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方由“半夏半升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共 7味药组成。具有辛开苦降 ,清热温寒 ,补虚泻实 ,调畅气机 ,调和阴阳之功效 ,是治疗寒热互结 ,虚实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 ,是临床治疗各种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常用而有效的方剂 ,刘渡舟教授称其“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古往今来医家对该方的研究从临床到实验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对于方中究竟哪味药是君药一直争论不休 ,至今尚无一公认的定论。1 半夏为君药1 1 以药物性味功效为依据 持本观点者主要以…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景对7 味药的应用规律和加减规律。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重新编次,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药89味;《金匮要略》载方205首,药155味[1,2]。仲景所博采或创制的方剂,组方严谨,疗效卓著,故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称其书为“方书之祖”。现就仲景方剂药物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综述《伤寒论》方的君药组方原理研究近况。研究君药的源流、涵义、定性、定位。君药源流,一起源于《神农本草经;》二起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君药涵义,主要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定性从历史来源看,主要有三种观点:《神农本草经》的君药固定论;《黄帝内经》的君药随证论;李东垣的君药按量论。从目前研究现状看包括:君药原则论、君药结构论、君药原理论、君药主药论。定位方面包括传统君药定位法、现代实验研究君药定位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药物的数量、分类、性味、功效等特点,并分析其现代临床研究应用情况。方法 查阅《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的药物记载,分析治疗疟疾药物的分类、性味、功效等特点;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讨《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药物的现代研究应用情况。结果 《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药物的数量总计为23味,在全书占比为6.30%。23味药中,以植物药最多共计18味,动物药5味,无矿物药;在品次上:上品药5味,中品药5味,下品药13味。药物性味以辛温、辛平为主,其中苦味药7味,甘味药1味,辛味药11味,咸味药4味,无酸味药物;性温热药9味、性寒凉5味、平性药9味。功效主治以温疟类药物最多共计16味;治疗痎疟、截疟药物各2味;治疗疟疾、主疟、鬼疟药物各1味。结论 《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药物的数量总计23味、在全书占比相对较高,药物以植物药为主;多为下品药物;主治以温疟为主。  相似文献   

6.
方剂组成原则的探讨李飞,柴瑞霁(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210029山西运城地区卫校)主题词方剂/标准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以后,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酌定剂量,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而成。《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李东垣运用补虚药的规律,为现代医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借助Excel 2010软件对《脾胃论》中补虚药方剂进行整理,按品名、类别统计用药数量并做总结。结果《脾胃论》中共53首补虚药,涉及10味补虚药,共运用补虚药162次,使用频次居前三的药物依次是甘草、人参和白术;53首方剂中,有26首以补虚药为君,以补气药黄芪、白术最多;与补虚药的相关的配伍出现较高的药对形式为:"补气药-补气药""辛散升阳药-补虚药"等;功用中最多的两种为"健脾""补气",主治名列前5名的依次为气虚、水湿、阳虚、阴虚、清阳不升等。结论李东垣使用补虚药以理气补虚、补气补血、发散醒脾为特点,治疗脾胃病首选补气药,但仍需根据临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8.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癫痫临证方剂用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治疗癫痫的处方遣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癫痫的古籍文献534条,收录有效方剂532条,对方剂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中药数据表,利用数据表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统计核心药物34味,将其按功效分为12类.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味药依次为朱砂、甘草、人参、牛黄、麝香、胆南星、远志、黄芩、半夏、大黄;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化痰药、开窍药.结论 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以镇心安神为主要功效的朱砂是癫痫临证用药中最常用的药物;补虚类药是治疗癫痫最常用的药类;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化痰药、开窍药是中医治疗癫痫的重要增效配伍药类.此规律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基本与临床实际用药一致,故可作为临床医师治疗癫痫选方用药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风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类型之一,文中对风药的起源及特点进行归纳。对《伤寒杂病论》中经典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薯蓣丸药物配伍进行分析,探讨风药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配伍应用的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收载的苏颂《本草图经》中,曾引录张仲景佚文48条,均系未经宋臣校定的佚文。分析可知苏颂所见张仲景医书至少有两类传本,一类兼含伤寒、杂病内容,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王洙发掘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另一类专论杂病,有可能是宋臣校正《金匮要略方》的基础。另据《本草图经》引文中的文字特点,以及该书转引其他来源仲景佚文中有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载内容,推测苏颂所参底本可能早于唐高宗李治之时,比宋臣校改的仲景医书底本更加古老。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13.
孙思邈,自号孙真人,唐初著名医学家,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二书。孙氏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其学术思想是多方面的,如重视医德与医术相结合,将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重视对药学和方剂学的研究,被后世誉为药王;研究伤寒的观点和方法对后世启发颇多;提倡食治与养性、养老等。此外,孙思邈在针灸学研究方面亦十分突出,他保存了唐以前重要的针灸文献史料,并首绘彩色《明堂经图》;明确指寸取穴法,勘定穴位,发展经穴理论;完善针灸治疗大法,重视针灸预防与治疗作用;临证重视诊脉刺灸,治疗疾病针、灸、药并重,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今以《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二书中的针灸内容为据,探讨孙思邈在针灸学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唐书·艺文志>、<通志略·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共著录8部唐代有关岭南的医药专著,至元、明时全佚.今桂林南溪山有宋人摩崖石刻<广南摄生论养气汤方>一通;<岭南卫生方>中有<摄生方>、<摄生论>各一条,是唐人郑景岫<广南摄生论>迄今仅有的遗存.唐代有关南药、海药的专著,有未著撰人的<南海药谱>和李珣<海药本草>,李时珍认为两者为一书.今查<政和本草>发现,有一药引一书者,有一药同时引两书者,内容不同,疑为两书.  相似文献   

15.
<正>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作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中力倡甘温除热、益气升阳,被后世医家治疗内伤病奉为圭臬。他遵循《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开创了具有独特的系统理论冥冥内伤脾胃学说,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百病不已,宜从中治",这一学说至今±然鲜活如初,临床效验是其不朽之因[1]。他所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除了在各大藏书单位保存与出版的各种传世中医古文献外,还有一些是近代在日本一些古旧遗址中通过考古发掘的零残中医药古代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日本的古寺宙中收藏的中医古籍文献,其中仁和寺古写本的《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书》、《新修本草》、《医心方》等书的残卷子;真福寺有13世纪前后写本的零残医方纸片;金刚寺有1466年顷的古写本《医心方》。2)在日本古代遗址中发现的中医古籍文献,其中藤原京遗址发现残存木简并记有药名及剂量;平城京遗址发现残简中有医方、药名及与医学相关的文字。3)在13本冲绳岛发现的中医古籍文献,在这些文献中不仅有写本还有刻本,其中有元.孙允贤的《医方大成论》l卷1册、明&#183;熊彦明的《南方经验医方大成》、休宁汪切罨的《医方集解》、明&#183;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日本人甲贺通元的《古今方桑》、金&#183;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唐&#183;王冰注解宋&#183;林亿校的《黄帝内经素问》、日本渡边敷通起的《好生要传》、明&#183;汤处士的《保产机要》、金&#183;城元顺的《大医元顺疱疮传书》、琉球&#183;渡嘉敷通宽的《御膳本草》、清&#183;亟斋居士的产科著作《达生篇》等相关的中医古籍文献,其中有很多是古籍膳本,对后世研究中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8.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在中医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血瘀证的症状及诊断有详细论述,为后世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以现代中医诊断学的思路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涉及血瘀证的信息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与分析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并将2书中出现的诊断依据与血瘀证现代诊断标准相对比,为全面了解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提供思路。对研究从汉代至今血瘀证诊断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汉及汉代以前的医集存世甚少,因此对考证《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及其同时代方药状况造成极大困难.对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进行了考证后认为,武威汉代医简被考古学家推测为东汉早期的医学著作,据此推论《武威汉代医简》将对探讨和研究在相距150年的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0.
臌胀病的理论与证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春秋战国至汉晋时期,《内经》、《伤寒论》等书所论,为后世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金元时期,对于臌胀病认识、治疗理论和临床,均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金元医家主攻派与主补派的论争,更加促进了臌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明清时期医学在总结前人论治臌胀的基础上,赋予新义,并有所发明,无论在病因病机还是诊断,治法方药上均有较大的进步。近现代医学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并注重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其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