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少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移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9年6至2011年3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行PICC的患者168例,分别采取常规静脉穿刺后20ml生理盐水行脉冲式封管(对照组90例)和穿刺后即刻连接液体输入(观察组78例)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中9例患者PICC管的头端进入颈内静脉,成功率为90%;观察组有1例患者PICC头端进入颈内静脉,成功率为98.7%。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通过液体快速输入、观察滴速及观察患者局部异常情况的方法,在不借助现代影像学仪器的基础上,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移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3.
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固定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导管移位等。导管移位的主要危险是有可能造成导管相关的感染,导致计划外拔管,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了保证导管按计划正常使用,我科对2004年7月-2006年5月出现导管移位的3例患者分析了可能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术于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具有留置时间长,创伤小,安全系数高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1]、术后需要补充肠外营养、长期静脉治疗等患者。然而,受患者年龄、体型、情绪、血管解剖个体差异等不同因素影响[2],PICC置管操作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到达上腔 相似文献
5.
6.
PICC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23例和颈内静脉组23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颈内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颈内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内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颈内静脉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臂部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技术(PICC)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胃肠外营养、长期输液的患者,随着技术的普及,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也日益突显,如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移位等。PICC管移位是指在置管过程中,导管前端未进人中心静脉而误进入颈内静脉或滞留在外周静脉,或置管后患者肢体频繁活动使导管漂浮到颈内静脉。PICC管移位可造成患者疼痛不适、输液困难,并失去应用价值,而且还会发生一些特殊的危险,如椎体旁积液、房颤等。现回顾性分析5例PICC管移位原因和当时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管异位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PICC置管时正确评估置入长度、适当调整患者置管侧上肢的体位、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有助于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病人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致导管异位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法,分析同一名护士对神经外科104例病人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异位病人的各种资料。[结果]右心房异位率为20.19%、上腔静脉入口处发生率为6.73%,并有误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反折异位发生,这些异位原因与病人的疾病、治疗史、体型、合作程度有关。[结论]神经外科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率高,在置管前必须评估,置管后跟踪其胸片结果,及时处理异位的导管。 相似文献
10.
11.
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目的 保护化疗肿瘤患的外周静脉,减少反复穿刺带给患的痛苦,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 对60例肿瘤患应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从肘部静脉穿刺,将导管置入至上腔静脉或锁骨上静脉内。结果 应用PICC导管60例,留置时间15-350d,平均147.9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导管的应用提高了患的生存质量。该穿刺技术容易掌握,穿刺成功率高,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而安全。 相似文献
12.
藻酸钙敷料应用于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藻酸钙敷料对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208例,按置入PICC顺序号奇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 PICC置入成功后,对照组使用无菌纱布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并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24h。观察组使用藻酸钙敷料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无需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入PICC 48 h末穿刺点出血程度、72 h末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PICC 48 h 末穿刺点出血程度低于对照组(Z=8.796,P=0.000);观察组置入 PICC 72 h末渗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94.540, P=0.000)。结论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处使用藻酸钙敷料止血,无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固定,止血效果好,有效促进穿刺点愈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婴幼儿股静脉留置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危重婴幼儿选取双腔导管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我院PICU 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住院的PICC置管的危重婴幼儿140例,其中100例接受单腔PICC股静脉置管为对照组,40例接受双腔Power PICC股静脉置管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置管效果及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出血量为(3.57±0.5)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以及导管堵塞、导管相关血栓、导管相关感染、误入动脉的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股静脉留置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安全可行,适用于危重婴幼儿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穿刺部位置入PICC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臂置管优于肘窝置管的意义。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上臂处置管作为观察组(n=20),肘窝处置管作为对照组(n=40),对两组的舒适度、对输液的影响、静脉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对照组前臂屈曲时对输液速度的影响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结论:选择上臂置管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前臂屈曲时对输液速度没有影响,降低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患者PICC异位分析及正位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152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其中1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管、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正位等。19例导管异位患者18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9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双腔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69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3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置入双腔PowerPICC导管。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置入BD双腔PICC导管,严格执行标准的导管置管操作流程及维护方法。比较两组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对照组管腔破裂6例(16.6%)及脱管8例(22.2%),观察组无管腔破裂,脱管1例(3.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舒适度为87.9%,对照组为66.7%,观察组总体满意度90.9%,对照组7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腔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有明显优势,更能满足复杂化疗方案同时需持续输液,以及反复高压注射造影剂肿瘤患者的需求,但须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的准确体外测量方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咨询临床专家,根据文献和专家提到的6种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制定出本次研究所需的14种体外测量方法。选用BD公司生产的4F和5F型PICC单腔导管给病人置管,置管成功后立即拍摄X线片确定PICC头端位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按照制定好的测量方法进行体外测量;并测量可能影响测量长度准确性的因素。[结果]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和体外测量长度与最佳置入长度间的差值呈正相关(r=0.661~0.795),经校正,14种体外测量方法所测长度均有很高的置入准确性。[结论]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所测得的长度经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垂直距离校正后,可提高置入长度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尹清珠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162-16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选择不同静脉穿刺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经肱静脉置管)与对照组(n=39,经贵要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异常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肱静脉置管的效果不亚于经贵要静脉置管,且患者置管舒适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隧道式经股静脉PICC置管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隧道式经股静脉PICC置管患者的真实体验,为临床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13名隧道式经股静脉PICC置管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隧道式经股静脉PICC置管患者置管前、置管中以负性体验为主,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羞涩、尴尬、担心与无奈;置管后主要以正性体验为主,主要表现为:放松与欣慰,安全感。结论 针对患者置管全程的心理变化,提示护理人员应提高患者隐私保护意识,加强置管全程的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提高患者相关知识认知度和心理舒适度,同时加强专科护士培训和置管前血管通路的评估,提高置管成功率,从而激发患者的正性体验、疏导负性心理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末端水柱波动能否判断导管异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东营市人民医院住院的肿瘤化疗科须置入PICC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常规置入PICC,置管后观察患者胸腔压力观测导管末端水柱波动,并行X线摄片判断导管位置。结果水柱无波动或微弱波动的导管异位率为76.9%,水柱波动良好的导管异位率为1.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观察PICC导管末端水柱波动可间接判断导管异位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