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用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大白鼠,检获两种滞育虫体,早期滞育虫体和晚期滞育虫体,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两种滞育虫体的苹果酸脱氢酶(MDH)的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并与犬体童虫和成虫的酶谱相比较,结果发现在鼠体内从早期滞育虫体到晚期滞育虫体MDH同工酶区带增多,符合“卫氏并殖吸虫的MDH同工酶区带随发育呈增多及复杂的趋势”的研究结果。鼠体的晚期滞育虫体与犬体童虫和成虫的MDH酶谱基本相似,提示卫氏并殖吸虫在转续宿主体内滞育虫体的MDH同工酶的基因表达及修饰过程与适宜宿主体内的虫体可能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同工酶酶谱变化的研究 ,以探讨其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方法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和 UVP凝胶分析仪对猪型黑龙江株旋毛虫成虫、肌肉期幼虫和新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EST)、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 DH)、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 (MDH)、延胡索酸酶同工酶 (MUF)进行分析。 结果  3个发育时期的 MDH、EST酶谱基本相似 ;L DH的酶谱虽均有 1条带 ,但新生幼虫最深 ,肌肉期幼虫最浅 ;MUF酶谱新生幼虫最深 ,成虫较浅 ,肌肉期幼虫未见酶带。 结论 旋毛虫发育过程中 MDH、EST同工酶变化较小 ,但是 L DH、MUF同工酶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福建崇安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形态、同工酶和染色体观察和分析的结果。1。根据囊蚴、成虫和虫卵的大小和形态,该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有大小两种品系,但以小品系为主;2.根据染色体检查结果表明,小品系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仅有二倍体型(2n=22)。大品系中不仅有二倍体型而且还有三倍体型(3n=33),除受精囊外,其成虫的大小和形态无差别(P>0.05)。然而,大小两种品系中的二倍体型的成虫虽均有充满精子的受精囊,但其大小有明显差别(P<0.01);3.大品系成虫的MDH酶同工酶检测结果显示有2条酶带、3条酶带和4条酶带三种酶谱。  相似文献   

4.
自1985年起作者发表了系列研究文章,详细观察了扁囊和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中的囊蚴、后尾蚴、成虫、虫卵等阶段的形态,上述两种囊蚴的结构相似,后尾蚴的脱囊率、成虫在犬体内的寄生部位、成熟时间等均相似。后尾蚴、成虫的形态及成虫各部位的大小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对这两种成虫相应的六个部位的体棘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未见明显差异。对扁囊、卫氏并殖吸虫的囊蚴和成虫的全虫蛋白分别进行了盘状电泳和等电点聚焦电泳分析,发现这两种虫盘状电泳和等电点聚焦电泳的蛋白质区带数目与模式均一致。并用等电点聚焦电泳的方法检测了这两种虫的苹果酸脱氢酶、酯酶、过氧化物酶等三种同工酶,结果显示这两种虫的三种同工酶的酶带数目及等电点分布完全一致。此外还对扇囊和卫氏并殖吸虫的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和PWB19片段探针的Southern印迹杂交进行了分析,结果基本相同。上述各项研究结果均显示扁囊和卫氏并殖吸虫之间无明显差异,鉴于此,我们认为扁囊并殖吸虫似应为卫氏并殖吸虫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观察不同地域的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生化特点。方法应用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CGPAGSE)和美国BioRedGelDoc2000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湖南、江西两地卫氏并殖吸虫成虫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和蛋白质(PT)进行检测。结果两地虫株的EST几乎一致,MDH、LDH的酶带数、相对迁移率接近一致,仅见酶带蛋白含量及等级区带存在一定差异;ALP的酶带数、相对迁移率稍有差异,而酶带蛋白含量及等级区带的差别较明显;PT的蛋白带数目、相对迁移率、等级区带基本一致,而区带蛋白含量存在较明显差别。结论湖南、江西两地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同工酶及蛋白质呈多态特征,提示存在型内分化及不同生物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同工酶酶谱变化的研究,以探讨其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方法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UVP凝胶分析仪对猪型黑龙江株旋毛虫成虫,肌肉期幼虫和新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时期的MDH,EST酶谱基本相似。LDH的酶谱虽均有1条带,但新生幼虫最深,肌肉期幼虫最浅,MUF酶谱新生幼虫最深,成虫较浅,肌肉期幼虫未见酶带,结论 旋毛虫发育过程中MDH,EST同工酶变化较小,但是LDH、MUF同工酶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域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同工酶及蛋白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观察不同地域的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生化特点。方法应用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CG-PAGSE)和美国Bio—Red Gel Doc 2000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湖南、江西两地卫氏并殖吸虫成虫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和蛋白质(PT)进行检测。结果两地虫株的EST几乎一致,MDH、LDH的酶带数、相对迁移率接近一致,仅见酶带蛋白含量及等级区带存在一定差异;ALP的酶带数、相对迁移率稍有差异,而酶带蛋白含量及等级区带的差别较明显;PT的蛋白带数目、相对迁移率、等级区带基本一致,而区带蛋白含量存在较明显差别。结论湖南、江西两地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同工酶及蛋白质呈多态特征,提示存在型内分化及不同生物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卫氏并殖吸虫两种类型(二倍体型和三倍体型)囊蚴和虫卵判别方程及临界值分析永嘉溪蟹体内卫氏并殖吸虫大型囊蚴及由其感染犬发育为成虫所产的虫卵,呈现本应属一种类型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虫卵、成虫却得分别归入两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9.
我们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点聚焦(IEF)电泳对三平正并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的4种酶的同工酶谱进行研究,观察两者之间同工酶谱的差异程度,为三平正并殖吸虫分类学地位的确立提供生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云南省昭通市流行的并殖吸虫虫种进行鉴定,分析其亲源关系,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临床病例感染地线索在昭通市8个县区采集溪蟹1 851只,分离并殖吸虫囊蚴;用采自盐津普洱溪蟹的囊蚴感染犬,待发育后从犬肺中获取成虫。对囊蚴和成虫分别进行形态特征分析,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扩增并殖吸虫部分核糖体基因第二间隔区(ITS2)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基因(COI)并测序。将核苷酸序列输入Genbank中Blast比对,通过ITS2和COI的同源性判断并殖吸虫种类。结果并殖吸虫囊蚴在溪蟹中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呈现为非常不均一的聚集性分布,平均感染度为3.78个/只。14个ITS2基因和14个COI基因DNA序列均分别聚类在UPGMA最优树的一个分支内,且与其他参比序列分开,13个来自昭通不同县区的囊蚴和1条来自昭通盐津的成虫与斯氏并殖吸虫同源性高,综合形态学特征判定昭通地区流行的并殖吸虫虫种为斯氏并殖吸虫。结论昭通地区为斯氏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该虫种在形态和基因上接近四川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zechuanensis),可为当地并殖吸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斯氏狸殖吸虫(Pagomogonimus skrjabini Chen.1959)和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1964)成虫乳酸脱氢酶(LDH)的比较研究,为吸虫的分类及定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等电聚焦电泳,对乳酸脱氨酶同工酶进行分离,并采用底物特一性染色法进行确定电泳结果。结果两虫种成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均显示5条酶带,其中斯氏狸殖吸虫的LDH有3条优势酶带(LDD_1、LDH_2、LDH_3)而丰宫并殖吸虫的LDH仅有2条优势酶带(LDH_1、LDH_2);对各成分的等电点及相对迂移率进行计算,发现丰宫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间存在生化指标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两虫种间具有一共同性质的LDH_4。结论通过对两虫种同工酶谱的分析可知,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亲源性,但二者间又有同工酶谱的差异性,因此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的分析可为并殖吸虫的分类提供生化依据和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丰宫并殖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鉴定丰宫并殖吸虫与“勐腊并殖吸虫”的同一性。 方法 从丰宫并殖吸虫与“勐腊并殖吸虫”的同一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囊蚴及后尾蚴 ,观测后作感染实验 ,收集成虫制片观测鉴定。 结果 丰宫并殖吸虫囊蚴的大小平均为 (1.23±0.0 87)mm×(1.10±0.073)mm ,极少数形成一层极薄易破的囊壁 ;后尾蚴大小为 (2.01±0.71)mm×(0.62±0.12)mm ,排泄囊在腹吸盘以前呈不规则的树枝状 ,两肠支末端尖细终止于距体末1/6处;成虫子宫团庞大,平均长度为体长的1/4.2。丰宫并殖吸虫的适宜终宿主为大鼠 ,猴、犬、猫均为不适宜宿主。“勐腊并殖吸虫”的囊蚴取自同一蟹体的小睾并殖吸虫囊蚴 ,后尾蚴同丰宫并殖吸虫 ,而成虫实为童虫。 结论 确认丰宫并殖吸虫为独立虫种,“勐腊并殖吸虫”为标本混淆不清的误定虫种 ,应属无效种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经口感染家犬及SD大鼠后特异抗体、虫卵及虫体变化情况,探索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新传播途径。方法 自安徽省休宁县收集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和囊蚴,分别经口感染家犬和SD大鼠,常规饲养。收集感染动物血清,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收集粪便,检测并殖吸虫虫卵。感染后30周剖杀,检获肺脏或肌肉中并殖吸虫成虫或童虫,比较分析尾蚴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得虫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家犬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和IgG抗体与囊蚴对照组的抗体变化规律一致,仅IgM抗体存在时间较短;实验组SD大鼠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抗体存在时间和IgG的OD值高水平维持时间均较囊蚴对照组大鼠短。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家犬粪便中均检出并殖吸虫虫卵,肺脏中查到并殖吸虫成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SD大鼠粪便中均未查到虫卵,在其肌肉中均发现并殖吸虫童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可经口感染家犬和SD大鼠,为当地居民并殖吸虫感染新途径的探索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广西人芽囊原虫分离株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和碱性磷酸酶(ALP)同工酶谱特征。方法从感染者粪便中分离人芽囊原虫,体外培养,收集虫体,制备电泳样品。采取不连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分离同工酶的不同区带,以苹果酸钠和1-萘磷酸钠盐为特异性底物,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和固蓝RR盐为染色剂,分别对MDH和ALP染色,以相对迁移率标记酶带。结果人芽囊原虫10个分离株在MDH酶谱中,共出现7条酶带,常见的酶带有Rm34、Rm47、Rm51、Rm55和Rm59,10个分离株完全一致的酶带有Rm34和Rm51;在ALP酶谱中共出现5条酶带,Rm22、Rm25、Rm28、Rm35和Rm38。各分离株之间的MDH和ALP同工酶谱均存在差异。结论MDH和ALP同工酶谱能反映人芽囊原虫各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广西融水县大小两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动物后所获成虫的虫种。在广西融水县采集溪蟹分离获得大小两种囊蚴 ,感染大鼠后获成虫 ,曾从形态上鉴定为斯氏狸殖吸虫和巨睾并殖吸虫。但用酚 -氯仿法抽提成虫基因组DNA ,PCR扩增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ITS2 )基因后测序 ,用Blast程序与GenBank中的斯氏狸殖吸虫、巨睾并殖吸虫等的ITS2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检索 ,用PrimerPremier软件比较其基因差异 ,用Phylip软件的Neighbor程序绘制其基因进化树后 ,测得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的ITS2基因片段分别为 4 37bp、4 33bp ,两者的基因同源性为 10 0 % ,与斯氏狸殖吸虫的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10 0 %、99% ,与巨睾并殖吸虫的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91%、92 % ;基因序列差异比较 ,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与斯氏狸殖吸虫的基因序列差异为 0 ,而与巨睾并殖吸虫存在明显差异 ;绘制基因进化树 ,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与斯氏狸殖吸虫在同一分支同一位置 ,与巨睾并殖吸虫亲缘关系较远。融水县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与斯氏狸殖吸虫为同一物种 ,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并非巨睾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囊蚴、童虫和成虫蛋白质组进行研究。方法在贵州省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开阳、毕节采集溪蟹,从中分离囊蚴置于PBS中,灌胃感染SD大鼠3只(10个囊蚴/只),喂食感染雄性犬3只(20个囊蚴/只)。感染大鼠后1个月解剖取童虫,感染犬后3个月解剖取成虫。将囊蚴、童虫和成虫中加入中性组织裂解液,冰上超声破碎提取总蛋白,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并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双向凝胶电泳,采用PDquest 8.0软件对双向凝胶电泳图像进行分析寻找差异点。对差异点进行酶解、质谱鉴定。最后进行NCBI在线及本地数据库检索。结果 SDS-PAGE显示囊蚴、童虫和成虫总蛋白主要集中分布在相对分子质量(Mr)25 000~116 000。双向凝胶电泳共筛选出51个差异蛋白点,分别为囊蚴20个、童虫25个、成虫6个。因成虫差异点灰度值两两间的比值变化远小于囊蚴与童虫,故未进行质谱鉴定。36个囊蚴和童虫的肽段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线检索蛋白种类主要为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lyticus)蛋白酶Ⅰ(一种赖氨酸特异性的丝氨酸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DHAR2类似物、热激蛋白Hsp82及Hsp96-β、肌动蛋白和半胱氨酸酶抑制剂等;本地复殖目数据库检索主要蛋白种类是半胱氨酸酶、肌动蛋白和热激蛋白。结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与童虫蛋白组成有差异,囊蚴含有肌动蛋白,童虫含有解毒及应激蛋白,两者都含有水解酶类及半胱氨酸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广州北郊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采集调查点山溪中螺蛳1,216只,溪蟹39只,收集当地村庄猫、犬粪便各3份。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和虫卵。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结果螺蛳感染率为0.32‰(4/1,21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蟹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00%(35/35)。感染度:2~1,050个囊蚴/只蟹,2~30.75个囊蚴/g蟹。部分蟹体同时感染二倍体、三倍体两型囊蚴。蟹种为平和华溪蟹。猫、犬粪便各有1份检出并殖吸虫卵,感染率为33.33%(2/6)。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15条。结论首次发现广州北郊从化良口存在严重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为超高度疫源地(I级)。鉴于卫氏并殖吸虫是我国主要致病并殖吸虫,该疫源地处于从化和广州主要饮用水源的流溪河源头,具有导致流溪河流域人群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潜在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作者检查了浙江遂昌产华溪蟹之心肌、体肌与足肌及肝、腮内的各种并殖吸虫囊蚴,发现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阳性率为45.05%(264/586),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为82.59%(484/586)。该地区为两种并殖吸虫之混合疫区。取三平正囊蚴经口感染犬7头,经不同时间剖查,对各期童虫与成虫,在犬体的分布、发育、检出率及虫体的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对重度感染的犬三平正肺吸虫病,在感染后3天、15天、25天、42天及66天,其病情演变的规律性进行分析,并联系人体患急、慢性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作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永嘉县并殖吸虫DNA序列分析、形态及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浙江省永嘉县并殖吸虫的虫种及核型进行分析研究 ,探讨并殖吸虫的核型与临床类型的关系。 方法并殖吸虫虫种分析采用 DNA测序技术 ,结合形态观察。对感染猫 5 8d获取的幼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 C氧化酶亚单位(CO1)部分基因及核糖体 DNA第二间区 (ITS2 )的基因序例进行测定。分离成虫的睾丸作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测量囊蚴、虫卵与来自不同疫区的囊蚴感染动物后不同虫龄虫体的大小 ,并观察其形态。 结果 CO1与 ITS2的基因序例与从Gen Bank检索到的卫氏并殖吸虫序例进行比较 ,结合对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虫体的形态观察 ,认定浙江省永嘉县的并殖吸虫为卫氏并殖吸虫 ;染色体数目分析 :75 %以上为 2 2条 ,即 2 n=2 2 ,并在绝大部分成虫的睾丸中观察到精子的存在 ;囊蚴大小平均为 331.8~ 338.3μm,虫卵平均长度和宽度分别为 76 .2 μm和 4 5 .6 μm,不同虫龄成虫大小 (5 .6~ 11.2 ) mm×(3.0~ 6 .2 ) mm,属二倍体型。 结论 永嘉县现分布的并殖吸虫为卫氏二倍体型。卫氏二倍体并殖吸虫能导致当地人肺部损害。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了解粤北地区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现状。 方法 采集并解剖每处调查点山溪中螺蛳及溪蟹,查找并殖吸虫尾蚴和囊蚴。以所获囊蚴人工感染猫、犬,解剖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与GenBank里并殖吸虫的COI基因与ITS2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 里东、叟里元、下洞河、太坪和小坑5处调查点溪蟹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74.54﹪ (41/53)、68.91﹪ (32/47)、77.77﹪(24/32) 、76.92﹪ (40/52)和81.5% (22/27),溪蟹物种均鉴定为平和华溪蟹。与GenBank三平正并殖吸虫基因序列比对,5处成虫样本COI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9.5% 、100% 、99.5% 、99.5% 和100%,ITS2基因同源性为100%。大洞调查点的螺蛳检出并殖吸虫短尾尾蚴,感染率为0.058% (1/1,700),螺蛳物种鉴定为放逸短沟蜷,溪蟹检出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8.09﹪ (32/84),溪蟹物种亦鉴定为平和华溪蟹。大洞成虫样本COI基因与卫氏并殖吸虫同源性100%,ITS2基因与卫氏并殖吸虫同源性99.5%。 结论 粤北地区新发现三平正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5处,第二中间宿主为平和华溪蟹。5处疫源地虫种间无差异。卫氏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1处,第一中间宿主为放逸短沟蜷,第二中间宿主为平和华溪蟹。 关键词:并殖吸虫 ;尾蚴 ; 囊蚴 ;感染率 ; 放逸短沟蜷 ;平和华溪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