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胶体敷料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水胶体敷料结合3M透明敷贴“三明治”式固定早产儿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50例PICC置管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水胶体敷料结合3M透明敷贴“三明治”式固定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常规固定PICC导管。比较两组PICC留置的时间及穿刺周围局部皮肤情况(包括皮肤机械性损伤、过敏性皮炎、静脉炎及局部皮肤压疮等)。结果 观察组PICC留置的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肤机械性损伤、过敏性皮炎、静脉炎及局部皮肤压疮等情况的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胶体敷料结合3M透明敷贴“三明治”式固定早产儿PICC导管,不仅能妥善固定PICC导管,而且还能保护局部皮肤,避免局部机械性损伤、过敏性皮炎及皮肤压疮等情况的发生,还可以预防或减轻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2.
<正>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运用广泛,经常用于外周静脉不宜输入的药物和营养,可以减少毒性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1],是保证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肿瘤科老年病人化疗具有重大意义。但引起的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其并发症也逐渐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2],以局部皮肤感染等并发症为主,做好穿刺处周围皮肤的护理非常重要。我科以卤米松乳膏联合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固定并针对性给予皮肤护理后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所致局部湿疹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40例PICC置管后发生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混合液湿敷后加IV3000透明敷料固定PICC;实验组患者采用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混合液湿敷后加银离子抗菌敷料固定PICC。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O.01)。结论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混合液湿敷联合银离子敷料治疗PICC所致局部湿疹疗效确切,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4.
江月来  吴福才  黄春兰 《全科护理》2013,(33):3132-3133
探讨安全使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通过制定PICC维护操作流程、建立完整的维护档案、在不同阶段对病人及家属实施规范、安全的管理,有效降低了肿瘤综合治疗病人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提高病人置管期间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吕友红  薛敏芬 《护理研究》2013,27(19):1974-197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16例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试验组置管时采用地塞米松稀释液浸润PICC导管后再行插管,插管后穿刺点上方8cm~10cm处外贴水胶体敷料;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润导管后再行插管。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入术后7d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2例病人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13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水胶体敷料可以有效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PICC导管相关过敏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皮肤保护剂、安普贴、外用制剂治疗轻、中、重度PICC导管相关皮肤过敏,观察疗效.结果 8例轻度、8例中度、4例重度PICC导管相关皮肤过敏患者均达到痊愈效果.结论 治疗PICC导管相关皮肤过敏,应考虑过敏严重程度及抗过敏材料的适应证,合理选择治疗方法,避免过度耗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携带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出院的肿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携带 PICC 置管出院的肿瘤病人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院外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低于对照组的3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院外延续护理可提高带管出院病人导管维护依从性,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病人发生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研究现状,提出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或可成为临床早期评估肿瘤病人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PICC-CLABSI)的有效客观工具,建议临床进一步加强对肿瘤病人发生PICC-CLABSI的危险因素评估探索,通过预测模型补充肿瘤病人发生PICC-CLABSI客观评估手段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tatlock固定方法和传统固定方法在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固定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经肘部成功置人PICC的22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固定PICC导管;选择经肘部成功置入PICC的189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statlock固定PICC导管,同时将实验组分为A组(肘部置入)和B组(肘上置入)两组.分别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及AB两组患者发生穿刺点局部渗液、导管移动和静脉炎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发生穿刺点局部渗液、导管移动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而B组(肘上置入)患者各观察指标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肘部置人),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statlock固定方法固定PICC导管,可有效降低穿刺点局部渗液、导管移动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而采用肘上置人的效果优于肘部置入.  相似文献   

10.
张晓蓉  徐元英  龚宝珠  刘闽 《家庭护士》2009,7(13):1150-1151
[目的]分析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4例PICC置管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3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4例,导管堵塞12例,血栓形成3例;居家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住院护理组;头静脉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高于贵要静脉组.[结论]穿刺时应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并注意采用正确的护理方式,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华蓉  虞吕 《护理研究》2013,27(4):342
[目的]探索肝源性腹泻病人的皮肤保护方法。[方法]将60例由于肝源性腹泻引起肛周、会阴部皮肤潮红、糜烂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伤口保护膜和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处理,对照组局部涂锌氧油软膏处理。[结果]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肛周、会阴部疮面愈合时间为4d~6d,对照组为8d~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伤口保护膜和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对肝源性腹泻病人的皮肤进行保护能有效地保护皮肤、治愈创面。  相似文献   

12.
段红伟  贾心红  高颖珠 《护理研究》2012,26(36):3384-3385
[目的]观察硫酸镁湿敷、涂抹喜疗妥软膏对预防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90例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硫酸镁湿敷组(A组)、涂抹喜疗妥软膏组(B组)、无任何干预组(C组),观察PICC置管后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置管21d时A组与C组,B组与C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及3组血栓的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病人在PICC置管后,可以通过硫酸镁热敷或外涂喜疗妥软膏的方式来有效预防上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胃肠肿瘤病人术后两种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术后恢复胃肠功能的方法,促进胃肠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胃肠肿瘤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前1 d对病人及其家属作手术前后一般护理常规宣教,于术后第1天起采用维生素B1100 mg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天1次及足三里、内庭升白仪穴位电疗每天2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结果]干预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胃肠肿瘤病人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刘燕  张健  付本翠  邢燕  杨蓉 《护理研究》2007,21(20):1860-1861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rhEGF)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对急性放射性湿性皮损的疗效。[方法]将42例放疗致皮肤湿性反应的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先用rhEGF外喷患处,然后用TDP治疗仪治疗,每次30min,每日2次。对照组皮损处喷洒庆大霉素注射液后常规暴露。[结果]观察组皮损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rhEGF联合TDP治疗急性放射性湿性皮损效果优于局部抗炎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rhEGF)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I)P)对急性放射性湿性皮损的疗效。[方法]将42例放疗致皮肤湿性反应的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先用rhEGF外喷患处,然后用TDP治疗仪治疗,每次30min,每日2次。对照组皮损处喷洒庆大霉素注射液后常规暴露。[结果]观察组皮损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rhEGF联合TDP治疗急性放射性湿性皮损效果优于局部抗炎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环兴 《护理研究》2006,20(2):449-450
人工气道病人失去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功能,吸人的气体全部由下呼吸道加温和湿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水分丢失增强。干燥的气体损害呼吸道上皮,影响纤毛——黏液毯的清除力,使纤毛运输分泌物的时间延长,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丢失增加。分泌物不易排出,而使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还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遭到破坏,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引起或加重缺氧、炎症。可见,人工气道病人有效的气道湿化极其重要。我院从2002年1月-2004年10月,改变了过去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方法,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环兴 《护理研究》2006,20(5):449-450
人工气道病人失去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功能,吸入的气体全部由下呼吸道加温和湿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水分丢失增强[1]。干燥的气体损害呼吸道上皮,影响纤毛———黏液毯的清除力,使纤毛运输分泌物的时间延长,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丢失增加,分泌物不易排出,而使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还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遭到破坏,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引起或加重缺氧、炎症[2]。可见,人工气道病人有效的气道湿化极其重要。我院从2002年1月—2004年10月,改变了过去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方法,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Monitoring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 in blood of carcin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novel compounds may be a measurement of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Before it can be used clinically, a reliably method is needed to enumerate CTCs. We compared two methods for CTC enumeration, OnkoQuick and the CellSearch system. METHODS: We drew 22.5 ml of blood into three CellSave tubes from 15 healthy donors and 61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rcinoma. After pooling, 15 ml was processed with OncoQuick and 7.5 ml with CellSearch. RESULTS: With both methods no CTCs were found in healthy donors. At least one CTC was detected in 14 of 61 patients (23%) with OncoQuick and 33 of 61 patients (54%) with CellSearch (P < 0.0001). The number of CTCs detected was larger for CellSearch (mean 20 CTCs/7.5 ml of blood) than for OncoQuick (3 CTCs/7.5 ml; P < 0.0001). CONCLUSION: The CellSearch system is a more accurate and sensitive method to enumerate CTCs.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evaluate CTC enumeration by the CellSearch system as a monitoring tool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novel anticancer agents.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血管通道,被视为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每次血液透析须使用16G穿刺针,体外循环使用抗凝剂透析后穿刺点止血较困难,如局部反复出血肿胀,将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由于针头较粗,留置时间长以及血管、肌肉、皮肤对针头的黏附作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后出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老年病人。老年人皮肤弹性差、多皱褶、皮下脂肪及肌肉层变薄、皮下组织松弛、血管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