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腮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的CT表现,包括肿瘤的分布、形态、边界、强化程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结果 46例患者中,良性肿瘤42例(腺淋巴瘤25例,多形性腺瘤9例,基底细胞腺瘤5例,脂肪瘤1例,淋巴管囊肿1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恶性肿瘤4例(腮腺导管癌1例,涎腺腺癌1例,淋巴上皮癌1例,恶性多行性腺瘤1例)。42例良性肿瘤中均未发现钙化灶,4例恶性肿瘤中有2例发现钙化灶。良恶性肿瘤的区分,CT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7.8%。结论 256层螺旋CT扫描对腮腺肿瘤定位定性较准确,有助于腮腺肿瘤术前鉴别诊断及手术方案的选择。综合成像时间、辐射剂量、成本费用等指标考察,较其他影像学手段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瘳胜军  罗金辉 《现代保健》2008,(31):136-137
目的评价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典型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可均匀或环形强化;局限炎性可形成肿块类似良性肿瘤,弥漫性炎症表现为腮腺普遍肿大、密度增高,炎症累及邻近组织不易与恶性肿瘤鉴别;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结论CT扫描对区分腮腺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在卵巢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经超声检查卵巢肿瘤患者,收治住院并手术651例,将其二维超声声像图、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的特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超声检查并手术的卵巢肿瘤患者共651例,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91.09%(593/651),误诊8.91%(58/651),其中良性肿瘤误诊7.64%(48/628),恶性肿瘤误诊43.48%(10/23)。结论超声对卵巢肿瘤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但也有误诊发生,要结合肿瘤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超声造影、弹性超声、三维超声重建技术,其他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的检查等可大大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对肾脏肿瘤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51例肾脏肿瘤患者的CT报告、病理结果及手术情况.结果 CT报告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达100%(35/35),CT报告为不能明确肿瘤性质的10例中8例术后病理呈恶性,CT报告为良性肿瘤的6例中2例术后病理呈恶性.CT对恶性肿瘤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35/35),敏感度为77.8%(35/45),误诊率4.4%(2/45).CT对良性肿瘤确诊率为66.7%(4/6),良性肿瘤误诊率为0.CT总体误诊率为3.9%(2/51).结论 CT报告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最高;CT报告为肿瘤性质不确定时,肿瘤多为恶性;CT报告为良性肿瘤时不能排除肿瘤为恶性的可能.CT报告为肿瘤性质不确定或良性时,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以防止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二维超声图像并结合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探讨腮腺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手术证实的腮腺恶性肿瘤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28例术前均诊断为腮腺肿瘤,其中诊断为腮腺恶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可能10例,良性肿瘤10例。超声诊断恶性肿瘤正确率64.3%。结论:以超声二维图像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彩色多谱血流显像、肿块的质地活动度及周围淋巴结有无转移作综合性判断,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腹部肿块的CT诊断准确性 ,并与病理诊断作比较 ,探讨CT误诊的原因。方法 将 36 0例腹部肿块患者CT诊断后行手术 ,经病理诊断将其分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炎症三大类 ,对CT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腹部肿块CT诊断符合率为 90 83% ,误诊率为 9 17%。结论 CT与病理有很强的互补性 ,应重视病史并做出综合分析 ,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断方法和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53例PRT患者,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类型、手术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肿瘤49例,恶性肿瘤104例,均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良性肿瘤完整切除45例(91.8%),部分切除3例,探查活检1例:恶性肿瘤完整切除64例(61.5%),部分切除17例,探查活检23例;手术中联合脏器切除共23例,其中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21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PRT术前诊断和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因素.再次手术仍是治疗PRT的有效手段.良好的术前准备和受累器官的联合切除可以提高PRT切除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与MR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8例腮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MR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良性腮腺肿瘤18例,CT与MR主要表现为:呈类圆形等密度、MR等信号结节影,边界较清,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恶性肿块10例,CT与MR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不均肿块,边界欠清,MR信号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伴侵犯周围组织。结论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与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若肿块密度不均、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不均匀强化,常提示恶性腮腺肿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例资料完整的乳腺良恶性肿瘤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进行分析,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及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25例乳腺肿块中,病理诊断良性肿瘤共19例,恶性肿瘤6例。彩色多普勒分级为:0级12例(48%),1级7例(28%),2级5例(20%),3级1例(4%),其中0级良性肿瘤9例,占良性肿瘤总例数的50%,恶性肿瘤3例,占恶性肿瘤总例数50%,1级良性肿瘤6例,占良性肿瘤总例数的33%,恶性肿瘤1例,占恶性肿瘤总例数17%,2级良性肿瘤3例,占良性肿瘤总例数17%,恶性肿瘤2例,占恶性肿瘤总例数33%,3级无良性肿瘤,恶性肿瘤1例,占恶性肿瘤总例数17%。能量多普勒分级为:0级11例(44%),1级7例(28%),2级5例(20%),3级2例(8%),其中0级良性肿瘤10例,占良性肿瘤总例数的40%,恶性肿瘤1例,占恶性肿瘤总例数17%,1级良性肿瘤5例,占良性肿瘤总例数的20%,恶性肿瘤2例,占恶性肿瘤总例数33%,2级良性肿瘤3例,占良性肿瘤总例数的17%,恶性肿瘤2例,占恶性肿瘤总例数33%,3级良性肿瘤1例,占良性肿瘤总例数6%,恶性肿瘤1例,占恶性肿瘤总例数1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可显示乳腺病灶血流情况,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优于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接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卵巢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CT检测,对两项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并分析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结果:相较于手术病理结果,多层螺旋CT良恶性卵巢肿瘤诊断符合率98.0%,超声良恶性卵巢肿瘤诊断符合率90.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多层螺旋CT盆腔转移诊断符合率93.3%,超声盆腔转移诊断符合率80.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多层螺旋CT病灶大小诊断符合率98.1%,超声病灶大小诊断符合率86.8%,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卵巢肿瘤采用CT检测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卵巢中性性质及部位的诊断效果可观,值得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腮腺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腮腺肿瘤的CT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混合瘤37例,乳头状囊腺瘤15例,管状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淋巴上皮囊肿2例,脂肪瘤2例,癌5例。混合瘤平扫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轻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行多期增强扫描病例表现为渐进性的强化;乳头状囊腺瘤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强化较为显著,行多期增强扫描病例无渐进性强化;管状腺瘤平扫可见囊变区,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平扫呈等密度不易发现,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嗜酸性细胞腺瘤平扫为稍高密度,周围脂肪间隙略模糊,增强后呈环形强化;淋巴上皮囊肿平扫成囊样低密度,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较为均匀;脂肪瘤平扫呈典型的脂肪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腮腺癌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良性肿瘤包膜一般较完整,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并可有相应区域淋巴结肿大。结论 CT可清楚显示腮腺区肿瘤的存在及定位,一定程度上可鉴别良恶性肿瘤,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5例腮腺肿瘤患者术前CT表现。结果:45例中,CT表现呈圆形、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边缘清晰者23例,均为良性混合瘤。病灶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囊性密度影,环形或均匀强化、边缘较清晰者19例,其中6例为良性混合瘤,2例为恶性混合瘤,11例为腺淋巴瘤。病灶呈分叶状、圆形、密度不均匀、环形或均匀强化、边缘模糊、轮廓不清、与临近正常结构分界不清者3例,均为恶性肿瘤。CT诊断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结论: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部位、大小、良恶性及肿瘤的周围侵犯情况有准确的定位、定性,在腮腺肿瘤诊断及手术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吴文娟  王成达 《职业与健康》2012,28(9):1146-114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62例腮腺肿瘤的MSCT表现,所有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良性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17例、腺淋巴瘤13例、淋巴管瘤9例、脂肪瘤4例,恶性肿瘤包括黏液表皮样癌15例、腺泡细胞癌2例、囊腺癌1例、淋巴瘤1例。MSCT平扫可清楚显示病灶及其大小、形态和范围,增强扫描能显示肿物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以及对周围组织的推移及侵犯。结论 MSCT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唐志明  冉强  邹习忠  黄微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50-1652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良性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基底细胞瘤5例,分析内容包括肿瘤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特征等。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位于腮腺浅叶12例,后下象限5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8例,3例多发;基底细胞瘤5例,均位于浅叶,3例位于前下,2例位于后下。所有肿瘤边界均清晰。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动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54.8±6.6,84.6±13.7,109.5±12.5)HU,多形性腺瘤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静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49.3±6.4,71.7±14.8,92.5±11.9)HU,腮腺基底细胞瘤与前两者静脉期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腮腺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索端粒酶活化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以TRAP为基础的PCR-ELISA方法检测23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对应的癌旁组织、10例的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12例正常卵巢与28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23例卵巢恶性肿瘤中有21例(91.3%)端粒酶活性阳性,癌旁组织中4例(17.3%)阳性,交界性卵巢恶性肿瘤中2例(20%)阳性,正常卵巢中未见增高,28例良性卵巢肿瘤中2例(7.1%)弱阳性。端粒酶在卵巢恶性肿瘤组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组(P<0.05)、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癌旁组织组(P值均<0.05);交界性卵巢肿瘤组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组(P<0.05),而在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中表达无差异(P>0.05)。各种病理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化无差异,端粒酶活性增高在肿瘤的临床分期、恶性(分化)程度上差别显著,临床分期高、恶性度高的卵巢肿瘤其端粒酶活性也高。结论:端粒酶在卵巢恶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卵巢恶性肿瘤形成中的普遍现象,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有助于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0年以来诊治的3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中,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31例;肿瘤位于12指肠10例,空肠13例,回肠16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黄疸等。39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诊断率为48.7%(19/39),31例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22.6%(7/31),其中23例获得随访,死亡16例,目前存活7例。B超、CT诊断符合率较低,DSA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极为困难,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Handheld mobile phones were introduced in Denmark and Sweden during the late 1980s. This makes the Danish and Swedish populations suitable for a study aimed at tes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long-term mobile phone use increases the risk of parotid gland tumors. In this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the authors identified all cases aged 20-69 years diagnosed with parotid gland tumor during 2000-2002 in Denmark and certain parts of Sweden. Contro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study population bas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mobile phone use was collected from 60 cases of malignant parotid gland tumors (85% response rate), 112 benign pleomorphic adenomas (88% response rate), and 681 controls (70% response rate). For regular mobile phone use, regardless of duration, the risk estimates for malignant and benign tumors were 0.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4, 1.3) and 0.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5, 1.5), respectively. Similar results were found for more than 10 years' duration of mobile phone use. The risk estimate did not increase, regardless of type of phone and amount of use.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 data do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mobile phone use is relate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parotid gland tum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