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总结整理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邹学熹教授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的认识.从伤寒的命名、"六经"的名称和六经的排列次序等三个方面,介绍了邹学熹教授<伤寒论>六经源于<易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以其特有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中医外感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系统论述.全面分析<伤寒论>六经病症,外感邪气侵袭不同经络,表现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以六经提纲证为代表的外感辨证思想,并且,多方面通过兼证和变证分析,提出了病机相同或相似的病证均可使用<伤寒论>各经本证所提出的方药,使得<伤寒论>理法方药拓展到了杂病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3.
通过前后联系、类比鉴别,对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阴病第273条太阴提纲证原文进行解析,认为太阴病篇内容在<伤寒论>中最少,并非张仲景不重视调补脾胃,而是因为这一思想和方法已贯穿于六经.只有会通六经病篇才能更好地理解太阴提纲证深意.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方运用之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六经立论,统摄八法;药少而专,配伍精当;遵循原则,灵活运用三方面论述了<伤寒论>方的特点,并且阐述了<伤寒论>方原方运用、经方合用、加减变化等目前临床运用的模式,从而论证了<伤寒论>方久用不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的哲学理论.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有着深刻影响.其 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 末张仲景<伤寒论>也不例外,<伤寒论>博大精深,创立 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渊于<内经>,<难经>的学术思 想,而阴阳五行学说正是这些中医典籍的理论支柱,而世人 对<伤寒论>治病认识皆知其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即往往忽 视了张仲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钱塘医派"对<伤寒论>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宏扬光大仲景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术上他们推崇成氏,维护原书旧貌,明确反对"三纲鼎立",注重以经解经,重视顾护胃气,并用"五运六气"、"标本中见"来解释六经,是最早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注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重在寓理于用,在六经辨证体系中,脾胃气机升降理论贯穿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理论.探索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或能给后学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李云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1):244-245
<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门课程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中医院校前期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中医学课程中的地位及教材改革设想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仲景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金匮要略>有专篇<呕吐哕下利病>篇论述下利,除此以外,也散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病>、<妇人产后病>等篇.<伤寒论>对下利的论述则散见于六经病篇中.仲景治疗下利内容丰富,所论方法及相应方药代表了当时下利论治的最高水平.因此,重温仲景治利诸法,不仅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其学术思想,而且对于临床辨证论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总结整理了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医易学家邹学熹教授运用易学理论对<伤寒论>的命名以及六经的由来及其排列次序的独特认识,认为<伤寒论>是仲景以自然界的六气"寒"为起点命名的,六经学说则是<内经>根据易经阴阳之理、六爻之论提出来的,其排列次序是以阐明伤寒传变规律予以确立的.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始用之太阳中风表虚证,不仪用以太阳表证,又可和里,用于失治误治的各种变证,有温阳解表,调营卫.和阴阳、充气血之功用,故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后世之人不断扩大发掘其功用,尊其为仲景"群方之冠".作为桂枝汤中主药桂枝,在<伤寒论>亦用处颇多,全文113方中,提到桂枝的有43方.本文试从桂枝四气五味方面,跳出仲景六经论治,全面总结统计分析桂枝用药规律,对于深入理解桂枝用药本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的治疗学是以六经病机为依据,结合脏腑、八纲辨证及机体的盛衰、病情的演变、病位的浅深等,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治疗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关治疗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因及方剂的配伍规律等,对临床实践具有极其广泛的指导意义.现将学习所得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是《伤寒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结合《伤寒论》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 :定因分析、定性分析、定时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等六个因素 ,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六经病的各个方面 ,此即《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内涵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既可运用于外感病 ,又可运用于杂病的辨证体系 ,是包括了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 ,这就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外延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六经,是指导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的核心,故欲研究《伤寒论》,首须弄清《伤寒论》六经的本义。诚如恽铁樵氏在《伤寒论研究》中所指出:“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自宋·成无己始,历代医家由于各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去研究六经,故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为了深入探索仲景学说的奥秘,对《伤寒论》六经澄本清源,  相似文献   

16.
阐述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阴阳是事物相对的属性,表里是分析病位的纲领,寒热是辨证疾病性质的总纲,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  相似文献   

17.
程国彭认为:"古称397法,113方,尚不能尽其变,遂谓仲景<伤寒论>非全书."其总结30余年学习<伤寒论>之心得为"四字八言",指出:若"精乎此,非惟397法,113方,可坐而得;即千变万化,亦皆范围于其中",并将其作为后学津梁.欲登堂入室尚需对六经病证,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18.
有感于近年否定<伤寒杂病论>与<内经>学术渊源关系的言论,本文通过考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引用和发挥情况,认为张仲景系在继承和发扬<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了当时经方学派的方药学成就而确立了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脏腑辨证体系.张仲景对于中医学术的伟大贡献,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的医经和经方的学派框架,并将其学术理论熔于一炉.而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充分地体现了<内经>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原典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的一部经典巨著,它以六经辩证与(八纲)紧密结合的方法奠定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长期实践中更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我们临床所遵循。现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认识提出如下浅见。1《伤寒论)六经的含义(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把错综复杂的证候群用六经归纳起来,以六经论治为理论体系,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是包含了(内经)的六经概念并以此为发展的源流。所以(伤寒论)中六经既有脏腑经络的定位概念,…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有关呕吐、下利的论治,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