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瘤术后-过性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文献报道不多,笔者近年经治2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30岁,湖南籍。因反复后枕部疼痛7年,加重伴呕吐15天子1992年8月5日以头痛待查收入院。一般检查未见异常。周围血常规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腰穿脑压1.odkPa,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正常。头颅CT示左侧小脑占位性病变。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左小脑半球星形胶质细胞瘤1-D级。术后第7天出现发热,体温对.5-39℃,周围血W43C,14XI护儿,嗜中性粒细胞占83%,嗜酸性粒细胞占1%,胸片正常,13if25Inln/h魏氏…  相似文献   

2.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表现。方法对115例神经系统疾病中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比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在脑寄生虫病感染中增高明显,其次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和脊髓病变。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对脑寄生虫、结脑和脊髓病变的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于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对脑囊虫病诊断价值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科近期对非寄生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囊虫病和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共362例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病例资料例 1:患者 ,女 ,13岁 ,7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 39.6℃ ,下肢疼痛 ,疼痛缓解后上肢麻木无力 ,无法站立行走 ,排尿困难。查体 :颅神经 (- ) ,双下肢肌张力低 ,腱反射低 (+) ,肌力 级 ,L3以下浅感觉减退。经 MR示脊髓病变 ,诊断为急性脊髓炎入院治疗。腰穿行脑脊液细胞检查示 :无色透明 ,潘氏试验 (+) ,白细胞 6 8× 10 6 / L,红细胞 1× 10 6 / L。细胞学分类 :小淋巴细胞 4 4 % ,单核细胞 2 0 % ,嗜酸性粒细胞 2 2 % ,嗜碱性粒细胞 6 % ,激活单核细胞 6 % ,中性粒细胞 2 %。例 2 ,患者 ,男 ,5 2岁。因头痛 ,发热 3天 ,自服抗感…  相似文献   

5.
<正>脑脊液细胞学是对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学研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来关于脑脊液细胞学的报道并不少见,但对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价值却鲜见报道,因此我们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CSF中嗜酸性粒细胞(EO)比率升高对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GG染色法在发病初期(14 d内)对其行CSF细胞学分析.根据EO比率是否升高(>2%)分为升高组(CSF-EO组)和正常组(非CSF-EO组...  相似文献   

7.
昏迷是高级神经活动极度抑制的状态,表现为严重的意识丧失、运动、感觉及反射的障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消失。近代的神经生理学认为,意识活动及醒觉状态的保持需具有正常的大脑皮质和上升性中枢网状觉醒系统(central reticular arousal system)(脑干网状结构与丘脑、血脑下部)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正常的大脑皮质活动需要由正常的上升性中枢网状觉醒系统所兴奋。而正常的大脑皮质活动也调节着脑干网状结构及丘脑的功能。因此,昏迷主要由于上升性中枢网状觉醒系统的损害而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的兴奋消失,也可由于大脑半球较广泛的直接受损。或  相似文献   

8.
对精神病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初步看法四川省万县地区精神卫生中心(634000)戴晓灵,王宗梅,陈于思本文对我院217例各种精神病人的血常规作统计分析,发现精神病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较为普遍,并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看法。一、研究对象及判断标准1、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几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30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测定血细胞计数与分类。结果患者经利培酮、氯氮平和氯丙嗪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的60例(20%)。氯氮平组发生率(29.1%)显著高于利培酮组(14%)(P<0.01),氯丙嗪组与利培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嗜酸性粒细胞均有影响,可能与免疫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0.
氯氮平可以引起粒细胞的缺乏,减少或增高,已广为临床医生所知。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也是氯氮平的一个潜在副作用,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其发病率、增高的过程及其有关因素尚未见系统研究的报道。 方法:作者复习了1991年8月1日至1992年8月1日因急性精神病发作而给予氯氮平治疗的  相似文献   

11.
脑瘤病人中,有视乳头水肿者占60%,其中幕上肿瘤占50%.视乳头水肿的出现与颅高压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无视乳头水肿,则常由于无持久性颅高压所改.因此,了解有无持久性颅压增高就等于了解脑瘤的有无视乳头水肿.以往沿用Monro-Kellie学说来解释此问题.此学说认为:脑组织、  相似文献   

12.
癫痫病人血浆和脑脊液中生长抑素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癫痫病人血浆和CSF中生长抑素(SS)的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27例癫痫病人和12例正常对照组之血浆和CSF样品。结果癫痫病人血浆和CSF中SS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3天内有癫痫发作病人血浆和CSF中SS浓度明显低于3天内无发作病人(P均<001)。结论癫痫病人血浆和CSF中的SS改变与癫痫的发作和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一组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可累及多个系统如血液、皮肤、心血管、肺和神经系统等的异质性少见疾病,分为继发性(反应性)、原发性(克隆性)和特发性HES三种。有研究显示其患病率约为(0.36~6.30)/10万~([1])。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的HES患者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CSF)细胞学资料报告较少,现将我们42例结脑 CSF细胞学检查结果报告如下,并就有关问题略加讨论。 资料与方法 病例来源 本组检查对象为42例经病史、症状、体征、CSF 常规、生化检查确诊为结脑的住院病人。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19~59岁,平均26.9岁。病程1个月内者13例,1~3个月者17例,4~6个月者7例,6个月以上者5例。42例结脑中,并Ⅱ型肺结核者17例;Ⅲ型肺结核15例;伴高颅压者27例。全部病人均采用本院结脑治疗方案(略)。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5.
由Gold和Freedman(1965)首先描述的癌呸抗原(CEA)曾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特异抗原,以后证实它与内胚层或非内胚层起源的恶性肿瘤、消化系(如胰、肝、结肠)炎症以及肺部的良性疾患和长期嗜烟等均有关.由于缺乏特异性,CEA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癌症的价值有限,但如在治疗前进行测定,治疗后对CEA的水平进行观察有助于对潜在残余肿瘤和估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脑脊液中期因子(MK)水平与胶质瘤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2015年5~10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25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10例,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级)15例。同期手术切除颅内良性肿瘤23例,非肿瘤性颅脑手术18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所有病人术中以及脑胶质瘤术后腰椎穿刺术留取的脑脊液MK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胶质瘤组织MK表达水平。结果胶质瘤组脑脊液MK浓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P0.001)和非肿瘤组(P0.001),高级别胶质瘤脑脊液MK浓度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胶质瘤组织MK阳性程度与脑脊液MK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脑脊液MK浓度2.55 ng/ml区分胶质瘤和非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0%和83.3%。脑脊液MK浓度2.11 ng/ml区分胶质瘤和良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6.0%和82.6%。术后7~14 d,脑胶质瘤病人脑脊液MK水平[(2.22±1.23)ng/ml]显著下降(P0.05)。结论胶质瘤级别越高,肿瘤组织和脑脊液MK表达水平越高;切除肿瘤后脑脊液MK随之下降;脑脊液MK对术前诊断胶质瘤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对手术效果的评价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发脑损害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邓x,男性,60岁,工人,因右半身麻木,自发性疼痛,右上下肢无力半年余来我院就诊。无明显原因发病,开始为右半身麻木,自发性呈紧缩样疼痛,以右侧腹部及同侧大腿疼痛最为剧烈,因此而不敢作深呼吸,夜间常因疼痛影响睡眠。以后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伴头痛,偶有咳嗽、无痰,不伴发烧  相似文献   

18.
<正>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病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梗死后出血、脉管炎等。本研究发现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所致脑出血的病例,极为罕见,国外有少量相关报道,但国内没有报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331例,根据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Eosino-组)62例,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Eosino+组)269例,分析Eosino-组和Eosino+组患者短期预后和感染情况。结果 与Eosino+组相比,Eosino-组患者梗死体积显著增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降低、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降低、血清CRP和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明显(P均<0.05)。心源性脑栓塞(HR=3.36,95%CI=1.34~7.46,P=0.00)、CRP(HR=7.52,95%CI=1.21~35.78,P=0.03)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HR=2.53,95%CI=1.13~4.39,P=0.0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osino-组患者短期病死率显著高于Eosino+组(χ2=5.30,P=0.02)。Eosino-组患者感染死亡原因(77.78%)显著高于脑源性(11.11%)、心源性(0%)及其他(11.11%)死亡原因(P<0.05)。Eosino-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Eosino+组(χ2=5.65,P=0.02)。结论 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较高,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增加,且感染发生率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新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脑瘤切除术后所产生的某些改变,例如神经胶质增生,脑积水或供血不全,可以造成与脑瘤复发相类似的症状和体征。超声波检查或脑电图检查都不能予以区别。脑血管造影和气脑造影则可以显示其不同的细节,但患者需住院检查,而且也不适于作为常规追踪检查的手段,只应用于有确切脑瘤复发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脑瘤切除后追踪检查的方法,应对患者痛苦少和不必住院,并且要具备有高度的准确性。应用锝~(99m)作扫描检查即属于这类方法。在下文的报告中,将对使用X线检查方法和核子检查方法对诊断脑瘤复发的早期效果加以分析比较。资料与方法45例术后有复发体征的患者,应用锝~(99m)10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