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内镜下染色技术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口服、直接喷洒、注射)将色素(染料)导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病变的辨认及目标性活检,又称色素胃镜。自1966年日本津田等首创胃黏膜染色法内镜检查技术以来,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诊断胃黏膜病变,特别是在诊断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显示出很高的价值。国内虽早已开展色素内镜检查法,但缺乏规范,且尚未普及,因此有待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笔者采用内镜下直接喷洒美蓝色素的方法,并结合活检组织病理切片分析,旨在探讨色素胃镜技术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提高胃恶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结肠表面型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3.
结肠表面型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 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 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 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09至2017-12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经超声内镜检查,且病变性质明确的87例患者的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超声内镜诊断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6.5%、98.0%、85.1%;对病变起源层次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7.9%、98.7%、95.4%。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内镜下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靛胭脂染色内镜在大肠微小息肉和腺瘤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将109例患者分为常规结肠镜阴性组(A组)、常规结肠镜阳性组(B组)、染色结肠镜阴性组(C组)、染色结肠镜阳性组(D组),分别行普通内镜及靛胭脂染色内镜诊断,并与组织学结果比较.比较2种内镜诊断方法对大肠微小息肉和腺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靛胭脂染色内镜对微...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色素内镜的发展和应用,镜下染色技术已广泛被内镜医生应用于帮助诊断消化道病变。卢戈氏液染色是其中方法之一。我院于2002年9月~2006年10月对261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卢戈氏液(3%复方碘溶液)食管粘膜染色技术,本文就此方法的临床价值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9,(6):731-732
目的分析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胃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疑似食管癌、胃癌患者300例作为观察对象,针对300例疑似食管癌、胃癌患者实施内镜色素染色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最终的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内镜色素染色对于食管癌、胃癌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经内镜食管黏膜复方碘液染色诊断的疑似患者115例,有不着色区域明显淡染区患者51例,单纯增生及炎症患者17例,不典型增生患者20例, Barrett食管患者10例,食管癌患者4例。经内镜胃美蓝染色诊断的疑似患者185例,有不着色区域明显淡染区的患者163例,单纯增生及炎症患者87例,不典型增生患者10例,胃癌患者11例(其中原位癌2例),肠上皮化生患者55例;内镜色素染色结果与临床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色素染色对于食管癌、胃癌的诊断效果较为显著,对于病变的定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是为了对经内镜诊断、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研究.经过肠镜检查发现,有2404例肠息肉情况存在,经过电子肠镜下的治疗,对其病理结果进行观察.临床上应用内镜诊断、治疗大肠息肉的技术已经很多年,尤其是对于腺瘤-癌变的阻断,将其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 LST因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生长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本文总结39例LST在染色及放大内镜后行EMR及EPMR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 2年中共发现39例LST病变.其中黏膜内癌1例,锯齿状肿瘤1例.39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8个,结节混合型20个,假凹陷型1个.病变最大为35 mm×43 mm;11~20 mm 12个,21~30 mm 15个,30 mm以上12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21个,其中17个为管状腺瘤;Ⅳ型14个,其中10个为绒毛状腺瘤;Ⅴ型1个,为黏膜内癌.所有病例均行EMR或EPMR切除.结论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内镜窄带成像术能缩短检查时间.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无症状人群的检查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性病变后,对病灶及直肠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黏膜腺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检出大肠息肉性病变共309个,非肿瘤性息肉188个,占60.8%,其中增生性息肉132个(42.7%),炎症性息肉51个(16.5%),幼年性息肉5个(1.6%);腺瘤性息肉108个,占35.0%;进展期大肠癌13例(4.2%)。非肿瘤性息肉腺管开口均为Ⅰ、Ⅱ型腺管开口;腺瘤型息肉腺管开口为Ⅲ_L、Ⅳ型分别占23%、10.4%,而Ⅳ型腺管开口中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3例,表现为Ⅴ_N型腺管开口;1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_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Ⅴ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癌的可能。对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癌前病变和早期肿瘤因没有明显的形态特征.肉眼难于发现,常规诊断手段也不易识别。荧光内镜利用能精确反映组织内部微小变化的荧光技术,使这一状况产生突破性的改变。该课题组利用荧光内镜对2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检测,初步得到总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O%.94.6%、93.5%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见.荧光内镜检查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病变形态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较普通内镜有更大的优势.易于发现肉跟难以识别的可疑病灶。并且可在图像指示下精确引导活检.对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文献报道较少的股骨近端骨肿瘤及瘤样病损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1996~2002年所收冶的59例股骨近端骨肿瘤及瘤样病损的类型、诊断、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其中47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检、影像资料和身体条件来选择,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50例获3月~5年随访,10例5~47个月死亡,6例复发再手术,其余治愈或随访期内无瘤生存。结论 早期诊断并且根据肿瘤或病损的类型,结合生物力学和临床症状综合评估选择手术治疗方式,以达到治愈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胶囊内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进行小肠疾病的诊断,对小肠常见病症:隐匿性小肠出血、炎性肠病、小肠肿瘤等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本文重点分析了胶囊内镜的诊断性能,对小肠出血、肿瘤等病症的诊断价值,健康人群胶囊内镜的筛查意义,以及肠道准备对胶囊内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消化道早癌患者采用胃肠镜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时段是2017年1月—2020年1月,研究对象是门诊收治的6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根据检查方法 不同分为观察组(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对照组(普通胃肠镜检查)各30例,两组诊断结果 比较.结果 观察组检出食道早癌50.00%、结直肠早癌26.67%、早期胃癌16....  相似文献   

15.
乳腺隐匿性病灶B超定位下美蓝注射染色肿物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超发现乳腺低回声隐匿性病灶的处理方法,发现早期乳腺癌。方法 B超定位下美蓝注射染色乳腺隐匿性病灶并行切除术。分析其优势及切除率。结果 38例隐匿性病灶全部切除,发现早期乳腺癌4例。结论 B超定位下美蓝注射染色肿物是一种微创、简便、实用方法,手术切除乳腺隐匿性病灶成功率高、有助隐匿性病灶处理和早期癌发现。  相似文献   

16.
出生缺陷是一种不正常发育引起的患儿先天性结构或功能异常。中国出生缺陷人群数量较大,这个问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更为严重。由于大多数出生缺陷发生机制还不明确,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故进行相关机制研究尤为重要。为更好地开展重大出生缺陷的研究,必须优化实验的顶层设计,并在样本采集、保存、运输等环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保证样本的质量。同时采用现代信息系统对样本进行集约化管理,力求达到资料完整、查询方便、信息共享,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系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胆系结石采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进行三镜联合序贯阶段性诊断、治疗。结果:56例治疗成功,5例因结石巨大,腹腔粘连中转开放手术。成功率91.8%。结论:三镜联合治疗胆系结石,最大限度地实现微创化治疗,这种方法损伤小、恢复快、能够达到传统开放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数字大平板X射线机DR摄影在诊断胃小溃疡应用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们所随访搜集的临床胃镜证实的胃小溃疡并做过钡餐检查病例,从2011年8月-2013年8月进行大平板数字透视成像病例55例作为观察组,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科开展DR摄影以来的病例8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结果 大平板数字X射线机DR摄影对于胃小溃疡的诊断率高于数字透视成像(P< 0.05)。结论 数字胃肠大平板DR摄影能够较好的显示胃小溃疡,提高病灶的检查率,减少误诊及漏诊,有助于放射科医师做出正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临床路径在胶囊内镜检查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4例胶囊内镜检查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84例,采取传统护理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100例,按预先设计好的临床路径进行整体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健康教育知识熟练掌握情况、满意度、检查质量及其心理焦虑恐惧情况。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胶囊内镜检查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结论路径式健康教育是胶囊内镜检查病人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超声造影指的是将超声造影剂注入人体,使血流与组织的回声对比得到增强,通过周围组织与待查目标之间在血流灌注方面差异明确待查目标情况,给予定性诊断。第一代造影剂指的是包含空气同时可经肺循环的一种较为稳定微泡造影剂,之后选择惰性气体取代空气,微泡在人体存留时间有明显提高,其稳定性明显好于第一代超声造影剂,将其称之为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将超声造影剂应用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在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