各种椎弓根参数对腰椎弓峡部裂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选择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峡部裂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8~59岁,平均(42.60±9.36)岁。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的患者术前均行MSCT容积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在相应的图像中分别测量椎弓根水平位角(TSA)、椎弓根矢状位角(SSA)、椎弓根长度(PL)、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等参数,术前根据已测得的椎弓根参数选择合适的椎弓根螺钉,术中根据所测参数并借助椎弓根角度定位器置入椎弓根螺钉。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法结合术中透视定位置入椎弓根螺钉。术中分别记录每枚椎弓根螺钉钉道准备时间;术后复查MSCT,对椎弓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评估。比较两组间螺钉钉道准备时间及置入螺钉的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置入椎弓根螺钉156枚,优143枚,良11枚,差2枚。对照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0枚,优101枚,良26枚,差23枚。两组螺钉位置的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螺钉钉道准备时间研究组为(66.20±7.31)s,对照组为(104.11±9.51)s,两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及准确的参考数据。根据影像学资料所测得的参数能在术前制定更精确的手术方案,术中能既简便又准确地把握进钉方向,从而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有效避免或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TEE在非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TTE初筛拟行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的患者,术前TEE检查进一步筛选患者,指导选择适当封堵器,术中TEE监测引导置入封堵器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167例中,24例房间隔缺损(ASD)和121例室间隔缺损(VSD)成功完成镶嵌治疗,1例ASD和5例VSD术后即刻TEE可见一丝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1例ASD和4例VSD残余分流消失,1例VSD右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稍加快,1例VSD术前无主动脉瓣反流,术后出现轻-中度反流。3例ASD和9例VSD镶嵌治疗不顺利,转体外循环。对1例ASD和2例VSD由于缺口过小而放弃治疗。7例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直接放弃镶嵌治疗,转修补术。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中,TEE能为选择适应证和封堵器提供技术支持,实时监测指导及评价手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内脏异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A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内脏异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CTA检查并经3D后处理的2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内脏异位的患者,观察其心内及心外异常结构。结果20例患者中,左心房异构3例(3/20,15.00%),左肺两叶、右肺三叶2例,双肺两叶1例;单心室2例,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1例;大动脉异位2例,肺动脉狭窄2例,肺动脉闭锁1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右心房异构17例(17/20,85.00%),均为双肺三叶;单心室9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心内膜垫缺损6例,房间隔缺损10例,卵圆孔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8例;大动脉异位14例,肺动脉狭窄16例,肺动脉闭锁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永存左上腔7例;下腔静脉肝段缺如2例。结论 CTA可很好地显示心脏、大血管及胸腹腔内的结构,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内脏异位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诊断法洛四联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法洛四联症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并与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SCT对46例法洛四联症患者均能做出定性诊断。法洛四联症室缺类型:嵴下型室缺44例,嵴上型室缺2例。主动脉骑跨率:骑跨50%为44例,骑跨40%为2例。肺动脉狭窄:46例均有右室流出道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二瓣化畸形36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14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右位主动脉弓14例,永存左上腔4例,另2例左头臂静脉异常走行。结论MSCT对心外畸形的检出率,肺动脉及段级分支的变异和发育情况有较高的价值。MSCT可以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以及心内畸形。  相似文献   

15.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have been obtained preoperatively in six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ontiguous sequences of electrocardiogram-triggered spin-echo images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in three-dimensional form to define the size and anatomic relationships to the great vessels and internal cardiac structures. Finding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ere corroborated by angiographic and sector-scan echocardiographic studies and at operation. Individual scan slices were manually edited to separate the heart and great vessels from the blood within them and from extracardiac structures. Surface reconstruction software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craniofacial and orthopedic surgical planning was adapted for processing of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sequences. Pre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constructions were obtained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coarctation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hypoplastic left ventricle, pulmonary arte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trial septal defect, partial atrioventricular canal defect with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 and tetralogy of Fallot with peripheral pulmonary artery stenosis. The reconstructions showed anatomic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two-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chocardiography, cineangiography, and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have a format that is familiar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gross intraoperative appearance of the heart and great vessels. These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can facilitate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scan findings for cardiac surgeons without the sacrifice of significant clinic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螺旋CT(multi-spir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MS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下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合并创伤性颈椎不稳(multilevel degenerative stenosis with traumatic instability,MDSTI)的手术效果。方法2006年9月-2007年8月,本院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及同种异体骨植骨双开门椎管戚形术治疗9例MDSTI患者,结合MSCT三维重建技术量化评估螺钉穿破情况、术后椎管矢状径及横切面积增加情况。结果9例置入椎弓根钉44枚,1级穿破72.7%(32/44),2级穿破27.3%(12/44),无3级穿破及置钉不当需重新置钉病例。42个节段行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椎管矢状径及横切面积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76.2%(32/42)的患者植骨块完全融合,23.8%(10/42)的患者植骨块部分吸收,所有节段双侧开槽区域均达到坚强融合。结论应用MSCT三维重建技术可量化评估颈椎椎弓根钉固定的准确性和双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扩大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用于诊断耳硬化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7例(92耳)耳硬化症及65例(79耳)非耳硬化症听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轴位平扫MSCT,对MSCT原始图像行后处理,包括镫骨、耳蜗多平面重组(MPR)及听骨链曲面重组(CPR),比较MSCT原始图像及其联合后处理技术诊断耳硬化症的效能。结果 根据MSCT原始图像诊断66耳、联合后处理技术诊断89耳耳硬化症,二者敏感度分别为71.74%和96.74%,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29%和96.49%,后者均高于前者(P均<0.05);其特异度(92.41% vs. 9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MSCT诊断耳硬化症的敏感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重建钢板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2月至2011年2月,对24例陈旧性骨盆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0~62岁,平均4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3~64d,平均35d。经X线及CT诊断,按Tile分型:C型11例,B型13例。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8例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9例,良5例,可4例,平均(84.4±11.5)分。结论:对陈旧性骨盆骨折应积极手术治疗,准确进行术前评估,精确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合适处理,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EE引导下经胸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50例接受TEE引导下经胸介入封堵治疗的CHD患者的资料,包括29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ASD合并VSD及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前均经TEE再次明确诊断并观察心脏缺损情况,术中超声实时监测并引导导丝、鞘管等到达指定位置及封堵伞放置,术后超声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瓣膜功能障碍评以价封堵效果,并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有无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结果 49例介入封堵成功,其中11例术后即刻TEE可见残余分流;术后1、3、6个月复查TEE,49例均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及封堵术导致的瓣膜反流,复查心电图未见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1例VSD介入封堵失败。结论 TEE用于引导经胸介入封堵治疗CHD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无辐射、无需对比剂,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