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HBV感染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细胞介素-6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以ELISA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无症状HBV携带和正常人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并比较血清ALT变化。结果:慢性乙直炎患和肝硬化患血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并与ALT升高成正比,而正常人和慢笥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TNF-α和IL-8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 8(IL - 8)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病情越重其升高越明显。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1、TNF -α和IL - 8水平可反映其肝损害程度。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对判断患者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水平与病毒复制及临床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进行了平行测定.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IL-1、IL-8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或HBeAg阳性患者明显高于HBV-DNA或HBeAg阴性患者,且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结论:sICAM-1和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及携带HBV的活跃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水平与病毒复制及临床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进行了平行测定,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IL-1,IL-8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或HBeAg阳性患者明显高于HBV-DNA或HBeAg阴性患者,且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呈相关。结论:sICAM-1和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及携HBV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葛雨平 《吉林医学》2011,(31):6578-6579
目的:探讨应用ELISA法检测了60例无症状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及27例键康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含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资料,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及27例键康人血清TNF-a的含量。结果: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以HBeAg阳性者为最高。结论:血清TNF-α与肝细胞炎性病变及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6.
王新敏 《现代医学》2000,28(1):27-28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与肝脏炎症及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对照组的血清TNFα、IL8,同时测定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并与血清TNFα、IL8水平作相关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NFα、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与ALT、HA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TNFα、IL8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的炎症及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患者。方法:用ELISA法测定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并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对照。结果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细胞阃粘附分子-1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呈明显正相关。结论:SICAM-1水平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可能作为肝细胞肝癌一个新的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d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Solble intercelluar adhesion molecule-1,sl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41例正常人和6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slCAM-1、IL-8、TNF-α水平.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IffL清中 sICAM-1、IL-8、TNF-α含量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代偿期肝硬化与代偿期肝硬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s1CAM-1、IL-8增高呈正相关;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三指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hild-eugh C级、B级、A级组及正常对照组,且Child-Pugh分级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ICAM-1、IL-8、TNF-α水平可反映肝硬化肝细胞损害程度和炎症活动性,对其动态观察可对病情作出有价值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在其发病及肺外损害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将4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病情轻重分为两组,20例为轻型支原体肺炎,20例为重症支原体肺炎.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患儿急性期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在发病急性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症支原体肺炎高于轻型支原体肺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原体肺炎病变越严重,急性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越高.因此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可作为监测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与透明质酸的相关性,来探讨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12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毒携带者组、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透明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且随肝炎程度加重呈升高趋势.前两者与透明质酸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和透明质酸呈正相关,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探讨其对急慢性肝炎诊断、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44例检测血清TNF-α、IL-6及IL-8的水平。结果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NF-α、IL-6、IL-8水平低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IL-6、IL-8参与急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过程,其血清水平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程度有关,动态测定血清TNF-α、IL-6、IL-8水平有利于监视病情。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理灵  廖维甲  梅铭惠 《华夏医学》2007,20(6):1228-1229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乙型肝炎肝细胞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及ALT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P<0.05或P<0.01)。结论:血清ICAM-1在乙型肝炎肝细胞内表达与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岐三联活菌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血清内毒素、ALT、AS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双岐三联活菌胶囊能够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降低其体内内毒素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业已证实,约有1/3-1/4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而HBV变异株感染者比例则更高㈣1。我国为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高发区,2008年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HBV携带率为7.18%,且目前有HBV携带者约9300万人。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无论血清ALT水平是否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在隐型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本文采用免疫分析技术对29例隐型孢子虫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中IL-2(白细胞介素-2)、IL-6(白细胞介素-6)、sIL-2R(可溶性IL-2受体)、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及sI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等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患者外周血CD 4T细胞、CD4/CD8比值和红细胞表面C3b受体花环率(C3bR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中IL-2、sIL-2R、IL-6、TNF-α及sICAM-1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结论:隐孢子虫感染可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因子网络失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在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了解其与MMP-13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进行血清MMP-13、TNF—α及IL-6检测,并分别对健康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MMP-13与对照组及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较,有显著增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增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与MMP-13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MP-13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NF—α及IL-6对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MMP-13表达的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17.
IFN—a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NF、IL—6和IL—4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 (IFN -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收集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 0例 ,分别在IFN -α治疗前 ,治疗后 1个月、 3个月、 6个月和 9个月留取血标本 ,用放免法 (RI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细胞介素 - 6(IL - 6)水平 ,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水平 ,并与 3 0例正常献血员的各值分别进行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IL - 6水平升高 (P <0 0 1) ,IL - 4水平降低 (P <0 0 1) ;经IFN -α治疗后 ,血清TNF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血清IL - 4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IFN -α通过诱导体内细胞因子变化 ,参与细胞免疫调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ELIAS对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sICAM-1、IL-18水平进行测定,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DNA含量。结果:肝硬化组患者血清sICAM-1、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sICAM-1水平与IL-18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1);肝硬化患者HBV-DNA阳性组血清sICAM-1水平与HBV-DNA阴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HBV-DNA阳性组血清IL-18水平与HBV-DNA阴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CAM-1水平变化与HBV的复制水平无关,继发性免疫反应导致sICAM-1表达,sICAM-1造成肝细胞损伤;IL-18水平变化与HBV复制活跃程度相关,测定IL-18活性,在监测HBV病毒复制状态及抗病毒治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生成量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技术对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等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4/CD8比值及红细胞表面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CD8+T细胞及血清中TGF-β、IL-2、sIL-2R、IL-6、TNF-α及sICAM-1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可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因子过量表达。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最多的是HBV携带者。HBV携带者命名并不统一,但意义相同,分别有: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慢性HBsAg携带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HBV携带者等。2010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将HBV携带者分为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慢性HBV携带者是指血清HBsAg阳性,1年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均在正常范围,HBeAg阳性或阴性, HBV DNA阳性者。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对于这部分HBV携带者,应积极动员其行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则需要进行抗HBV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指血清HBsAg阳性, 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阴性或低于检测低限,1年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均在正常范围者,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4,这部分HBV携带者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治疗。全世界有超过3亿的慢性HBV携带者,主要分布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其中1/3~1/4将发展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而HBV变异株感染者上述比例更高[2-3],全世界53%的肝癌与HBV感染相关[4-5]。HBV引起的慢性肝病大多数无症状,只是在其漫长的感染过程中,间歇出现疲乏感或其它非肝病特定的症状。HBV感染时肝损害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HBV基因组特殊区域(前核心终止密码子,前S2启动密码子)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主要免疫表位的突变,均可影响肝损害的临床经过和病情严重程度[6]。慢性HBV携带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群体,其病变谱包括从肝组织正常至肝硬化的不同表现,其感染状态包括免疫耐受的高感染状态至免疫清除的低感染状态。在我国,绝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慢性HBV携带者病情活动而发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