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医院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抗菌药物预防组和非抗菌药物预防组,抗菌药物预防组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菌药物预防医院感染,非抗菌药物组不使用抗菌药物,对比1个月内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消化道再出血及感染组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 抗菌药物预防组发生感染者6例,感染率为9.23%,未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组患者发生感染者15例,感染率为23.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医院感染者21例,上消化道出血复发患者8例,发生率为38.09%;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109例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4.5%,显著低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组(P<0.05).结论 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医院感染与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的抗菌药物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感染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3月接受治疗的126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并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42例,A组给予亚胺培南治疗、B组给予头孢他啶治疗、C组给予硫酸依替米星治疗,均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比较3组患者疗效率,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C 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85.7%、95.2%,A、B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与C、B与C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依替米星是一种在治疗肝硬化并感染患者中优先选择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氧氟沙星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预防性氧氟沙星治疗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者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10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者纳入研究,A组50例预防性使用氧氟沙星200mg静滴,每日两次,共7d,B组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观察两组医院感染率。结果:A组医院感染率(20%)显著低于B组(58%),P=0.0001;自发性腹膜炎、下呼吸道感染例次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氧氟沙星可有效地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5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类型以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29.14%,培养出致病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占52.17%,革兰阳性菌13株、占28.26%,真菌9株、占19.57%。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有40例、占39.22%,其次为腹腔感染31例、占30.39%;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血红蛋白水平低、血清蛋白水平低、Child-pugh评分高、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腹水、未使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以及未使用胃镜套扎止血是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应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对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组(预防组)和对照组两组.预防组患者入院后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头孢曲松或氟喹诺酮类);对照组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统计两组在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预防组医院感染率18.0%,对照组为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者再出血率为53.6%,高于无感染者的13.2%(P<0.01),表明医院感染与再出血率有关.预防组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22.0%,对照组发生率50.0%(P<0.01).预防组死亡率为16.0%,低于对照组的37.0%(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再出血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治疗的225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采集患者感染部位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225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6例,感染率为16.00%,其中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36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体液标本经过培养与鉴定,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52.38%,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住院时间>4周、侵入性操作、肝功能child分级为C级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危害严重,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出现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对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 10 2例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 ,A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 (环丙沙星或哌拉西林 )至出血停止后 3d;B组除常规治疗外 ,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统计两组在医院感染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A组医院感染率为 2 0 .4 % ,B组医院感染率为 5 8.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医院感染者再出血率为 6 1.5 % ,高于无感染者的 17.5 % (P<0 .0 0 1) ,表明医院感染与再出血率有关 ;A组死亡率为2 0 .4 % ,低于 B组的 4 7.9% (P<0 .0 0 1)。结论 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再出血率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867例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对医院感染率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86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53例,感染率为29.18%;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和呼吸道,分别占28.85%和29.25%;共检出病原菌103株,阳性率为40.71%,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1.84%,检出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普遍较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HBVDNA病毒载量、出血多少、三腔两囊管的使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Child-pugh评分、腹水、血清白蛋白等因素相关。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积极抗病毒治疗,加强保肝、利尿、支持治疗,采取套扎止血等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医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治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部位,A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及消化道多见,B组以呼吸道多见;住院时间及治愈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共30例,检出病原菌32株、其中A组真菌8株,肠杆菌科细菌3株、非发酵菌3株、革兰阳性球菌2株;B组真菌1株、肠杆菌科细菌7株、非发酵菌2株、革兰阳性球菌6株;A组真菌占50.0%,B组真菌占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治愈率中无积极意义,相反可增加真菌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随机抽查2010年医院感染病历88份,回顾性统计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最多的部位为下呼吸道,占30.9%,医院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8.9%;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23.9 d,应用1~10种抗菌药物,平均应用3.2种,其中青霉素类应用最多,占53.4%,其次是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分别占48.9%、40.9%,应用最少的为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仅占5.7%和1.1%,单用药占39.8%,联合用药占60.2%.结论 医院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选用档次高、联合用药多、更换品种频、使用时间长、经验性用药多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年5月-2011年4月1017例脑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17例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5例,感染率为14.3%,感染173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7.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见占51.4%,其次为泌尿道、消化道;年龄、住院时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史、吸烟及侵入性操作等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医务人员应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治,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控制剖宫产术后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医院住院的30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未预防性用药组)与观察组(预防性用药组)各150例,将2组患者的感染率、排气时间、白细胞计数及手术前后血清CRP、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0.67%,白细胞计数(11.3±1.4)×109/L,血清CRP(5.34±1.18)mg/L,排气时间(20.8±4.5)h,清蛋白(41.86±4.25)g/L,前清蛋白为(198.35±16.12)mg/L;对照组感染率为2.00%,白细胞计数(6.8±1.2)×109/L,血清CRP(9.15±1.20)mg/L,排气时间为(26.5±4.7)h,清蛋白(35.50±4.20)g/L,前清蛋白(172.63±15.26)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控制剖宫产术后感染中的效果明显,可显著降低炎性反应因子,临床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为早期预防和控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1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结果 1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医院感染率为20.27%;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43.33%,其次为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等,分别占20.00%、13.33%、10.00%;30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检出病原菌45株,革兰阴性菌28株占62.22%、革兰阳性球菌13株占28.89%、真菌4株占8.89%;年龄、基础疾病、意识障碍、吸烟史、肢体偏瘫、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针对高危因素做好重点监控,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对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医院感染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的临床干预措施对医院常见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的影响。方法将2007-2008年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9-2010年医院感染患者作为干预组;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的抗菌药物使用量、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细菌耐药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部分三线药物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头孢吡肟等使用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7%、联合用药率为35.2%、手术预防使用率为59.7%,较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5.5%,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14.7%,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35.2%,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24.7%,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3.6%,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4.2%,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23.2%,以上耐药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经过干预后,MSSA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下降,耐药率分别为12.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严格掌握用药原则,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颅内出血病人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颅内出血后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情况 ,为颅内出血后医院感染的预防寻找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分新生儿、成人两组 ,对新生儿科、神经内科 772例颅内出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颅内出血患者总例数 772例 ,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 17.78% (16 / 90 ) ,例次感染率为 2 2 .2 2 %(2 0 / 90 ) ;成人颅内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为 14 .0 8% (96 / 6 82 ) ,例次感染率为 16 .4 2 % (112 / 6 82 )。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依次为口腔 (鹅口疮 )、呼吸道、胃肠道 ;成人医院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结论 颅内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患者 ;医院感染患者其住院日期明显延长 ;新生儿易感部位主要是口腔 ;成人主要是呼吸道 ;相应部位感染的预防是减少颅内出血后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档次,用药时限,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医院感染率。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采用前瞻监测方法,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分解到科室,限制头孢三代及以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结果指标监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实施两年来,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64.54%降至61.33%,合理用药使用率、围手术期用药率、细菌检验率大幅提高。结论指标监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时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率和细菌检验率,减少耐药菌株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工作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某一时点的所有住院患者,以床旁调查与病案调查相结合,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再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360人,发生医院感染12例,发生率为3.33%;医院感染发生较高的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中,不同年龄组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8,P<0.05);是否采取相关导管操作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99,P<0.05);是否为手术操作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93,P<0.05);12例医院感染病例中7例做了病原学检查,病原体送检率为58.33%,检出病原体主要是G-菌;调查360例中,使用抗菌药物184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1.11%结论 通过医院感染发生的横断面研究,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找出医院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和感染源,为有的放矢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ICU获得性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93,自引:20,他引:73  
目的 了解综合性ICU获得性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ICU1996年4月-1998年4月所有分离的细菌菌株,真菌菌株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获得性感染中仍以G^-菌为主49.1%,其次为真菌35.8%,G^+菌15.1%。在细菌感染中,G^-菌占76.6%,G^+菌占2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