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瘤样丘疹病(LyP)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LyP的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复习文献讨论。结果:患者男性,73岁,躯干、头皮及四肢红斑、丘疹、疱疹、脓疱疹7天,查体:全身皮肤多数散在丘疱疹,皮疹直径0.1~1.3cm,取皮疹处皮肤组织行病检。组织学示表皮局部海绵水肿,灶性脓疱形成,在真皮内弥漫分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其中散在异型大淋巴细胞,类似R-S样细胞,该细胞呈CD30阳性(+),上皮膜抗原阳性(EMA+),间变型淋巴瘤激酶阴性(ALK-),CD4阳性(+),CD8阴性(-),皮疹约2周后逐渐消退。结论:皮肤LyP是一种病因不明,转归通常良性但并不绝对,而组织学表现为恶性皮肤浸润的特殊疾病,需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和丘疹性蕈样肉芽肿相鉴别;临床病史、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几种少见皮肤淋巴组织肿瘤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S﹀zary综合征(SS)此综合征是皮肤亲表皮性(epidermotropic)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特殊亚型。与蕈样霉菌病或蕈样肉芽肿(mycosisfungoides,MF)共同构成一组特殊类型皮肤T细胞淋巴瘤,可称为MF/SS。皮肤损害在临床上或...  相似文献   

3.
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原名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YG)的病理形态特征、病变性质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l例LYG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V原位分子杂交(EBER)结合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l例63岁男性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多系统多器官性病变,主要累及肺,表现为双肺内境界清楚的圆形结节,呈孤立性或弥漫性分布,并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无力等症状。皮下结节活检示多个肉芽肿样结构,细胞形态多样,见组织样细胞、非典型淋巴样细胞、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散在多核巨细胞,可见一血管壁有淋巴样细胞浸润,未见明显中心粒细胞,可见核分裂象。肺部穿刺组织示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并见灶性坏死,免疫表型示瘤细胞呈CD20 ,CD79α ,CD43 ,CD3-,GraB-,EBV散在 ,CK-,Syn-,原位杂交示EBER 。结论 本例LYG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EBV相关。临床与影像学上与Wegener肉芽肿相似。肺部出现结节状病灶时,临床上易与结核、肉芽肿病、肺癌及炎性假瘤等相混淆,病理上须与结核、非特异性肉芽肿病、结外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形态学、免疫表型结合临床特征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的病因、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3例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作了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做了随访.结果 3例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1例累及卵巢,1例累及双侧输卵管,1例累及子宫内膜.年龄分别是32、22和62岁.组织学观察显示病灶内大量泡沫状的组织细胞,混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偶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泡沫细胞CD68阳性,淋巴细胞CD3和CD20阳性,κ、λ阳性.结论 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虽是一种罕见的炎性病变,但只要记住它的存在及特点,就可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5.
胸膜结节病(pleuropulmonary sarcoidosis,PPS)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病因未明的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性疾病,组织病理学活检可见胸膜非干酪样肉芽肿浸润,伴或不伴肺实质浸润.PPS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等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等胸膜疾病,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PPS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pulmonary lymphomatiod granulomatosis,PLG)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LG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74岁,平均36.6岁;其中2例有发热病史;镜下均见中至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其中3例可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及显著的血管壁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伴纤维素样坏死;免疫表型:异型淋巴样细胞CD20、PAX-5、LMP1均阳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数量不等的阳性,背景小淋巴细胞CD2、CD3、CD5阳性。依据反应性淋巴细胞背景中EB病毒阳性B细胞的比例,诊断PLG 3级2例,PLG 2级2例,PLG1~2级1例;术后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9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PLG是一种EB病毒相关的B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成年人居多,症状多样,肺部呈多发或单发病灶。诊断主要依靠病变中大量炎性细胞伴多少不等的中等大至大的异型B淋巴细胞且EB病毒阳性,以及嗜血管现象和灶片状坏死。同时应注意排除肺部炎性疾病和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垂体炎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7例原发性垂体炎行HE和免疫组化、PAS和抗酸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均为女性,年龄23~63岁,患者多不同程度表现为头痛头晕、视野缺损或视物模糊和内分泌紊乱症状; MRI或CT示鞍区占位。镜检: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例1、2)见多量淋巴浆细胞浸润破坏垂体腺组织,呈不规则岛状或小簇状伴嗜酸性变;肉芽肿性垂体炎(例3~6)示上皮样组织细胞聚集形成明显肉芽肿结节,其中例3和例4可见非干酪样坏死;黄色瘤性垂体炎(例7)可见多量泡沫样及上皮样组织细胞伴出血、坏死及胆固醇结晶。7例见残存垂体腺泡组织及炎性纤维增生。免疫组化染色炎性浸润区示B细胞和T细胞混杂,腺泡间以T细胞为主伴灶性Ig G阳性细胞及稀疏的Ig G4阳性细胞,缺乏轻链限制性表达。组织细胞及肉芽肿结构CD68和CD163多阳性,S-100和CD1a阴性。残存垂体腺泡组织示多种垂体激素标记阳性。PAS和抗酸染色均阴性。结论原发性垂体炎临床较罕见,女性好发,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表现,依靠病理检查可确诊。病理形态分为3种组织学亚型,尽管可有重叠或移行状态,然而其分型依然有助于与不同形态的相似肿瘤和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8.
95例结核变态反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95例结核变态反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提出病理组织学分期:①早期有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中性白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浆细胞缺如。②中期小血管炎症突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炎细胞浸润多以血管为中心。⑧晚期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可形成肉芽肿,纤维细胞增多,可有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形成。用抗酸染色、免疫荧光、免疫酶标法进行检测,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鉴别诊断,并就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蕈样肉芽肿 (MF)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应用PCR方法我们已经证明MF及可疑MF皮损中存在T细胞受体 γ基因重排 (TCR γ)。但血液的T细胞单克隆性的存在与皮损的T细胞单克隆性存在的关系 ,及与预后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14例MF(二期 )患者 ,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均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 ;17例可疑MF患者 (最后发展成为MF患者 ) ;8例湿疹患者 ;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所有标本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 ,标本均在切取皮损的同时取外周抗凝血。正常皮肤 5份 ,来源于整形外科切取的外观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G)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方法分析1例肺LG的临床病理特点,行SP法免疫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EBER),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4岁,临床上表现为双肺快速增多、增大的境界清楚的圆形结节,呈孤立性或弥漫性分布,并出现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无力等症状。胸腔镜肺活检组织示弥漫淋巴细胞及散在异形性大细胞浸润,并见血管受累和坏死,免疫表型:大细胞CD45+,CD20++,CD30+,EBV+,EBER+,CD68+;CD15、ALK、EMA、CD3、CD56等均-(散在小淋巴细胞CD3+)。结论LG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肺的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性淋巴瘤,与EBV感染有关。诊断困难,临床上需要与Wegener肉芽肿、结核、结节病等肺结节性病变鉴别。病理学上也需与结核、非特异性肉芽肿病、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经形态学、免疫表型与临床、影像学相结合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创伤相关性黄色肉芽肿性间质肾炎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间质肾炎(XGIN)的发病机制、病变本质、组织学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综合分析有关病史与CT、彩超、静脉尿路造影及其余实验资料;并同术中发现与病理检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病人均于本病发作4-12年前遭受腰背或腰肋部钝挫伤。各个病人的手术前中后临床诊断皆为“肾癌”而施行根治性手术。“瘤灶”中心位于皮质区并向肾外周“侵袭”。病变局部以大量的泡沫样细胞堆积及间质成片纤维化伴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镜下特征,经免疫组化证实为黄色肉芽肿性而非肿瘤性。肾盂肾盏无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无尿路感染、梗阻或结石的证据。结论:XGIN可能是创作免疫介导的一 种迟发性肉芽肿;明确其发病机制与病变特点是临床正确诊断与治疗的前题。  相似文献   

12.
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平滑肌瘤间质中见到大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浸润,大部分浸润的淋巴细胞呈CD45RO、CD3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标志物CD8及TIA-1阳性。结论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非常罕见,病理形态上要注意与淋巴瘤鉴别;在其发生学上可能与流产后体内高激素水平状态的突然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3.
22例坏死性肉芽肿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2例坏死性肉芽肿免疫组化研究陈忠伟,朱雄增,刘尚廉,傅秀珍坏死性肉芽肿又称为恶性肉芽肿或致死性中线肉芽肿,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主要发生在鼻和面部中线,表现为进行性坏死性肉芽肿的临床综合征。目前这一名称主要用于形态学上以凝固性坏死、多形细胞浸润和出...  相似文献   

14.
Lu JB  Li XQ  Zhu XZ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5):297-301
目的探讨宫颈淋巴瘤样病变和宫颈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两者鉴别诊断上的价值。方法对10例宫颈淋巴瘤样病变和16例宫颈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T淋巴细胞标记物和免疫球蛋白轻链(κ,λ)的表达,并应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了4例淋巴瘤样病变和4例淋巴瘤中IgH基因重排的情况。结果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年龄24—54岁(中位年龄43岁),临床多表现为宫颈糜烂或息肉,镜下观察可见表浅分布的、局灶或弥漫性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浸润,伴淋巴细胞转化成熟现象和多型性炎性细胞浸润(多量成熟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宫颈淋巴瘤患者年龄28—78岁(中位年龄58岁),临床表现为宫颈肿块或弥漫性宫颈肥大,镜下观察示1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4例滤泡性淋巴瘤,二者组织学形态分别以弥漫分布、形态单一的肿瘤性大淋巴细胞浸润和肿瘤性滤泡形成为特点,病灶中少有多型性炎性细胞浸润,也不出现淋巴细胞转化成熟现象。宫颈淋巴瘤样病变中,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κ和λ染色结果欠满意。4例宫颈淋巴瘤病例和2例宫颈淋巴瘤样病变中检出单克隆性IgH基因重排。结论宫颈淋巴瘤样病变和淋巴瘤主要依据不同的临床和病理形态特点相互区分。IgH基因重排检测对于二者鉴别有帮助,但需注意部分良性病变也有单克隆性淋巴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5.
在WHO 2001版淋巴瘤分类中,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是除了大细胞间变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NK/T细胞性、皮肤蕈样霉菌病、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性、肝脾及肠道T细胞淋巴瘤外的一大类外周T细胞淋巴瘤,可能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本研究旨在分析其相关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8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细胞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临床上首发症状均表现为皮下结节,单发或多发,继而向上侵及表皮,向下累及筋膜。半数病例长期稳定,无系统症状,治疗效果好,长期存活,另半数病例出现高烧,累及骨髓,洒巴结,肝脾肿大,血小板或全血象养活,少数伴有致死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病程进展迅速,极少存活3年者,病理上瘤细胞由异型的大、中、小淋巴细胞以不同比例围绕脂肪呈花环状排列,融合成小片状或灶状呈网络状分布,瘤细胞核分裂象活跃,有明显的核碎裂小体构成的核碎裂坏死,周围区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活跃伴有蚕噬红细胞现象,并见多核巨细胞和肉芽肿样反应,瘤细胞浸润在脂肪小叶内,脂肪小叶间隔则不累及,肿瘤表达T细胞免疫表型,结论:S一瘤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特殊类型的皮肤淋巴瘤。  相似文献   

17.
在活动性肺类肉瘤病患者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减少、T_H细胞数降低、对有丝分裂原反应下降及B细胞功能减弱;而肺病变部位则有大量的T细胞尤其是T_H细胞浸润,且对有丝分裂原反应增高。这些T细胞还可自发分化并产生淋巴因子。说明此病的特征是:肺病变局部的免疫活性增强。为研究类肉瘤病的发病机理,作者用多种单克隆抗体和酶标生物素—亲和素技术,对9例活动性肺类肉瘤的病变淋巴结及部分病变肺组织进行了免疫组织学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淋巴结及肺组织切片上由组成肉芽肿的上皮样巨噬细胞和邻近的一些淋巴细胞膜上都结合着抗IFN-γ、抗IL-2及抗IL-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PMME)的病理诊断特点、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收集安阳市肿瘤医院5例PMME,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PMME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发生于食管中段,大体呈蕈伞型.光镜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梭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以梭形细胞为主.肿瘤细胞胞核体积大,核仁清晰、染色质丰富.瘤细胞形态多样且无色素易误诊为分化差的鳞状细胞癌、肉瘤样癌、淋巴瘤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细胞显示vimentin,S-100,HMB-45和Melan-A阳性;不表达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嗜铬素蛋白-A(chromogranin proteins A,CgA)和突触素(syn).随瘤细胞浸润不同组织层次可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PMME是一种罕见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由于其症状与食管其它肿瘤相似,在活检或手术前很难确诊,对发生于中老年人的食管中段蕈伞型肿物应考虑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临床病理分析肿瘤大小、浸润层次、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式可能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9.
<正>BCL-2基因是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的原癌基因之一。BCL-2/IgH融合基因可导致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淋巴瘤发病和发展的机制之一。既往有研究显示,BCL-2/IgH在淋巴瘤的辅助诊断、检测疗效、评估化疗、预防复发和评估预后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紫外线光疗治疗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引起的BCL-2蛋白表达下降究竟是由于何种机制所致,目前并不清楚。有研究显示光疗后早期MF患者皮损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但有作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5例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生长缓慢,病程长。病理形态:淋巴结结构部分存在,反应性滤泡明显,副皮质区异形淋巴细胞增生,血管增多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浸润周围组织。免疫组化显示T细胞单克隆性,认为是低度恶性T细胞淋巴瘤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讨论其鉴别诊断和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