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京地区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和分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的型别和发病特点,比较普通患者和抵抗力弱的患者的发病差异。方法采用PCR和RFLP方法分析HPV型别,对于难以通过酶切鉴定的PCR产物,构建重组测序质粒,检索GenBank进一步分型鉴定。结果普通患者HPV6型为主要感染型别,其次是HPV11型。HPV6型患者年龄较HPV11和HPV6 HPV11型更低;而高龄患者和免疫抑制患者则以HPV11 HPV6的混合感染和HPV11感染为主。部分患者还检测出HPV16和HPV53感染。结论HPV6是尖锐湿疣的主要致病型别,但患者年龄比其他型别更低,而抵抗力弱的患者则多与HPV11的感染有关。一般存在于正常生殖道组织的HPV53也可致尖锐湿疣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尖锐湿疣皮损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外生殖器及子宫颈尖锐湿疣患者皮损脱落细胞或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1种基因型别的分布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取子宫颈及生殖器尖锐湿疣疣体脱落细胞或尖锐湿疣组织,经PCR扩增后其产物与11种常见HPV亚型探针进行导流快速反斑点印迹杂交.结果 132例尖锐湿疣患者标本中,经PCR扩增并通过通用探针杂交分析后,有123例标本HPV DNA阳性93%.PCR阳性标本中,112例成功分型.高危型HPV16、18、31、33、52、58和66分别检出42例(31.8%)、22例(16.7%)、9 例(6.8%)、6例(4.5%)、18例(13.6%)、17例(12.9%)和5例(3.8%).低危型HPV6、11、53型分别检出55例(41.7%)、75例(56.8%)和7例(5.3%).危险度待定HPV亚型CP8304检出率为4.5%(6/132).有63.9%患者存在2~5型、高危/低危型HPV交叉感染,二重、三重、四重和五重型别感染检出率分别为31.8%(42/132)、26.5%(35/132)、4.5%(6/132)和1.5%(2/132).结论 HPV感染趋于多重化;HPV 11、6、16型感染仍然是尖锐湿疣发病的主要型别.  相似文献   

3.
4.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芯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基因分型芯片技术,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该芯片进行评价,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利用基因工具软件比对HPV L1基因。设计可扩增高危型HPV的通用简并引物和可以鉴别HPV型别的基因探针,仪器将探针点样于尼龙膜上,制备HPV分型基因芯片。芯片检测的样本结果与HPV基因测序的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价芯片的分析性能。结果建立的HPV基因芯片的灵敏度为102cfu/ml,重复性检测的HPV型符合率为96.7%(87/90),与基因测序结果分型的符合率高达94.3%(66/70),可以检测常见的高危型和导致性传播疾病的HPV型别,可在6~7h内出结果,结果可通过仪器判读。结论HPV基因芯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重复性,与基因测序的结果符合率高,具有临床推广使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尖锐湿疣病人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胞涂片检测。结果显示70%的组织切片和10%细胞涂片中可见到HPV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主要见于具有诊断特征的空泡细胞中,细胞空泡程度越明显其阳性程度越强。表明空泡细胞是HPV感染后上皮细胞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含有成熟的病毒颗粒。组织切片中HPV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患者中HPV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检测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汕头地区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率及基因分型分布情况,探讨HPV基因型与宫颈癌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对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的125例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行HPV检测,并统计各基因型的感染率.结果 125例宫颈癌标本中HPV阳性116例,占92.8%.共检测出9种HPV基因型,分别为HPV6、11、16、18、31、33、45、58、59.其中单一低危型(HPV6、11)感染3例,占2.6%;单一高危型(HPV16、18、45、59)感染82例,占65.6%;双重感染22例,占17.6%;多重感染9例,占7.8%.HPV16为主要致病基因型,检出率达59.5%;其次是HPV18,检出率为19.8%.结论 汕头地区宫颈癌患者中,HPV基因型多样,且多为高危型感染,以HPV16、18最为常见,存在双重染感,宫颈鳞癌中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宫颈腺癌,HPV基因分布与肿瘤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疑似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450例妇女进行HPV基因分型,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DNA杂交技术检测450个HPV临床样本,并进行分型。结果:450例样本中,HPV感染者298例,阳性率66.2%,检出高危基因型(HPVl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和MM4型)158例,约占感染者的53.0%;检出低危型(HPV6、11、42、43和44型)140例,约占感染者的47.0%。在检出类型中既有单一,又有混合型感染。结论:DNA杂交技术检测HPV基因分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好,可作为宫颈癌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8.
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产物斑点杂交技术,对29例复发尖锐湿疣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序列进行检测和分型,结果显示复发尖锐湿疣中:HPV6:65.5%,HPV11:24.1%,HPV16:31.0%,HPV6/11:13.8%,HPV6/16:10.4%,HPV18未检测出来,所用探针以外的型别:3.4%。  相似文献   

9.
快速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快速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5月~2007年4月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及体检中心送检的1022例样本全部进行快速导流杂交法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将其中563例与细胞学诊断结果做对比。结果1022例样本中,HPV感染率为37.57%(384/1022),广州地区最常见的HPV基因型依次为:16、52、58、68、CP8304、18、33、53、31、11、39、66。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高危型HPV感染率逐渐增高,CINⅠ为32.40%(35/108),CINⅡ为56,67%(34/60),CINⅢ为78,05%(32/41),宫颈癌为95.23%(40/42),与正常体检组(10,53%,16/152)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快速导流杂交法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为95.23%(40/42),特异性为66.99%(349/521),阳性预测值为18.86%(40/212),阴性预测值为99.43%(349/351)。结论快速导流杂交法可准确进行HPV基因分型,诊断宫颈癌快速敏感,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是理想的宫颈癌粗筛方法,HPV基因分型也为本地区HPV的流行状况及基因疫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LuminexTM100技术平台,构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基因分型液态芯片;探讨在构建HPV基因分型液态芯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LuminexTM平台上,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HPV质粒构建13种基因分型HPV芯片,选择通用引物、探针,将探针有效的偶联到微球上.优化PCR体系和杂交体系,检测反应中PCR浓度、杂交反应时间、微球的时效等对构建芯片的影响,测定标准质粒变异系数(CV)值.结果 采用构建的HPV液态芯片,可准确区分HPV基因型.对349例标准样本检测结果 进行回代特别函数判别分析,检测准确率在96.7%以上.对构建芯片条件进行分析,杂交反应时间对杂交反应结果 在一定的杂交时间内有明显的影响;当PCR产物不同浓度范围时,PCR产物的浓度对荧光值有不同的影响,各型HPV探针CV范围为0.41%~14.69%.结论 杂交反应时间、样品PCR反应中的污染、微球的时效和探针的质量等均可以影响液态芯片系统的构建.构建的HPV基因分型液态芯片检测系统,检测性能稳定,具有可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的大量样品的筛查.  相似文献   

11.
主动免疫治疗复发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以树突细胞疫苗为主的主动免疫治疗,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致反复复发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反复复发3次以上,顽固型尖锐湿疣患者,按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首先行冷冻或高频电刀治疗,以去除大部分疣体组织,随后对照组用干扰素、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组则采用主动免疫治疗。结果 治疗组复发率为20%,复发间期平均4wk,细胞免疫功能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复发率80%,复发间期7d。结论 主动免疫治疗方法对于反复复发,顽固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生殖器尖锐湿疣有显著疗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核酸斑点杂交技术在诊断尖锐湿疣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HPV分型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技术对50例外阴、有道尖锐湿疣和26例保存的尖锐湿疣病理石蜡标本进行HPV DNA检测。结果:50例临床是性显84.0%,26例病理标本阳性率为84.6%,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斑点杂交技术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尖锐湿疣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位分子杂交法诊断尖锐湿疣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与组织病理及醋白试验相比较。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所用探针为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HPV6/11,HPVl6/18,HPV31/33)]、组织病理及醋白试验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结果37例标本中,醋白试验34例阳性;组织病理检查37例均阳性;原位分子杂交法的总阳性率为94.6%,HPV6/11阳性31例(阳性率83.7%),HPV16/18阳性2例(阳性率5.4%),1例标本HPV6/11及HPVl6/18均阳性(2.7%),HPV31/33阳性1例(阳性率2.7%),阳性标本可见细胞核着蓝色,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在棘层空泡化细胞的细胞核内。结论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HPV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能对感染有明确的组织学定位,而且还能进一步鉴定感染的型别,因此是诊断和研究尖锐湿疣的较好和先进方法。  相似文献   

14.
Fas,FasL和TRAIL分子在尖锐湿疣皮损中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Fas,FasL和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尖锐湿疣皮损中Fas,FasL,TRAIL的表达。结果所有尖锐湿疣标本中(100%)均有Fas阳性,23例(76.7%)FasL阳性,21例(70%)TRAIL阳性,三者分布基本一致,正常表皮基本不表达。且FasL和TRAIL分子与真皮单一核细胞浸润呈显著负相关(r=-0.506和r=-0.450,P<0.05)。结论尖锐湿疣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分子Fas,FasL和TRAIL表达异常,且FasL,TRAIL分子表达影响局部免疫反应,考虑凋亡失控可能参与尖锐湿疣发病,引起复发。  相似文献   

15.
L2抗原肽冲击的树突细胞治疗顽固尖锐湿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体外合成的HPV16L2抗原肽冲击的自身树突细胞免疫治疗,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致顽固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体免疫学,细胞免疫学及病理学作用及疗效,方法 109例反复复发3次以上,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按知情同意原则,分别予常规疗法如干扰素或L2抗原肽冲击的树突细胞免疫治疗,全体患者随访6mo,疗程前后分别取外周血检测患者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同时疗程前后分别取疣体,行PCR,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L2抗原肽冲击的自身树突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较普通治疗方法有显著改善,病灶处组织中大量免疫细胞浸润,空泡细胞减少,病毒感染清除或减轻,治疗组复发率降至10%。结论 L2抗原肽冲击的树突细胞能刺激特异性体液免疫,改善反复复发、顽固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病变局部免疫状态,对清除疣体部位病毒,防止复发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韦华生  肖胜军 《华夏医学》2006,19(3):417-418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在形态学不典型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2004年37例形态学不典型尖锐湿疣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地高辛标记HPV 6/11型探针对其进行检测,发现HPV 6/11( )即确诊为尖锐湿疣。结果:其中免疫组化检测HPV-CA g( )18例,HPV-CA g(-)19例。两种方法比较,原位杂交技术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免疫组化技术。结论:HPV DNA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典型的尖锐湿疣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as,FasL和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尖锐湿疣皮损中Fas,FasL,TRAIL的表达.结果所有尖锐湿疣标本中(100%)均有Fas阳性,23例(76.7%)FasL阳性,21例(70%)TRAIL阳性,三者分布基本一致,正常表皮基本不表达.且FasL和TRAIL分子与真皮单一核细胞浸润呈显著负相关(r=-0.506和r=-0.450,P<0.05).结论尖锐湿疣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分子Fas,FasL和TRAIL表达异常,且FasL,TRAIL分子表达影响局部免疫反应,考虑凋亡失控可能参与尖锐湿疣发病,引起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