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袁春燕  孟旭霞  牛膺筠 《眼科研究》2011,29(11):998-1001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于造血组织和神经组织,发挥促红细胞生成和神经保护的作用。研究证实,EPO在胚胎发育的脑组织中有表达,但其在神经组织来源的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发育过程中EPO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于Wistar母鼠孕12d(E12d)、孕16d(E16d)、孕20d(E20d)时氯胺酮麻醉后剖腹取胎,获得各阶段的胚胎鼠,每组孕鼠各5只,每只孕鼠任意选取1只胎鼠;成年组(12月龄)共选Wistar大鼠5只。成年鼠及胎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后立即摘除眼球,分离视网膜并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EPO蛋白及EPOmRNA的表达。结果胚胎各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RPE层均有EPO阳性表达,免疫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成年鼠EPO阳性表达主要集中于RGCs层,E12d、E16d、E20d和成年组大鼠视网膜中EPO的表达量分别为105.55±10.35、99.35±8.71、83.27±7.84和30.3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13,P〈0.01)。凝胶成像半定量分析显示,EPO基因扩增产物的表达在E16d最高,E20d次之,成年组最低。E16d、E20d和成年组大鼠视网膜中EPOmRNA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0.88±0.10、0.86±0.09和0.26±0.03,胚胎鼠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81,P=0.00)。结论Wistar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EPO的表达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其表达规律与视网膜发育各期的组织学改变相吻合。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并探讨17β-雌二醇对高氧诱导的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48只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4只。对照组大鼠分娩完成后与新生鼠一起正常饲养;实验组大鼠分娩完成后立即与新生鼠一起置于高氧环境饲养。对照组和实验组又再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干预组(对照组1、实验1)和雌二醇干预组(对照组2、实验组2),每组各12只大鼠。对照组1和实验组1大鼠分别每日皮下注射PBS 0.1 ml;对照组2和实验组2大鼠分别每日皮下注射雌二醇 1 μg。每日观察鼠的发育情况。出生后7、14 d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的含量。出生后14 d时行苏木精 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蛋白的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出生后14 d各组大鼠标本中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P<0.05)。其中,实验组1较对照组1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28,P<0.05)。实验组2较实验组1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16,P<0.05)。实验组2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5,P>0.05)。出生后14 d各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P<0.05)。其中,实验组1与对照组、实验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41,4.35,P<0.05)。视网膜超微结构显示,实验组1神经节细胞肿胀,细胞质淡染,线粒体空泡形成;其他各组视网膜超微结构正常。出生后7、14 d各组大鼠视网膜VEGF、HIF-1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16.1,13.4,17.5;P=0.001,0.005,0.003,0.009)。其中,出生后7 d,对照组2 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1,实验组2VEGF表达高于实验组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22,4.32;P<0.05)。出生后14 d,对照组2 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1,实验组2 VEGF、HIF-1表达低于实验组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2,5.12,4.08;P均<0.05)。结论雌二醇对VEGF mRNA具有双重调控作用,高氧条件下促进视网膜VEGF表达和视网膜血管发育;正常氧条件下通过HIF-1α-VEGF系统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雌二醇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缺氧造成的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Rb、10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并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Rb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IF-1α在正常视网膜组织中未见表达,主要表达于Rb细胞浆及胞核。HIF-1α在Rb组中阳性表达率为56.7%(34/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Rb组中MVD平均为33.59±1.15,正常对照组为7.42±0.95(t=17.499,P〈0.01)。HIF-1α与MVD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39,P〈0.01)。结论HIF-1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提示HIF-1α的表达水平可用于预测Rb的生物学行为,可作为Rb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的形态学改变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时空表达,探讨HIF-1α在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胚胎10~20 d大鼠视网膜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胎龄视网膜(10、12、14、16、18、20 d)HIF-1α的表达.结果 大鼠视网膜发育起自胚胎10 d;14 d外层色素上皮细胞呈单层排列,神经上皮层逐渐增厚;16 d神经上皮层分为内外两层;18 d出现chievitz层;20 d内网层形成,神经节细胞开始分化.至出生前,视网膜组织分为色素上皮细胞层、神经母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胚胎早期(10~12 d)呈现高表达,随胎龄增加而表达减弱,且表达部位随发育进程而改变.结论 大鼠视网膜发生起始于胚胎第10 d,随胎龄增加逐渐分化,至出生前发育尚不完善.HIF-1α在大鼠胚胎期视网膜的时空表达变化提示HIF-1α可能参与了大鼠视网膜的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与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将1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DR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技术分别于1、3、6个月检测视网膜中HIF-1α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结果均显示,HIF-1α蛋白及其mRNA在对照组视网膜中不表达,在DR组中呈进行性表达增强(P〈0.05);透射电镜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未见异常,DR组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出现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基底膜厚薄不均。结论 DR中HIF-1α的异常表达和超微结构改变与视网膜缺氧关系密切,两者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DR组,DR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建立糖尿病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技术分别于1,3,6mo检测视网膜中HIF-1α与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HIF-1α与VEGF蛋白及其mRNA在对照组视网膜中不表达,在DR组中呈进行性表达增强(P<0.05);DR组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5,P<0.05)。结论:DR视网膜中HIF-1α与VEGF表达增强,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游志鹏  宋华  赵菊莲 《眼科研究》2009,27(11):992-995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在肿瘤血管形成、浸润及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中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B组织中HIF-1α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肿瘤的分级的相关性及HIF-1α和VEGF两者的相关性。结果HIF-1α、VEGF蛋白在RB中呈高表达,HIF-1α阳性细胞为肿瘤细胞核染色、部分胞浆染色,VEGF阳性细胞为肿瘤细胞胞浆染色,HIF-1α、VEGF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表达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HIF-1α、VEGF二者表达存在正相关(rs=0.946,P〈0.01)。结论HIF-1α及VEGF的高表达与RB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在RB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的浸润、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epithelial,RPE)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第3-5代人RPE细胞,经不含IGF-1、含10.00μg.L-1、50.00μg.L-1、100.00μg.L-1IGF-1的无血清培养液处理24h后,通过RT-PCR分别检测HIF-1αmRNA和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对照组、10.00μg.L-1、50.00μg.L-1及100.00μg.L-1IGF-1组人RPE细胞中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4±0.18、1.48±0.17、1.51±0.18、1.53±0.21,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0,P=0.811);而4组HIF-1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8.17±101.49、1175.35±149.71、1467.77±262.76,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13.550,P=0.000),并随IGF-1浓度的增加,相对表达量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组VEGF165mRNA及VEGF165蛋白的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55.096,P=0.000;F=30.269,P=0.000),各组VEGF165mRNA及蛋白水平随IGF-1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GF-1能促进人RPE细胞HIF-1α蛋白的累积,诱导VEGF165mRNA及蛋白的表达,是导致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抑制IGF-1表达可能是防治该病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9.
归东梅  杨飏  李迅  高殿文 《眼科研究》2010,28(9):805-80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与高眼压视网膜损伤的关系,为青光眼视网膜缺氧提供证据。方法用巩膜静脉烧烙法在50只SPF级Wistar大鼠的双眼制作慢性高眼压模型,眼压高于造模前40%以上者为造模成功。按照视网膜取材时间的不同将动物模型眼随机分为高眼压3、7、14、21、28 d组,每组10只大鼠20只眼。另选取10只匹配大鼠作为假手术对照组,仅作球结膜切开。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HIF-1α、iNOS、COX-2 mRNA及其蛋白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HIF-1α、iNOS、COX-2 mRNA及蛋白在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呈微弱表达,造模眼HIF-1α、iNOS、COX-2 mRNA及其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于7 d时达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的表达水平。造模后3、7、14、21、28 d组大鼠视网膜中HIF-1α、iNOS、COX-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iNOS、COX-2的低氧信号途径是青光眼神经变性发生发展中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的干预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雄性SPF级SD大鼠110只,适应性饲养7d后随机取30只作为正常组。余80只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66只,取其中60只,随机分成两组:30只大鼠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组;其余30只作为治疗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按900mg/kg/d的剂量进行治疗。在第4、第12、第20周到达实验终点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光光度法和1α-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阳性细胞数及mRNA水平表达量,以及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对相关数据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实验第4、第12和第20周,对照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均可见大量HIF-α阳性细胞表达,而治疗组HIF-1α阳性细胞数较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少(P〈0.051:在各时间点,治疗组HIF-10αmRNA的表达也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②第4、第12和第20周时,治疗组CuZn-SOD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多,CuZn.SODmRNA的表达也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4周和第12周时,治疗组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CuZn-SOD活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可能是通过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降低HIF-1α表达,提高SOD活力和CuZn-SOD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来提高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小片段干扰性RNA(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构建HIF-1αsiRNA重组质粒.C57BL/6J小鼠玻璃体腔注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质粒pEGFP-N1,1 d后视网膜铺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选7天龄C57BL/6J小鼠90只,17只为正常组,73只建立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空载体组和基因治疗组(HIF-1α siRNA组、VEGF siRNA组及共转染组).于出氧舱前1 d,向空载体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空载体质粒;HIF-1α siRNA组注射HIF-1α siRNA,VEGF siRNA组注射VEGF165 siRNA,共转染组注射HIF-1αsiRNA+VEGF165 siRNA.采用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方法观察血管形态变化;制作组织切片计算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HIF-1α和VEGF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最小显著差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EGFP-N1经脂质体LF2000介导转染视网膜细胞后1 d即可见GFP表达.基因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新生血管丛明显减少,荧光渗漏明显减轻,其中共转染组效果最明显.基因治疗组[HIF-1α siRNA组为(27.73±2.33)个,VEGF siRNA组为(15.43±3.23)个,共转染组为(8.70 ±2.88)个]较其他3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细胞核数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016.527,P<0.01).视网膜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模型对照组(1.08±0.06,0.383±0.009)和空载体组(1.09±0.05,0.386 ±0.010)较正常组(0.81 ±0.07,0.035±0.003)上调,而HIF-1α siRNA组(0.46±0.06,0.182±0.008)较模型对照组下调,抑制效率分别为57.4%和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9.804,2686.001;P<0.01).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模型对照组(1.53 ±0.07,0.340±0.004)和空载体组(1.59±0.06,0.337±0.009)较正常组(0.27±0.08,0,051±0.008)明显上调,而基因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1.423,2513.583;P<0.01),其中共转染组下调最明显,抑制效率分别为85.6%和80.9%.结论 HIF-1α siRNA和VEGF165siRNA均可有效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两种siRNA共转染抑制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吕明良  李敏 《眼科研究》2012,30(4):316-319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PVD)是一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主要由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细胞增生所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RPE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有关,但其信号机制及功能尚不完全明了. 目的 探讨利用小发卡环核糖核酸( shRNA)使人RPE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沉默后,IGF-1对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收集健康男性供体眼球4只,分离、收集、培养RPE细胞,用SABC法行抗人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用体外转录法合成针对HIF-1α mRNA序列靶点的shRNA,对3~5代RPE细胞的HIF-1α进行干扰后再经50 μg/L IGF-1处理24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人RPE细胞中HIF-1α及VEGF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RPE细胞中HIF-1α及VEGF蛋白的水平.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呈扁平不规则多角形,97%的细胞对人角蛋白呈阳性反应.50 μg/L IGF-1作用后,人RPE细胞HIF-1α mRNA表达量(1.49±0.18)与0 μg/L IGF-1组(1.46±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5,P=0.743),而HIF-1α蛋白表达量(1049.86±172.54 vs 0.00±0.00)、VEGF mRNA(0.95±0.15 vs 0.35±0.07)及VEGF蛋白(391.98±56.77 vs 214.36±37.15)表达量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098、9.935、6.928,P<0.05).shRNA干扰HIF-1α mRNA表达后,RNAi转染组HIF-1α、VEGF mRNA及其蛋白水平较RNAi空白对照组及RNAi-C转染组明显下降,3个组间各指标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679、89.904、21.770、6.205,P<0.05). 结论 IGF-1可通过促进人RPE细胞中HIF-1α蛋白的累积诱导VEGF的表达,是导致PVD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HIF-1α、HPSE、VEGF共同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恶性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乙酰肝素酶(HPSE)、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4例RB石蜡标本及10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表达,用CD34抗体进行肿瘤血管内皮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应用RT-PCR检测18例RB组织中 HPSE mRNA、HIF-1α mRNA、VEGF mRNA的表达,分析RB组织中HPSE、HIF-1α、VEGF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形成、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t检验、方差分析和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检验及秩和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kappa检验.结果 34例RB石蜡标本中HIF-1α、VEGF阳性表达率为58.8%、64.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0.784,P<0.05;χ~2=9.269,P<0.05).18例RB中HPSE、HIF-1α、VEGF mRNA阳性率为55.6%、44.4%、72.2%,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642,P<0.05;χ~2=6.222,P<0.05;χ~2=9.956,P<0.05).HIF-1α、VEGF与MVD的表达呈正相关(r=0.664,P<0.05;r=0.590,P<0.05);RB中HIF-1α mRNA、HPSE mRNA表达与VEGF mRNA表达呈相关性(Z=2.350,P=0.009;Z=2.940,P=0.002).结论 HIF-1α、HPSE可共同作用于VEGF这种促血管生成重要因子,在肿瘤血管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致盲率较高的眼病之一,以往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光动力学疗法和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注射,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研究认为,加减驻景方的应用对相关病变有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加减驻景方含药血清对缺氧状态下大鼠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RCVECs)增生的影响. 方法 10只SD大鼠给予0.525 g/ml加减驻景方药液20 ml/kg灌胃3d,于末次给药后2h无菌条件下采集腹主动脉血,制备加减驻景方含药血清.将培养的RCVECs分为4个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用常规培养液进行培养,氯化钴组在培养液中添加100 μmol/L氯化钴100μl以制备细胞缺氧模型,空白血清+氯化钴组在缺氧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体积分数20%空白血清,含药血清+氯化钴组在缺氧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体积分数20%含药血清.细胞培养后24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情况;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lα(HIF-lα)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培养的RCVECs生长良好,呈梭形.100 μmol/L氯化钴作用后成功建立了缺氧细胞模型.MTT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氯化钴组、含药血清+氯化钴组和空白血清+氯化钴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0.659±0.051、0.757±0.553、0.683±0.037和0.731±0.038,其中氯化钴组A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含药血清+氯化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空白对照组、氯化钴组、含药血清+氯化钴组和空白血清+氯化钴组细胞中HIF-1α mRNA和VEGF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IF-1αmRNA:F=3.100,P<0.05;VEGF mRNA:F=3.420,P<0.05;HIF-1α蛋白:F=470.600,P=0.000;VEGF蛋白:F=146.700,P=0.000),其中氯化钴组细胞中HIF-1α mRNA、VEGF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含药血清+氯化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加减驻景方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抑制RCVECs分泌HIF-1α和VEGF的机制而抑制缺氧状态下RCVECs的增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的时空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孕12、16、20 d 组,出生后1、5、10 d组及成年组,每组各5只,共35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H IF-1α蛋白及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 胚胎期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均有HIF 1α阳性表达,出生后发育早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也可见HIF-1α阳性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内网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展,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鼠视网膜HI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胚胎期最高、出生后发育期逐渐下降、成年期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视网膜胚胎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HIF-1α的表达存在时空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表达,探讨STAT3在CNV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建立激光诱导的大鼠CNV模型,免疫荧光法观察CNV生成早期磷酸化STAT3的表达。建立细胞缺氧模型,细胞培养液中加入Janus激酶2(JAK2)特异性阻断剂AG490后培养1、3、6、12、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生指数,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VEGF的mRNA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 激光光凝后3 d,磷酸化STAT3高表达于大鼠CNV区域。阻断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后,缺氧条件下人RPE细胞随时间增生指数明显降低(t=1.472,3.566,2.391,6.420;P=0.054,0.038,0.042,0.016)。随缺氧时间增加,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逐渐增强。采用AG490阻断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后,缺氧条件下人RPE细胞HIF-1α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HIF-1α蛋白的活化均受明显抑制(t=0.07,0.02,0.01, P<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显著降低(t=1.330,1.106,2.828,7.742,5.610,6.894,P=0.082,0.063,0.014,0.002,0.016,0.011)。结论 STAT3可能参与了CNV的发生,这一过程部分是通过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调控RPE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IF-1α和caspase-9表达与高眼压视网膜损伤的关系。方法: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20眼。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高眼压3,7,14,21,28d组。巩膜静脉烧烙法制作高眼压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HIF-1α和caspase-9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HIF-1α和casepase-9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视网膜内层即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颗粒层。HIF-1α和caspase-9mRNA和蛋白在正常视网膜中有低浓度的表达,高眼压3d后,表达明显上升,HIF-1α到7d时达到高峰,caspase-9到14d达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F-1α和caspase-9是青光眼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进展中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孙宏权  周占宇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1855-1857
目的:通过观察人参皂甙Rg3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人参皂甙Rg3对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和人参皂甙Rg3治疗组(5mg/kg,0.2mg/mL),开始治疗8wk后检测VEGF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和人参皂甙Rg3治疗组大鼠视网膜VEGF和TNF-α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363和211.992,P均<0.01),其中糖尿病对照组与人参皂甙Rg3治疗组大鼠均较正常对照组VEGF和TNF-α表达水平上调(P均<0.01),但人参皂甙Rg3治疗组视网膜组织VEGF和TNF-α较糖尿病组降低(P均<0.01)。结论:人参皂甙Rg3可下调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和TNF-α的表达,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