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齐齐哈尔所属地区5所农村学校338名初中留守儿童和35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量表中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在对支持利用度维度上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主观支持与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呈负相关;客观支持与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躯体倾向呈负相关;支持利用度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呈负相关。结论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  相似文献   

2.
宋文娟  张立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12):2554-2555,2558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自测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改善该人群的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地区三所医科院校护理本科生375名,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自测健康状况高于中间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青少年生活事件中的6个因子及总应激量与自测健康的各子量表得分及总分呈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护理本科生自测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护理本科生自测健康状况较好,减轻生活事件的影响、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对提高她们的健康水平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制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伴生的教育制度所形成的壁垒.由于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原因,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便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引起了国内专家的注意.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根据已有国内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及非留守儿童,这就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以改善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是目前我国社会中的又一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社会、学校、父母以及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只有通过多元互动,即加强社会、学校、父母以及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积极互动,才能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山东省平度市410名留守儿童和435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的焦虑倾向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t=2.768~23.129,P<0.01),自我意识总分、行为、焦虑和合群的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t=-12.274~-2.543,P<0.05)。留守儿童在一些因子得分上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t=-13.853~3.071,P<0.05)。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和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呈负相关(r=-0.305、-0.296,P<0.01);对人焦虑与焦虑、合群呈负相关(r=-0.189、-0.215,P<0.05);孤独倾向与合群呈负相关(r=-0.187,P<0.05)。结论 留守儿童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200名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生活事件总分、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进入了SCL-90总分的线性回归方程,表明3个变量对心理症状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应加强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应对方式的训练,以减少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维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对318名农村中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结果: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阳性检出率(81.8%)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18.2%)(P<0.05);女性留守儿童在MHT的过敏倾向、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这4个因子水平及全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留守儿童(P<0.05);非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比留守儿童要多,社会支持的亲密感、价值肯定、个体情感支持、陪伴娱乐支持、信息支持和帮助6个维度与MHT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因子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进行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I),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1999~2008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设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入文献6篇,总样本量2 479例.统计结果显示,留守组儿童在焦虑总分、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组.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在恐怖、自责、孤独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  相似文献   

11.
王恩界  张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64-1166
目的探索青少年网络依赖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依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使用网络成瘾鉴定问卷(IA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对方式问卷(CMQ)、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PSSS)等对712名初、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结果青少年网络依赖程度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无明显关系;消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应激、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网络依赖具有直接预测力;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方式可以通过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依赖。结论上述结果基本支持了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应激-支持-应对修正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重庆市永川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和制订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 H RS P )对永川区4所小学4987名在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其中非留守儿童3482人(69.82%),留守儿童为1505人(30.18%)。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为475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1%。留守儿童M H RS P总分偏离检出率为13.98%,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M H RS P总分偏离检出率(6.33%);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4.90%,情绪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6.81%,性格缺陷的偏离检出率为12.36%,社会适应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3.91%,品德缺陷的偏离检出率为14.27%,不良习惯的偏离检出率为15.61%,行为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6.53%,特种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1.72%,与非留守儿童相比,除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5项检出率及评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男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不良习惯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学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行为障碍分量表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永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较非留守儿童问题更为严重,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与成年男性酒精依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精神卫生中心戒酒区住院的114例酒精依赖成年男性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16例中国健康成年男性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和应对方式问卷(CSQ)调查,比较两组成年男性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并对酒精依赖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婚姻状况、出生地、居住方式等人口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历明显低于对照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感情忽视、躯体忽视、家庭暴力、父母离异或分居、家庭有犯罪史及物质滥用经历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稳定性、聪慧性、独立性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敏感性、世故性、乐群性、敢为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实验性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怀疑性、自律性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解决问题、合理化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感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物质滥用、家庭暴力、敏感性、忧虑性、独立性、自责、幻想、退避是成年男性酒精依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情感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物质滥用、家庭暴力、敏感性、忧虑性、独立性、自责、幻想、退避均是成年男性酒精依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必要时需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培养其积极的应对方式及健全的人格,降低酒精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农村特殊家庭(包括单亲、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丧失劳动力、养父母家庭等)留守儿童及普通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孤独感、自我意识及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幼年)、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对四川省阆中市某乡中心校四至六年级在校学生(7~15岁儿童)进行测量,发放问卷231份,收回有效问卷203份(88%).其中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研究组)49人,普通留守儿童(对照1组)79人,非留守儿童(对照2组)75人,并将3组测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研究组儿童发生心理健康问题者41人(83.67%),对照1组56人(70.89%),对照2组21人(2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儿童的个性、孤独感与自我意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偏于内倾、情绪不稳,在行为、合群性及幸福感方面差于非留守儿童(P<0.05).结论 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和普通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应该成为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17.
癔症38例的生活事件、个性特征与应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霞 《医学争鸣》2008,29(22):2104-2104
1 临床资料癔症组为我院2001-01/2007-12门诊或住院的武警部队战士38例,均为男性,符合CCDM-2-R癔症诊断标准,病情基本稳定,能配合心理测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焦虑的相关性,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儿童心理控制源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测查了1365名13~20岁的青少年学生。结果表明,20.37%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生活事件应激值、心理外控分及消极应对分与焦虑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021~0.4363,P<0.01)。逐步回归分析揭示生活事件应激值、心理外控分及消极应对分对焦虑评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提示生活事件、心理外控分和应对方式在焦虑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应对方式问卷对9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女生的心理求助总分及预期、接纳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0.05),男生和女生的需要和信任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求助态度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工专业学生的求助态度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文史专业学生(P<0.05);其他变量求助态度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与心理求助态度存在正相关(P<0.05),生活事件各因子和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与心理求助态度均存在负相关(P<0.05)。受惩罚、解决问题、自责及求助等是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因素,其中解决问题、求助具有正性预测作用(P<0.05),受惩罚、自责具有负性预测作用(P<0.05)。不成熟型及混合型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心理求助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在性别、年级、专业方面存在差异。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具有影响,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求助态度间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良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与肺癌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不良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与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对 10 1例肺癌与 10 1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分别用量表调查不良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1)肺癌组不良事件总分值和消极应对分值均高于对照组 (P<0 .0 1)。 (2 )不良生活事件高分值组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性 (OR)为 6 .8;以消极应对方式为主组的 OR为 8.2 ;两者同时存在组的 OR上升为 16 .6。 (3) 4 9项生活事件中 ,与肺癌发生有关的不良生活事件为晋升提薪受挫、配偶死亡、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挫折。 (4 )在有不良生活事件总分值和消极应对分值两个变量存在 L ogistic回归模型中 ,其卡方值分别为 3.8996和 17.82 2 4。结论 不良生活事件和消极应对方式可能与肺癌发生有关 ,两因素联合致肺癌的作用大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并且消极应对较不良生活事件对肺癌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