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36例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36例;对照组33例给予凯西莱片剂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77.8%,对照组有效率75.8%(P〉0.05);两组治疗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改善都有明显效果,观察组降ALT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和凯西莱片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具有等同效果。  相似文献   

2.
观察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选择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5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30)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0.4-0.8)克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B组(n=28)常规保肝治疗,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两种药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4.3%,血清胆红素下降A组较B组明显(P〈0.05)。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症状和降低血清转氨酶有较好的疗效,伴有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优于常规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3.
脂肪肝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12):131-135
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健脾法电针配合耳穴治疗肥胖性脂肪肝30例临床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分析;中药联合普伐他汀治疗代谢综合征合并脂肪肝55例临床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时瘦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36例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36例;对照组33例给予凯西莱片剂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77.8%,对照组有效率75.8%(P>0.05);两组治疗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改善都有明显效果,观察组降ALT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和凯西莱片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具有等同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多中心开放性多剂量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分别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剂高剂量(6g,2次/d,口服)和低剂量(3 g,2次/d,口服)治疗12周,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对不同资料采用pearson x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试验共有87例患者入选,高剂量组42例,低剂量组45例;共脱落15例,高剂量组4例,低剂量组11例;实际完成病例数72例,高剂量组38例,低剂量组34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脾CT比值分别为0.89±0.19及0.80±0.15,与治疗前相比,S值分别为329及246;P值均< 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Z=-2.1042,P< 0.05);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52.63%,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38.23%.与治疗前相比,ALT水平均显著降低,高、低剂量组治疗6周S值分别为324.5、223.0,P值均<0.0001;治疗12周S值分别为370.5、297.5,P值均<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12周后高剂量组ALT水平的降低较低剂量组更明显.高剂量组降ALT的总有效率为78.95%,高于低剂量组的52.94%.高、低剂量组6周和12周治疗后AST、y-谷氨酰转移酶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的甘油三酯水平也较治疗前降低.共报道4例(4.6%)不良反应,其中低剂量组2例(4.4%),高剂量组2例(4.8%),均为胃肠道反应.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健脾补肾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健脾补肾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健脾补肾中药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一般保肝、降酶药,疗程8周。观察健脾补肾中药临床综合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23%及71.1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改善肝脏影像学方面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健脾补肾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酒精性肝病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11):145-146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阿拓莫兰治疗酒精性肝病60例疗效分析;枳黄方对急性酒精性肝病大鼠TNF-α和内毒素的影响;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36例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硫普罗宁治疗酒精性肝炎56例;[编按]  相似文献   

8.
《肝脏》2020,(7)
目的 观察肥胖儿童的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门诊肥胖儿童541例作为肥胖组,同期接受常规体检并证实为非肥胖且无其他严重合并症儿童112例作为对照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全部儿童均接受肠道菌群检查,比较肥胖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关系。结果 肥胖组患儿BMI、腰围分别为(29.17±1.11)kg/m2、(81.21±5.54)c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肠杆菌、肠球菌菌落检出数分别为(8.62±1.33)、(7.49±1.11)高于对照组,其他菌落检出数低于对照组;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18.67%、9.4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呈正相关(r=0.673,P0.05);肠道菌群失调的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41.58%)高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是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肝病危险因素(OR=34.090,P0.05)。结论 肥胖儿童多伴肠道菌群失调,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尽早发现并干预。  相似文献   

9.
弹性酶治疗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弹性酶 (Elastase)治疗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组 30例 ,口服弹性酶肠溶片 (30 0IU/片 ) ,2片 /次 ,3次 /日 ,6 0天为一疗程 ,安慰剂组 2 0例。通过测定肝功、血脂、肾功及B超随访。治疗组肝功能、血脂明显改善 ,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 ,明显优于对照组 10 % (P <0 0 5 )。弹性酶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防治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提供有益的辨证参数。方法对80例经B超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中医痰瘀辨证分型,并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结果痰证30例,瘀证30例,无证可辨20例;54例IMT增厚者中,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占88.9%,痰瘀证占83.3%,显著高于IMT正常组者的38.5%和57.8%(P0.0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和40例健康对照组腰围分别为[(93.34±8.43)cm和(78.51±6.73)cm,P0.01];BMI分别为[(26.48±3.52)和(22.67±2.34),P0.01];DBP分别为[(79.29±9.14)mm Hg和(74.74±9.13)mm Hg,P0.01];FBG分别为[(5.80±1.51)mmol/l和(4.98±0.51)mmol/l,P0.01];HOMA-IR分别为[(3.60±2.26)和(1.80±1.56),P0.01];TG分别为[(2.71±2.97)mmol/l和(0.93±0.4)mmol/l,P0.01];TC分别为[(5.20±1.27)mmol/l和(4.84±0.6)mmol/l,P0.01];UA分别为[(399.76±89.35)mmol/l和(326.3±67.09)mmol/l,P0.01];ALT分别为[(83.77±82.76)U/l和(18.0±7.72)U/l,P0.01];AST分别为[(50.30±39.34)U/l和(21.88±4.47)U/l,P0.01];GGT分别为[(73.76±104.34)U/l和(18.63±13.55)U/l,P0.01];IMT分别为[(1.19±0.75)mm和(0.71±0.25)mm,P0.0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瘀证组和无证可辨组TG分别为[(4.79±3.97)mmol/l和(0.84±0.23)mmol/l,P0.05];TC分别为[(5.63±1.4)mmol/l和(4.35±1.33)mmol/l,P0.05];IMT分别为[(1.25±0.14)mm和(0.84±0.12)mm,P0.05];LDL-C分别为[(2.9±0.84)mmol/l和(2.51±0.89)mmol/l,P0.05],痰证组TG分别为[(1.66±0.29)mmol/l和(0.84±0.23)mmol/l,P0.05];TC分别为[(5.19±0.92)mmol/l和(4.35±1.33)mmol/l,P0.05];LDL-C分别为[(3.21±0.74)mmol/l和(2.51±0.89)mmol/l,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FBG(OR:5.48,95%CI:1.39~21.61)、TG(OR:1.14,95%CI:1.14~12.82)、BMI(OR:1.20,95%CI:1.02~1.42)、年龄(OR:1.02,95%CI:1.01~1.03)、痰瘀证(OR:1.10,95%CI:1.03~1.17)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动脉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脂肪肝中医痰瘀证型及脂肪肝程度有关,可作为脂肪肝中医痰瘀辨证分型的一种辅助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二氯醋酸二异丙胺(DIPA)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脂代谢紊乱等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对辽宁地区8个中心的TG≥4.0mmol/L的T2DM患者240例进行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研究,DIPA组、非诺贝特组各120例。结果(1)两组治疗10d、30d后TG均显著下降(P〈0.01);静脉滴注10d后DIPA组TG下降4.53mmol/L,非诺贝特组下降3.37m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继续口服20d后两组分别下降5.45、4.33mmol/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2)两组HDL-C在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TC及LDL-C治疗后均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30d后DIPA组ALT明显下降(P〈0.01),非诺贝特组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DIPA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TG、TC、LDL-C,疗效与非诺贝特相当,从ALT复常率的变化来看,DIPA不损害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肝移植术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136例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移植术后新发NAFLD患者与无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移植术后新发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肝移植术后1年时新发NAFLD的发病率为11.03%(15/136)。新发NAFLD患者与无NAFLD患者比较,术前BMI(27.85比23.17,P=0.003)、酒精性肝硬化(66.7%比23.1%,P=0.001)、术前高血压病史(33.3%比5.4%,P=0.016),肝移植术后1年时的ALT水平(24.0 U/L比21.5 U/L,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酒精性肝硬化(OR=4.79,95%CI:1.35~16.98)、术前高BMI(OR=1.23,95%CI:1.05~1.46)是术后新发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前酒精性肝硬化和高BMI是术后新发NAFL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IG)对慢性肝病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善的价值。方法 66例应用MIG注射液(150mg/日)和129例应用非甘草酸类(非-MIG)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80mg/日)单独或合并应用其他保肝药物治疗,观察治疗1周和2周时患者血常规、血电解质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非-MIG治疗组比,MIG治疗1周时能升高白细胞(P=0.01),ALT、AST、ALP和GGT降低非常明显(P<0.01)。MIG开始治疗时患者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是非-MIG治疗组患者的5倍(P<0.01)、2.94倍(P<0.01)、2.41倍(P<0.01)和1.63倍(P<0.01),治疗2周后MIG治疗组这些指标分别下降到非-MIG治疗组的1.53倍(P=0.03)、1.04倍(P=0.79)、1.29倍(P=0.26)和1.1倍(P=0.33);治疗2周后,MIG组和非-MIG治疗组患者TP、ALB、Hb均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IG对慢性肝损伤的治疗安全有效,血清酶学恢复迅速,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胆结石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体重指数(BMI)≥27的肥胖人群,分为三组,单纯肥胖组(n=1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NAFLD组,n=7)和NAFLD伴胆结石组(n=16),另设两组对照,BMI<25的正常人(n=10)和单纯胆结石组(n=16).检测比较各组调节脂肪酸合成转录因子甾醇调节因子结合蛋白-lc(SREBP-lc)、调节脂肪酸氧化的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瘦素长型受体(Leptin Rb)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结果 三种基因PPARα、SREBP-lc和Leptin Rb的mRNA在五组人群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Leptin Rb的表达在单纯肥胖组和NAFLD伴胆结石组、单纯胆结石组和NAFLD伴胆结石组、NAFLD组和NAFLD伴胆结石组、单纯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37、0.050、0.044和0.038).NAFLD伴胆结石组Leptin Rb的mRNA表达最低.结论NAFLD合并胆结石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eptin Rb mRNA呈低表达;胆结石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促进NAFLD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IG)对慢性肝病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善的价值。方法 66例应用MIG注射液(150mg/日)和129例应用非甘草酸类(非-MIG)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80mg/日)单独或合并应用其他保肝药物治疗,观察治疗1周和2周时患者血常规、血电解质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非-MIG治疗组比,MIG治疗1周时能升高白细胞(P=0.01),ALT、AST、ALP和GGT降低非常明显(P<0.01)。MIG开始治疗时患者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是非-MIG治疗组患者的5倍(P<0.01)、2.94倍(P<0.01)、2.41倍(P<0.01)和1.63倍(P<0.01),治疗2周后MIG治疗组这些指标分别下降到非-MIG治疗组的1.53倍(P=0.03)、1.04倍(P=0.79)、1.29倍(P=0.26)和1.1倍(P=0.33);治疗2周后,MIG组和非-MIG治疗组患者TP、ALB、Hb均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IG对慢性肝损伤的治疗安全有效,血清酶学恢复迅速,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VAT)、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WC)的相关性。方法 127例NAFLD病例,根据彩超脂肪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其中轻度61例、中度45例、重度21例,选择21例同期就诊的非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专人测量身高、体重、WC,接受肝脏超声波检查及肝功能等检测,并接受腹部CT扫描,测量VAT、腹壁皮下脂肪面积(SAT)、腹部脂肪总面积(TA)。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者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方差不齐者以ANOVA(Welch法)比较,否则改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再行两两比较。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或等级变量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WC、VAT、TA、SAT、BMI、AST、ALT、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FLD严重程度与BMI、WC、VAT、SAT、TA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67(P=0.000)、0.503(P=0.000)、0.473(P=0.000)、0.280(P=0.001)、0.465(P=0.000)。结论控制体重,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是预防NAFLD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脂乳剂灌胃构建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的可靠性。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47只,体重(170±15)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所有大鼠给予基础饲料,同时应用高脂乳剂灌胃法喂养模型组大鼠,而对照组大鼠用生理盐水灌胃替代。在4周、8周、12周三个时间段,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分别检测各组体重和肝脏湿重,计算肝指数(LI);检测大鼠空腹血清ALT和AST水平,观察是否存在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模型组12周LI显著增大(P=0.000);12周时,血清ALT(P=0.030)及AST(P=0.000)较同期对照组升高;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4周肝小叶腺泡3区肝细胞少量脂肪空泡形成;模型组8周肝小叶腺泡3区肝细胞弥漫性脂肪空泡形成,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12周肝小叶腺泡3区弥漫性脂肪空泡形成,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符合NAFLD典型的病理特征。本实验大鼠死亡率2%,模型构建成功率98%。结论脂肪乳剂灌胃12周可以成功复制大鼠NAFLD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强的临床相似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T2DM)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率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特点.方法 从858例成人尸检材料中,选择病程在10年以上T2DM患者89例为T2DM组,对照组48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进行组织化学(Masson三色、过碘酸雪夫染色、唾液酶消化-过碘酸雪夫染色、Van Greson氏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CK8/18)染色.结果 T2DM组89中符合NAFLD诊断44例(49.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13例(14.6%),对照组48例诊断NAFLD为11例(22.9%),NASH 2例(4.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2DM组诊断NASH患者均伴有肝纤维化,对照组2例中有1例伴有肝纤维化.T2DM组1例出现肝硬化,对照组未见肝硬化病例.结论 与非糖尿病组相比,老年男性T2DM组NAFLD疾病发生率高,肝损伤程度重;T2DM组NASH患者肝纤维化发生率高;NAFLD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比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性格类型和情绪状态的变化。方法 对319例体检成人和64例剔除了NAFLD后的其他肝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占89.1%)进行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和肝硬度(LSM)及血清转氨酶测定,采用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9条病人健康问卷(PHQ-9)和7条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研究对象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结果 在319例体检者中,剔除29例,健康人93例,NAFLD 197例(轻度脂肪肝88例,中重度脂肪肝109例;非肥胖62例,肥胖135例);无肝纤维化240例,肝纤维化57例,肝硬化22例;在188例肝功能化验者中,转氨酶正常118例,转氨酶升高70例。在NAFLD组,TABP中时间匆忙感和竞争/敌意(TH/CH)评分为(25.97± 6.81)分,显著高于健康人[(23.41± 6.09)分,P<0.05],与其他肝病组[(25.73± 7.41)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NAFLD组A型性格占比为39.1%,显著高于健康人(24.7%,P<0.05),与其他肝病组(46.9%)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NAFLD组轻度及以上抑郁情绪占比为62.4%,轻度及以上焦虑情绪占比为51.3%,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33.3%和10.8%,P均<0.05),与其他肝病组(分别为56.3%和42.2%)比无显著差异(P均>0.05);肝硬化组轻度及以上抑郁情绪占比为86.4%,轻度及以上焦虑情绪占比为68.2%,均显著高于肝纤维化组(分别为49.1%和40.4%)或无肝纤维化组(分别为48.8%和33.3%,P均<0.05);非肥胖NAFLD组A型性格占比为51.6%,显著高于肥胖NAFLD组(33.3%,P<0.05);血清转氨酶升高组A型性格占比为47.1%,轻度及以上抑郁情绪占比为64.3%,轻度及以上焦虑情绪占比为54.3%,均显著高于转氨酶正常组(分别为29.7%、44.9%和34.7%,P均<0.05)。结论 NAFLD患者存在显著的性格和情绪异常,非肥胖的NAFLD患者更容易出现A型性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