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掌握宝应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变化,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1988-2015年宝应县血吸虫病监测数据,回顾性分析血吸虫病监测效果。 结果 宝应县自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来,累计调查钉螺面积21 269.95 hm2,均未查到活钉螺;开展人群血吸虫病查病163 196人次,血检阳性270人次,粪检阳性26人次,1997年以后未查出阳性病例;家畜查病2 180头次,均未查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 结论 宝应县连续28年未查到活钉螺和病畜,连续11年未查到血吸虫病病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稳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和评价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有螺地区人群传染源监测方法,并对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评估。方法 2010-2014年采用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种方法,连续观察人群病情变化情况,评估两种监测方法的费用。 结果 2010-2014年全市累计血检49 277人,发现阳性608例,血检阳性率为1.23%,未检出病原学阳性病例。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61%、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5.982,P < 0.05)。在不考虑组织动员和人工费用的前提下,每查治1例血检阳性者的平均费用,被动监测低于主动监测。结论 作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有螺无病地区,在今后传染源监测工作中应采取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黟县历史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黟县1952~2016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对不同阶段血吸虫病流行与防治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特别是对2007~2016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黟县1952年起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8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连续32年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和病畜,连续40年未查到钉螺,2016年12月份通过了安徽省"血吸虫病消除考核"标准。2007~2016年共查螺1 310.587 9 hm2,未查出钉螺;人群查病血检20 124人,阳性2例,粪检505人,未检出阳性;家畜监测2 219头,未发现病畜;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居民和学生的防治知晓率达100%,10年间均有居民主动向疾控部门报螺2~3次。结论黟县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但仍有输入性传染源存在,应加强流动人口监测、查螺及人群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监测人群筛查的费用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监测人群查治病费用与效果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索主、被动监测防治策略的合理配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历史文献复习法分析2003~2005年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监测人群查治病费用与效果。结果2003~2005年,3省(区)血吸虫病主动监测查治病费用中,浙江省监测总费用及年平均费用最高,分别为679.82、226.61万元;广西区最低,分别为8.39、2.80万元。被动监测查治病费用中,浙江省监测总费用及年平均费用最高,分别为0.59、0.20万元;广西区最低,分别为0.18、0.06万元。每查治一病例的平均费用,主动监测中,广东省最高,为17.23万元;广西区最低,为8.39万元。被动监测中,广东省最高,为0.06万元;浙江省最低,为0.02万元。人均血检费用广西区最低,广东省最高。人均粪检费用广西区最低,浙江省最高。结论在不同区域内血吸虫病主、被动监测查治病策略的优化配置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尽早发现血吸虫病外来输入性传染源。方法 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 (DDIA) 进行筛查, DDIA阳性者再进行粪便集卵孵化法或Kato?Katz法检查, 对沿江渔船民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结果 2006-2010年, 共对长江南通段 2 951名渔、 船民开展了血防监测查病, 查出DDIA阳性17人, 粪检阳性1人, 为安徽籍船民,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确诊为急性血吸虫病, 经住院进行正规抗虫治疗, 1周后康复出院。结论 开展沿江渔船民血吸虫病监测, 有利于传播阻断地区的血防成果持续巩固。  相似文献   

6.
歙县于1993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嗣后10年血清学方法监测查病达157636人次,检出阳性的达651人再进行粪检无一人检出血吸虫卵,但这10年间用于病情监测和血清学检查阳性者的病原治疗耗资巨大。目前传播阻断地区血吸虫病病情监测方案的价值如何尚未见进行评价的报道,在传播阻断地区IHA1∶10阳性作为治疗对象是否合理目前尚无试验依据。虽然歙县监测工作已逾10年,收集了一部分基础资料,但由于观察缺少连续性和系统性,没有对照组,因此难以说明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歙县进行了系统性的试验研究,拟为以后传播阻断地区病情监测方法、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靖西市历史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靖西市1956-2015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数据,对不同阶段血吸虫病防治与流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靖西市1956年起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8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连续36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的粪检阳性病人和病畜,2016年5月份通过了国家卫计委"血吸虫病消除考核复核"标准。累计历史查病348 801人次,发现血吸虫病人10 434例,查畜20 674头次,发现病畜590头,治疗血吸虫病人18 739人次,处理病畜512头次。累计查螺面积65 213.25 hm2,发现有螺面积353.80 hm2。结论靖西市已经达到了血吸虫病消除标准,但仍存在钉螺复现,而且有输入性传染源的存在,应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监测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流行因素监测和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及其特点,评价和探讨巩固监测阶段的措施与对策。方法在29个经省考核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开展监测研究,对传染源、钉螺等流行因素进行纵向观察,并对不同的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传染源监测表明,居民COPT阳性率为0.21%,无当地感染的粪阳病人及低年龄病例,家畜监测查病均为阴性;外来人口中COPT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外来及本地外出人口中均查获粪阳病例。2在开始监测的头5年内出现77.3%的有螺环境:查出钉螺分布在其中的16个县(市、区),占55.17%;有螺环境多为小面积复杂环境,有螺原因主要是查灭螺质量较差,同时外来扩散也不容忽视。3监测查螺方法中,以“定点查”检出率最高。结论1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稳定,内源性传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再流行因素依然存在;2巩固监测时期,病情监测主要抓好重点流动人群和指示人群(小年龄人群);钉螺监测在近期注重历史有螺环境,远期可注重外来输入,监测方法建议采用“定点查”结合“轮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嘉兴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的病情动态变化,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环卵沉淀试验(COP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当地7岁以上人群开展新感染、残存传染源、外来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各医疗单位疑似血吸虫病人监测,并调查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动态变化。结果1995-2006年共监测各类人员772389人(次),血清学阳性20889人,阳性率2.70%,进一步作粪检7192人,在外来流动人员中查到病人3例,其中急性血吸虫病人1例,当地人群无粪检阳性病人。晚期病人新增327人,死亡756人,治愈或其他原因减少272人。结论本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稳定,当前病情监测的重点是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员。医疗单位通过对患有肝脾肿大,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长时间腹泻、便血的血吸虫病疑似患者检测和报告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黄冈地区1970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经过综合性查病和应检人群九粪九检清查,已很难发现病人.为探索新的查病方法,我们对黄冈、广济、黄梅和新洲县原疫区的应检人群包括粪检阳性病人、遗留未治病人、粪检阴性已治病人和原无血吸虫病史者(下称粪阳病人、遗留病人、粪阴病人和无史人群)同时作体格检查、间接血凝试验(IHA)和环卵沉淀反应(COP),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流动人口监测方法、费用与效果的分析,优化输入性血吸虫病人的防控措施。方法对广东省开展的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结果和监测费用进行统计分析,并作费用-效果分析。结果1986~2007年广东省流动人口常规主动监测、选择性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分别监测23249人、13076人和645人;发现输入性慢性病人分别为3例、50例和238例;病原确诊病人分别为1例、6例和8例。检获1例临床诊断病例及1例病原确诊病例的平均费用以常规主动监测最高,选择性主动监测其次,被动监测最低。结论广东省现阶段要重点开展选择性主动监测,同时加强被动监测;选择灵敏感度较高的检查方法以提高监测费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传播阻断地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控新模式。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对流动人口的主动监测、血防健康教育及干预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结果被动监测成本较主动监测高3.26倍,试点镇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正确率由健康教育前的33.46%、34.50%提高到健康教育后的90.13%、93.15%,血吸虫病主动监测率明显上升。结论主动监测、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传播阻断地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上海市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简称"三病")检疫效果,为流动人员疾病监测与管理提供经验。方法收集各区(县)1994-2008年流动人员"三病"检疫、人员培训及质量控制等资料,并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1994-2008年,全市累计检测外来流动人员326.55万人次,年平均受检人数占登记人数的8.30%。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1%、0.55%和0.12%。病原学追踪检测16796人,检出"三病"阳性50人,阳性率为0.30%。结论上海市流动人员"三病"检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加强监测和管理。监测重点为来自血吸虫病、疟疾疫区的流动人员,监测方式应以主动和被动监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传播阻断地区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山市1994~2006年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监测资料,现场调查外出、外来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情况,并对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地进行螺情调查。结果1994~2006年全市共查出流动人员血吸虫病人10例,本次调查外出、外来务工人员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49%和0.47%,粪检均未查出血吸虫病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地查出有螺面积3 000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流动人口对传播阻断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具有一定影响。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和健康教育力度,防止外来传染源输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苏省1981年以来逐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的29个县(市、区)钉螺消长情况的纵向监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残存钉螺的分布及消长特点,同时对钉螺监测方法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5.17%的县(市、区)在“达标”后出现钉螺,并且残存钉螺大多(77.37%)出现在“达标”后5年内,最长间隔达12年仍可出现钉螺;“达标”后钉螺消长符合残存螺点螺口消长规律;在历史有螺环境“复现”的螺点多呈低密度小面积,一般与灭螺质量有关,而“新发现”螺点相对面积较大,密度较高,甚至还可出现感染性钉螺,常与钉螺扩散、查漏或漏查有关;螺情监测表明查灭螺质量是出现残存钉螺的主要因素,邻近扩散和外来输入也不容忽视;钉螺监测方法研究显示:“定点查”检出率明显高于“普查”和“轮查”。建议采用不同方法组合进行监测查螺,特别在“达标”后近5年要加强历史有螺环境的监测,远期监测则侧重外来输入。  相似文献   

18.
2000~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变化规律。 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全国21个监测点20002002年的疫情进行纵向观察。 结果 在全国各血吸虫病监测点中,2个监测点的病情、螺情连续三年下降;多数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8个监测点的耕牛感染率有所下降,另有2个监测点连续3年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在上述监测点中,8个点的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较2001年增加,其中有6个点高于建点初的水平;湖南君山监测点2002年首次在垸内查找到感染性钉螺;已宣布消灭地区的上海枫泾监测点钉螺面积有扩大趋势。结论 现有防治措施在病情控制上有一定成效,但应长期坚持,并需进一步加强对螺情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