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评价优化营养支持手段对老年肝癌切除患者改善临床结局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07至2009年(研究组52例)接受肝癌切除手术老年患者采用优化营养支持的手段,包括住院后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给予营养支持、术前1~3d肠内营养(EN)口服补充、术后肠外营养(PN)联合EN支持等,并与2005至2007年(对照组30例)同类手术后单纯接受PN的老年患者比较,观察术后营养指标变化、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第7天体重、蛋白水平变化相似(P〉0.05);研究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手术,应先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围手术期优化营养支持手段能够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模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年份的队列对比研究方法,按回顾性研究计划得到两个群体.2009至2010年按入院次序,收集到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30例为研究群体,均接受结直肠癌手术,住院后第1天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给予营养支持;术前3d完全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肠道准备,不用任何泻药和灌肠;术后进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群体为2007至2008年30例同类患者,术前不进行任何营养评价,常规肠道准备(控制饮食、口服泻药和灌肠),术后均单纯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群体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群体术后分别接受相近能量的、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在体重变化和血浆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结局指标方面,研究群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13.3%)、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10.0%)和术后住院时间[(12.3±6.5)d]显著低于对照群体[分别为33%、30%、(15.0±7.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42,P=0.045).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入院时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营养风险者,术前口服肠内营养支持清洁肠道,术后联合营养支持有益于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状况.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以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北京医院妇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7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第2天早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认为存在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判断标准遵循营养风险筛查2002方法,描述其术后营养支持状态.结果 营养风险筛查的适用率为100%;营养不足占5.1% (12/237),其中≥65岁者营养不足发生率(9.2%)显著高于<65岁者(2.7%)(P=0.034);妇科恶性肿瘤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1.1%(50/237),其中≥65岁者营养风险发生率(29.9%)显著高于<65岁者(16.0%)(P=0.014);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相对较高,而阴道癌和外阴癌患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237例患者中,术后接受营养支持者共47例(19.8%),均为肠外营养,其中,应用“全合一”肠外营养者13例(5.5%),单瓶输注(给予“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中两种以上者)34例(14.3%).无接受管饲肠内营养的病例;存在营养风险的50例患者中,接受肠外营养支持33例(66%);无营养风险的187例患者中,接受肠外营养支持14例(7.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但老年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术后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4.
胃肠肿瘤外科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肿瘤专科医院胃肠肿瘤择期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方法调查我院胃肠外科2010年5至9月新入院胃肠肿瘤择期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结果 入院时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占43.6% (85/195),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前营养支持率为11.7% (10/85),术后营养支持率为100% (85/85).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前营养支持率为0,术后营养支持率为84.5% (93/110).有营养风险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1% (13/68)和7.1% (9/127) (P=0.02).结论 胃肠肿瘤择期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不尽合理.入院时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继续推广基于证据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对患者脏器功能和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和肠外营养支持组,两组均给予等热量等氨基酸的营养支持至术后第7天.检测术前、术后脏器功能指标,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较肠外营养组显著减少(P<0.01,P<0.05).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期实施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康复,减少手术后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北京大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情况。方法对2005年3月~2006年3月北京3家大医院6个科室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3分为有营养风险,体重指数(BMI)〈18.5kg/m^2(或白蛋白〈30g/L)为营养不足。在患者人院次日早晨进行NRS2002筛查,并调查2周内(或至出院时)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1127例住院患者入选,其中971例(86.2%)完成NRS2002筛查。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8.5%和22.9%。如果将不能获得BMI值的患者排除,则两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6%和20.1%。在258例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有93例(36.0%)接受了营养支持;在无营养风险的869例患者中,有122例(14.0%)接受了营养支持。所有患者肠外和肠内营养的应用比例为5.6:1。结论北京大医院中有相当量的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足,肠外和肠内营养应用存在不合理性,应推广和应用基于证据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以改善此状况。  相似文献   

7.
上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养不良是胃癌、胰腺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纠正营养不良、加速伤口愈合。为了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支持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腹部手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arly enteral and parenteralnutrition,EEN-PN)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nutrition,TPN)支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进行了对比分析。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从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普外科上腹部大手术后行营养支持的患者192例,其中EEN-PN91例,TPN10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的治疗效果,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近2年收治的68例行结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N组),常规补液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营养支持共14 d,分别测定其术前及术后营养相关指标,并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4 d结果表明,肠内营养支持组较肠外营养组排气时间缩短,体重较常规补液组升高,白蛋白及血红蛋白较肠外营养组升高不显著,但并发症发生率较肠外营养组和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快,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老年肝胆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对156例老年肝胆外科住院患者(≥65岁)人院后第2天早晨和住院2周或出院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的动态描述性研究。结果NRS 2002的适用率为96.8%(151/156)。患者总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6.9%(57/156),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6.2%(41/156)。住院时间大于2周的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分别为49.6%和36.7%,住院时间小于2周的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分别为37.3%和21.4%,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营养支持率分别为64.1%和17.4%。其中,接受大手术患者中有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87.9%和36.8%,接受中、小手术患者中有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41.3%和9.6%。结论NRS 2002适用于老年肝胆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住院时间大于2周老年肝胆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反而有所增加。临床营养支持在肝胆外科需要更加重视住院患者的营养问题,临床上存在肠外、肠内营养的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态影响。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胃癌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40例,分析两种营养支持后患者身体各指标差异。结果: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长上,肠内营养组组均显著少于肠外营养组,p<0.05;在免疫指标水平上,肠内营养组患者要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患者,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肠内营养组为2.5%,肠外营养组为17.5%,p<0.05。结论:胃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可以有效的提升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加速术后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2008年3月-2012年7月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共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肠外营养组(PN),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效果。结果:EEN组患者营养支持术后7d其BWI、ALB、PA、HGB、TF等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PN组(P〈0.05);EE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PN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并制订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提高肝移植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促进术后的恢复.方法:对33例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和营养支持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1~3天)采用肠外营养(PN),并辅以人血清蛋白和血浆;在术后第4~5天开始肠内营养(EN)结合PN,并逐渐过渡至完全经口饮食.术后使用精氨酸(Arg)辅助治疗7~11天.结果:33例病人接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后,除有2例病人分别于术后第10、25天死于急性排斥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和1例谷丙转氨酶(GPT)升高外,其余病人的血清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GPT、总胆红素(T-BIL)和结合胆红素(D-BIL)降至正常范围,其中第7、14和21天检测的TP、ALB、GPT、T-BIL水平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BIL第3天与术后第1天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D-BIL第3、7和21天与术后第1天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明显促进肝移植病人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6个专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足)、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收集新疆地区5所三级甲等医院中6个专科的住院患者,符合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为有营养风险,体重指数(BMI)〈18.5kg/m2(或白蛋白〈30g/L)为营养不足。在患者人院次日早晨进行NRS2002筛查,并调查2周内(或至出院时)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调查4036例,其中3913例完成NRS2002筛查,营养不良(不足)与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8.4%和34.2%,实际营养支持率为10.2%,其中肠外营养为8.5%,肠内营养为1.7%,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为5.1:1。结论通过对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发现,NRS方法简单、快捷、方便,能够发现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为进行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应向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危重症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比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所需花费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ICU病人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EN组)和胃肠外营养组(PN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恶心呕吐、反流误吸、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两组在入住ICU后2周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PN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N组较PN组的护理工作量有明显减轻,所需花费较少。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护理工作量轻,花费少,是危重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5.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6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第一天随机分为(1)肠外营养(PN)组;(2)肠内和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3)对照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营养评定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N-PN组和PN组(P<0.05)。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较EN-PN组和PN组明显延长(P<0.05),而EN-PN组与其余两组比较显著缩短(P<0.05)。EN-PN组和PN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在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P<0.05),体重下降缓慢,负氮平衡均得到有效纠正。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并有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同时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护理。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胃癌术后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运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分析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在护理前后各蛋白指数上,观察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感染率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肛门排气与住院时长上,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通过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恢复效果,加快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