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对中成药实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千年始,我国的处方药(RX)和非处方药(0TC)分类管理制度就开始逐步实施了,这无疑会对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也没有界定;从医院药房发出的全部为处方药,而在零售药店购买的则皆为非处方药。两者的差别只是在零售药店不得自行购买毒药、麻醉药、精神药品或放射性药品。因为药品毕竟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可以治病,也可以要命,所以有必要对其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从而为药品划出一个安全区,其中当然也包括药性相对平和的中成药。但是笔者认为对中成药不…  相似文献   

3.
国外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制度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辉  吴蓬 《中国药学杂志》1996,31(6):368-371
目的:研究国外药品管理所实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制度,弄清其形成背景、具体内容及社会功能作用,为在我国推行此制度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非接触性研究中内容分析方法,主要资料是各国法律、法规、权威性专著、公开发表的文章,以保证论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与结论: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用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度;各国有关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定义、划分、标准、具体药品和管理办法日趋一致,大同小异;此制度对保证用药质量、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改革卫生保健制度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已在我国正式施行。鉴于药品分类管理的核心是严格处方药(RX)的监督管理.规范非处方药(OTC)的监督管理。现在试点工作仅是在药品零售商业企业中展开,对医疗单位尚未明确,现仅对医疗单位如何开展药品管理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孙志云 《河南中医》2003,23(8):68-69
以往人们无论大病小病都去医院检查治疗 ,而今随着人们医疗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许多人患了小病都自己诊断、自己买药、自己治疗 ,国家亦倡导“小病自我诊断 ,自我药疗”的原则。这样 ,就使药物有了更详细的分类 ,即处方药与非处方药。1 处方药处方药指必须由医师明确写明药物的名称、规格、数量、用量及用法等 ,并在医师指导和观察下使用的药物 ,它包括全部的注射剂以及副作用大、用量特别、新研制出的药品等。在使用过程中需通过医师对疾病的诊断 ,对所用药物的综合评价作出准确判断、合理用药 ,并根据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7.
1999年4月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发出《关于我国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当年10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全国第一次“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流通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深圳市、绵阳市、无锡市三个地区,以及北京白塔寺药店等七家企业,正式启动药品分类管理流通领域试点工作。今  相似文献   

8.
我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东胜  李馨龄  程刚  汤韧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7):1357-1359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建议各国将这一管理制度作为药品立法议题[1].  相似文献   

9.
缺铁性贫血与非处方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青 《家庭中医药》2004,11(7):47-47
一、什么叫缺铁性贫血?它是怎么发生的?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引起的一种常见性贫血。正常人体内含铁量约为3~5克,它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二价铁与原卟啉结合生成正铁血红素,再与球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当铁缺乏时,血红蛋就不能合成,从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9,(8)
目的分析中成药处方药、非处方药说明书的规范性。方法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内容书写要求》为标准,对162份处方药、34份非处方药说明书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结果中成药处方药、非处方药说明书均不同程度上存在不完整现象,而且前者不完整情况更严重。结论中成药处方药、非处方药说明书中各项内容均存在不完整现象,国家药监部门应遵照相关规定对不符合要求者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法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处方药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界定和转换,医师、处方和药师的管理以及处方药的广告宣传。国家对处方药的关注和限制不仅体现在将处方药的获取与医生的处方挂钩,而且体现在对处方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关注以及国家法律对处方药广告媒介的限制,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现代中药》1999,(5):13-14
第一条 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制定处方药与非处方分类管理办法。 第二条 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  相似文献   

13.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明立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1):659-662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邵明立(北京100725卫生部药政局局长)正值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地庆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并认真地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的时候,迎来了中国药学会成立90周年和中国药学会第二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中药》1999,(5):12-13
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研究,提出了我国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双跨"品种同时具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身份,是一类临床应用广泛且容易混淆的药品,充分认识和加强该类药品的风险管理非常必要。该文通过查阅分析双跨品种目录及文献,探讨相关法规,药品包装、标签与说明书及生产、流通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构成的潜在风险。建议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严格控制"双跨"品种审批,完善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加强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管理,提高医患认识,构建并完善"双跨"品种的风险管理体系,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处方药转换非处方药安全性评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东胜  程刚  周杰明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7):2205-2207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药品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1951年提出“处方药”概念,是国际上首次实行药品分类管理的开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药品分类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自上世纪90年代始探索药品分类管理制度,1999年6月发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医药之间缺少沟通,医师对处方应付不了解,或部分医师处方书写潦草,处方用名不规范,加之中药来源广泛,用药比较特殊,炮制规格各异,造成处方药与应付药的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非处方药的发展及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在我国实施非处方药制度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国内外相关会议精神,阐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背景;对世界非处方药市场的现状与趋势作了分析;论述了推行非处方药制度的影响和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对需要调整的相关政策等,进行了论证。结果:在我国实行非处方药制度是项重大的、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战略性任务,是一个开创性的系统工程。结论:在我国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非处方药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浅谈影响口服给药疗效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服给药方式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最方便、最经济而较安全的给药途径。特别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给口服给药方式又增加了更广阔的前景。但如果应用不当,不仅降低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药物的毒副反应。因此应当重视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倪青 《家庭中医药》2001,8(4):46-46
自我国医疗体制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以来。本刊对此曾专门刊登文章对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非处方药”及个人选购注意事项等作了及时的介绍。但本刊仍不断收到读者来信。说这种介绍过于笼统而不够具体。因此。从本期起本刊特邀有关专家撰文。针对人们的常见病、多发病。即以疾病为线索。指导您合理选购、服用非处方用药。望您能喜欢。读后有何建议。也可随时告知本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