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关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如何成建制参与、全程介入、中西医有效配合、参与国际抗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相关论述,并就中医药国际化、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管理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治疗,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诊疗方案,中医药参与武汉抗疫也将被载入中国抗疫史册,在日益严峻的国际抗疫工作中,中医药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近代社会历史的视域,解读晚清著名医家王孟英。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王孟英身处社会的剧变期,虽历经战乱,仍不忘思索动乱之源,著饮食之书以教化;其栖身他乡,适逢疫情,则重订《霍乱论》,并亲自救治病人;其治疫,审因辨证,绝不偏执。王孟英以自己的行动,一生坚守并践行"济世"之志。  相似文献   

3.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武汉地区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仝小林院士在一线抗疫60余日。在此期间,他提出和制定了诸多学术观点和实践方案:1)创“三维定性”之法,并依此而将武汉新冠疫情定性为“寒湿疫”。2)针对“寒湿疫”早期,制宣肺化湿之法,并依此开具寒湿疫方,对疫情进行早期截断。3)创“武昌模式”高效有序推行寒湿疫方,将防控重心下沉前移至社区。4)针对“寒湿疫”重症期,发现“瘀热入营”是转重之关键病机,并制定了系列治法。5)针对“寒湿疫”恢复期,提出从“虚、毒、瘀”去辨治的临床策略,并依此制定了恢复期通治方。6)从“分期—分证”的角度,结合“治未病”理论,将“寒湿疫”分为“四期十六证”,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寒湿疫”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4.
徐相任是江南孟河费氏医派的传人,他师古不泥,治学严谨,在医学上继承了费氏医学特色,治病注重辨证,处方用药平正绵密,善于养阴,临床以理虚和擅治瘟疫时病见称,著有《徐氏霍乱论》、《急性险疫证治》、《时病常识》等。  相似文献   

5.
分析上海府县旧志涉疫资料,发现前人对疫情的观察主要体现在风俗和谚语中,对疫情的认识既有客观总结疫情发生、传播特点者,也有臆想和迷信成分,需要辩证看待.旧志所载应对疫情的举措主要有3类:一是医疗,包括一线的直接救治、从救治中形成的治疫专著以及近代形成的专门医疗机构;二是捐赈,包括政府组织的赈灾活动、政府官员和社会贤达个人...  相似文献   

6.
《重订痧疫指迷》一卷,为云间费养庄先生选辑,如皋顾晓兰先生重加评订。费顾二氏俱为有清名医。痧疫各方,收采极精,对于霍乱各症,尤为推究精详。已故社友徐石生君手录,价让于裘君吉生。第一为急救溯源;第二为辨证要诀;第三为急救闭症方;第四为治时行霍乱简便章程;第五为摘录《霍乱论》守险预防要法;第六为霍乱转筋外治法。读之于痧疫症,自易明辨·第一集第十六种·  相似文献   

7.
清至近代以来,中医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使得中医药战胜“温疫”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其治疫经验,对于今天“非典”等疫情,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清代四部温病学著作雷丰的《时病论》、陈耕道的《疫痧草》、熊立品的《治疫全书》、王士雄的《霍乱论》防治温疫的药物进行了整理统计及分析,总结了其防治温疫的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研究认为四部著作中选方数量、用药味数、用药频率等方面虽略有差异,但其防治温疫的医学思想具有共同的特点,即立足祛邪、重视扶正、气运变化与温疫发生相关。研究结果能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温疫类传染病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清代岭南地区烈性传染病防治专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是岭南烈性传染病流行活跃时期。与岭南疫情关系密切、针对性强、有代表性的瘟疫防治专著有邱浩川的《引种保婴牛痘方书》、吴宣崇和罗汝兰的《鼠疫汇编》、黎佩兰的《时症良方释疑》、梁达樵的《辨证求真》、黄炜元的《辩疫真机》、林庆铨的《时疫辨》、李守中的《时疫核标蛇症治法》。岭南人于引进和推广牛痘接种法功不可没;岭南医家在防治烈性传染病鼠疫和霍乱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不乏创见、新知与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辛温药在古医籍中广泛应用于疫病的防治,而对辛温药治疫的机理缺少系统解读。中医学认为疫病病机为正气不足,外感毒邪,兼夹秽浊、热毒等而发病。本文参考古代本草著作,整理具有治疫作用的辛温药,从“辛能行散,温能助阳”的性味理论出发,归纳出辛温药在治疫过程中发挥温通阳气、消导阴浊、开通心窍功效。疫病病机复杂,种类多样,通过明晰辛温药治疫机理,在治疗中辨证地应用辛温药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治疫理论。  相似文献   

11.
杨尧章为清代湖南名医,撰有<温疫论辨义>.杨氏论治温疫以吴又可<温疫论>为正宗,并对<温疫论>逐条剖析,于当从者,疏其蕴;于不当从者,抉其蔽,使之治温疫提纲挈领,多有发有性未发之论.杨氏对温疫论进行了辨义,并从温疫初起、感邪轻重、温疫治之大法,辨识温疫与温病的区别;从感气、传变、证候、治则等方面辨别伤寒与时疫之异同.  相似文献   

12.
回顾梳理民国时期报刊所载1918年绍兴疫情报道,发现绍兴"时疫"为流行性感冒,系自国外经宁波传入。该时疫发病特点为人群普遍易感,幼儿、老人和孕妇死亡率较高;监狱、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是疫情高发地,呈明显的聚集性。由于当地医疗资源不足,主管官员对疫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地方政府应对不力,导致绍兴成为1918年大流感疫情重灾区。后民间团体自发救治,成为抗疫主力,其间绍兴中医积极介入,总结推广治疫经验。此次疫情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疾病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对于疫病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但对于疫病的系统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首篇即从秦汉时期到魏晋、隋唐、两宋以及金、元、明时期,对疫病病因的认识、病名的认定及辨治的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发展等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临床进一步认识与有效防治疫病有所裨益,并特别论述到元末明初王履有关《内经》“承制生化”理论的阐释和发挥,是与现代医学用免疫学理论辨治疫病的思路和方法相通应的。第二篇则讲述了明清时期开创于明代吴又可的中医温疫学派的形成,温疫各家有关疫病的理论和辨治湿热疫、热毒疫及瘀毒疫的经验和经典方药。  相似文献   

14.
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夏季,京城霍乱大流行,疫情传播很快,愈演愈烈,以致"病发即毙,医药无及",其情况之严峻,天津当时发行的《大公报》评论道:"此次疫疠传染之广,经时之久,为历年所未有。"这次霍乱大流行的原因,主要是腐朽愚昧的慈禧太后企图借义和团之手报复列强诸国,外国列强借口传教士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熊立品《治疫全书》在温病学历史上承前人治疫之学,综各家治疫之脉证治,启后学之功显著。文章从熊氏综前人治疫之大成-精究吴氏《温疫论》并参之喻论,抒己见补充二氏之未逮,及其本人防治温疫方药运用特色等三个方面,对雄氏在疫病临床诊治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以期对当今传染性疾病的辨证治疗具有更进一步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姚海 《亚太传统医药》2008,4(10):113-114
目的:分析霍乱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霍乱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4~56岁。结果:潜伏期1~4天,均无发热、腹痛,血象均正常,大便培养均为稻叶型霍乱弧菌。结论:大便双培养(霍乱弧菌培养+细菌培养)是鉴别诊断的关键,疫源检索以及必要时无菌棉签肛拭子的应用,对轻型病例与带菌者的检出,及时筛出潜在传染源,对疫情的扑灭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得心集医案·霍乱门》27则医案,从证型、病机、治法、用方、常用药等角度分析谢星焕对霍乱的辨治特色。《得心集医案·霍乱门》27则医案涉及11个证型,19首用方,使用频次最高的4味药实为四君子汤的组成。谢氏治疗霍乱善用经方,根据病因病机不同立法处方,邪气内陷从风论治,正气不足从脾胃论治,小儿辨证则注重望诊。  相似文献   

18.
《天津中医药》2020,37(6):601-601
正"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其实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人民!"昨天上午,由市教育两委主办的"讲抗疫故事增制度自信担报国使命"抗疫思政课专题巡讲首场报告会,在津云中央厨房开讲。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伯礼教  相似文献   

19.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下称《类编》)系近代名医何廉臣所选编,全书分上下两集,上集为风、寒、暑、湿、燥、火,四时六淫病案计六卷;下集为温疫、喉痧、白喉、霍乱、痢疫、瘄疫六种传染病案计六卷。全书十二卷的医案,有关中医的时病,大体都已备列。而其案正如何氏所云:“多潜心于经旨,参酌历代名医之治验,学有渊源以疗病,间有旁参新  相似文献   

20.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温病学家。著《温疫论》,首创戾气学说,治疫力主攻下,擅用大黄,为临床开拓思路,颇多启迪。兹撰此文,以倡其说。攻下逐邪,治疫首推大黄温疫是感染了自然界一种“戾气”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吴氏认为温疫邪毒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邪不去则病不愈。因而强调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总认导引其邪从门户而出,为治疫之纲要。盖疫邪传胃,必从下解,必“借大肠之气传送而下”而疫方愈。通便不过是手段,排泄疫毒才是目的,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