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颅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颅脑病变患者分别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88例)和64排螺旋CT扫描(46例),比较两组间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值,并进行对比。结果320排CT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值为(3.28±0.36) mSv,64排CT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值为(10.15±0.59) mSv。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具有图像质量高、有效剂量低等特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20排容积CT在冠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120例患者,进行宽探测器平台下动态容积扫描,将其分为常规组(A组)和低剂量组(P组),每组60例。A组采用CTA/CFA扫描方法,P组采用前瞻性冠脉扫描方法,对A组和P组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 Ivol)和有效剂量(ED)进行评估。结果 A组和P组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P组的CTDIvol分别为(36.3±3.48)mGy/cm和(17.4±1.67)mGy/cm,ED分别为(9.87±0.96)mSv和(4.73±0.43)mSv,P组的CTD Ivol和ED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方法能明显降低受检者的射线剂量,又能达到诊断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开启动态容积时代:Aquilion ONE320排C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功能成像方面的能力和优势,以及全器官成像的剂量。方法:东芝Aquilion ONE320排CT采用大范围容积成像模式,对各个部位进行CT成像,获得4维动态成像结果,得到曝光剂量并与64排螺旋成像剂量比较。结果:同传统螺旋CT相比,320排CT动态容积成像和功能成像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其器官时间分辨率可以缩短到0.35s内,大大缩短了采集时间,降低了患者曝光剂量,明显减少运动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在全器官实现“0时相差”,实现真正的CT 4D功能成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脉CTA检查方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保证检查成功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指导和规范冠脉CTA检查的正当化和最优化。方法分析北京市30家三级医院用于冠脉CTA成像的机型、扫描方式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根据CT机型和扫描模式进行分组:根据CT机型分成普通64排CT组、后64排CT组两组;按冠脉CTA扫描模式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单心动周期大螺距扫描组三组,分别统计两组机型及三组扫描方式冠脉CTA检查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不同机型和不同扫描方式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后64排CT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27.61±19.61)mGy、(412.56±328.74)mGy·cm、(5.78±4.60)mSv,均低于普通64排CT组(57.09±27.58)mGy、(950.93±552.91)mGv·cm、(14.53±8.8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17.98±11.27)mGy、(229.63±158.31)mGv·cm、(3.24±2.20)mSv,均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50.89±25.01)mGy、(839.80±469.56)mGy·cm、(12.40±7.4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后64排CT和低剂量扫描模式均可以有效降低冠脉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320排容积CT冠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320排容积CT在冠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120例患者,进行宽探测器平台下动态容积扫描,将其分为常规组(A组)和低剂量组(P组),每组60例。A组采用CTA/CFA扫描方法,P组采用前瞻性冠脉扫描方法,对A组和P组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 Ivol)和有效剂量(ED)进行评估。结果 A组和P组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P组的CTDIvol分别为(36.3±3.48)mGy/cm和(17.4±1.67)mGy/cm,ED分别为(9.87±0.96)mSv和(4.73±0.43)mSv,P组的CTD Ivol和ED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方法能明显降低受检者的射线剂量,又能达到诊断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采用320排640层CT对临床224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全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27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作为对照。结果:Ⅰ级图像198例(88.39%),Ⅱ级21例(9.30%),Ⅲ级5例(2.23%)。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运动伪影26例。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59%、98.74%。结论: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体模评价DynaCT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C型臂CT(DynaCT)头部扫描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综合分析,并比较多排螺旋CT(MSCT)和DynaCT成像质量和所致患者辐射剂量差异。方法:采用模拟人体体模测量2种成像所致患者的有效剂量,采用CT图像质量控制体模测量2种成像的高对比分辨率和低对比分辨率。DynaCT成像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扫描体模,多排螺旋CT采用临床常规扫描条件进行图像采集。结果:DynaCT头部检查有效剂量为1.10mSv,多排螺旋CT头部扫描有效剂量为2.07mSv。2种成像模式头部扫描所致器官剂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ynaCT和MSCT成像目测高对比分辨率均为12lp/cm;对于DynaCT,当对比度为0.3%时最小可识别物体直径为6mm,而对于MSCT为4mm。结论:对于头部检查DynaCT成像所致患者有效剂量低于MSCT。采用DynaCT成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Aquilion One VOLUM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Aquilion One CT对儿科需要行CT检查的患者50例,进行宽探测器平台下容积(VOLUM)扫描,并对图像结果进行评价,以及对剂量的统计与相应年龄行4排螺旋CT螺旋扫描的患者的剂量指数(CTD Ivol)进行对照。结果 50例应用Aquilion One容积CT行VOLUM扫描患者图像与4排螺旋CT螺旋扫描无明显差异,但行Aquilion One VOLUM扫描的剂量指数(CTD Ivol)明显低于4排组。结论 Aquilion One CT VOLUM扫描技术在儿科成像伪影少,图像质量高,剂量远远低于4排螺旋CT儿科成像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中应用低kV和CARE Dose 4D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钙化积分测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7月于本院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26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34例每位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kV及120 kV,CARE Dose 4D技术扫描钙化积分;B组134例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kV及100 kV,CARE Dose 4D技术扫描钙化积分,分别测量和计算钙化积分、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235.45±285.26)和(224.18±270.81);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13±0.017) mGy和(1.61±0.28) 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1.84±2.91) mGy·cm和(24.15±4.46)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0.476±0.046) mSv和(0.366±0.081) mSv;A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181.46±204.79)和(185.14±207.55);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13±0.01) mGy和(0.90±0.18) 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0.69±.017) mGy·cm和(12.90±2.40)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0.448±0.019) mSv和(0.189±0.035) mSv,B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钙化积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持120 kV并使用CARE Dose 4D技术虽然降低了辐射剂量,但是对钙化积分测量有影响;而100 kV和CARE Dose 4D技术同时使用,在不影响钙化积分计算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心电脉冲(ECG—pulsing)和四维管电流调制(CAREDose 4D)相结合的毫安调制技术对降低CT冠状动脉成像射线剂量的价值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配合良好、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且心律齐的受检者68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2组,组1(34例)使用传统方法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组2(34例)使用ECG—pulsing及CAREDose 4D技术。通过CT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相应的有效剂量(ED)。获得的图像通过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分,对两组ED值及图像质量评分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组1和组2的ED值分别为(7.2±0.32)m Sv和(4.0±0.98)m Sv,组2比组1下降44%,2组间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99,P〈0.01)。(2)组1和组2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4.41±0.35)分和(4.38±0.37)分,2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3,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合理运用EGG—pulsing及CAREDose 4D技术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20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其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52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320排CT血管成像,扫描数据调入Vitrea fx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其中21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该组152例320排CTA检查均能清楚显示头颈部动脉,其中,阴性35例,动脉闭塞15例,动脉变细或狭窄28例,动静脉畸形8例,动脉瘤23例,动脉钙化或斑块76例.21例同时行DSA检查,其中,320 CTA检出的5例动脉狭窄仅1例得到DSA证实,余4例中3例为阴性,1例为颅底小动脉瘤;320 CTA检出的9例动脉瘤经DSA检查证实均有动脉瘤存在;320 CTA检查中3例阴性病例DSA检查也为阴性.2种检查结果基本相符.结论:320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避免了分段成像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及追加扫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无创性“一站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烟雾病(MMD)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确诊的MMD患者的临床表现、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结果.结果 162例MMD患者中,表现为脑卒中132例(81.48%),其中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例,脑室出血48例,脑实质出血5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0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2例;表现为单纯偏头痛发作8例(4.94%);表现为单纯癫痫发作22例(13.58%).MMD患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1)以颈内动脉分支为中心,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脑前、中、后动脉近段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此为本病的主要表现.(2)颅底异常血管网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改变.(3)侧支循环的表现.结论 CTA和DSA都可以用于MMD的诊断,DSA是诊断MMD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3.
64排CT脑动脉成像重建技术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64排CT脑血管成像几种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64排CT机对怀疑脑血管病变的90例患者行CTA检查,将原始数据导入ADW 4.2工作站利用MPR、MIP、CPR、VR和CTVE进行脑动脉成像,并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4排CTA能够清晰显示1~5级脑动脉结构,几种重建技术各有优势。CT脑血管成像发现动脉瘤16例,动静脉畸形13例,脑血管狭窄12例,脑膜瘤10例,正常者39例,病变患者均得到DSA或手术证实。VR对观测脑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最为直观准确,在对动静脉畸形的大小、形态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数量判断上以MIP和VR准确,而CPR和MIP更适于对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观测。[结论]各种重建技术均可用于诊断脑血管病变,它们的联合应用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颅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选择本院接受CTA与SCTA检查的患者108例,其中98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08例患者经SCTA检查发现有101例存在脑血管异常,其中动脉瘤39例,脑动脉狭窄48例,CCF10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7例脑血管正常;98例行DSA检查,有4例与SCTA结果不符,其余与SCTA均相吻合,其中3例SCTA检查出脑动脉畸形,而DSA未发现,1例DSA检出了动脉瘤,而SCTA未检出,SCTA检查发现88例患者脑血管壁有钙化影,血栓附着与血管壁上。结论DSA与SCTA是确诊颅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两者两结合可互相弥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减低误诊和漏诊率,SCTA可作为确诊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利于在临床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16层螺旋CT与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患者同时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DSA冠状动脉造影,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患者心率在55~70次/min时,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血管狭窄≥50%的准确度为94%,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显示达到诊断要求,并且可显示动脉壁的改变。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筛选手段,对血管搭桥和内支架放置术后的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较低剂量脑血流灌注扫描条件,再搭配顺适性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噪声抑制算法来评估4D脑血管疾病与脑血流灌注检查。利用高阶320排CT来诊断脑血管初期病变以期增加影像诊断精确度并有效降低病人接受辐射剂量之风险。方法 利用0.75 sec/r的转速、80~120 kV的管电压、120~280 mA的管电流、创新的迭代重建去除噪声技术来执行13次容积扫描(每次16 cm涵盖范围)的全脑灌注检查。在前25 s与后35 s设计分别执行每2 s与每7 s之间歇式低剂量辐射曝射以顺利捕捉动脉相与静脉相影像序列;而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辐射曝露则执行高质量的药前与药后的影像扫描。结果 此系统不但可提供优异的脑血流灌注分析结果,而且也可获取四维的数字减影血管摄影结果。不但能有效观察动静脉畸形与动脉瘤变化,且能让病人免除遭受侵入性检查(传统血管摄影检查)的痛苦与风险。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未来此低剂量的脑部检查非常有潜力成为常规自费健检的项目之一,以早期发现脑部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0例行DSA诊断和介入手术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分别比较DSA、CTA及MRA对颈部血管的诊断情况。结果: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5)。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高于MR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P<0.05)。患者术后颈部血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P<0.01),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患者均无颈部血管狭窄的发生,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心肌梗死1例,发生新的梗死灶4例,死亡1例。结论: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高于CTA及MRA检查,对术前诊断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且经介入手术治疗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颈部血管狭窄率,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8.
王化利 《现代保健》2014,(23):33-35
目的:探讨MR血管造影术(MRA)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已经过DSA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并与其术前脑血管MR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以DSA为标准,MRA对诊断脑梗死的敏感性83.3%,特异性93.6%,符合率91.4%,MRA与DSA检出率有一致性。结论:MRA与DSA检查结果之间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0层动态容积CT的4D-DSA后处理技术,对脑部血管疾病的动态观察及诊断。方法:500例患者行640层CT全期像扫描后,利用4D-DSA后处理技术进行后处理,直接动态显示头部血流图像,观察头颅血管的充盈情况来评价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情况、动脉瘤术后、静脉窦血栓后再通情况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结果:500例患者中,脑血管正常417例,异常83例。异常病例中:血管变异27例;血管狭窄和闭塞23例;血管畸形2例;动脉瘤30例;上矢状窦炎性血栓形成伴侧支循环建立1例。其中10例与DSA对照,2例与MRI对照。结论:640层VCT的4D-DSA动态后处理技术能够正确诊断脑部血管病及对脑血管疾病治疗后进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