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细胞免疫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 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特征是未成熟的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系统被吞噬细胞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 ,除体液免疫机制外 ,在ITP尤其是慢性ITP(CITP)的发病中 ,细胞免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ITP患者在T细胞亚群及功能、HLA系统、细胞因子、NK细胞和细胞凋亡等很多方面都可发现异常。1 T细胞亚群与功能异常 现已清楚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需要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参与。 1979年McMillan[1 ] 首先报道ITP时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需要T细胞及其…  相似文献   

2.
T细胞异常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T淋巴细胞异常,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异常可能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现就ITP患者T淋巴细胞异常及可能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其诱导初始型T细胞(ThO)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可引起T细胞异常,从而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正是由于该过程异常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ITP患儿外周血T细胞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变化,探讨其与T细胞活化和血小板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取35例ITP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用T细胞富集柱法分离纯化T细胞,分别用非同位素标记法检测T细胞PKC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活化标志FasL的表达,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结果 ITP患儿T细胞PKC的总活性较正常儿童明显增强(0.97±0.21 nmol/min·ml-1vs 0.60±0.13 nmol/min·ml-1,P<0.05),FasL表达较正常儿童显著升高[(CD4 TFasL:(32.7±3.4)%vs(14.7±4.2)%;CD8 TFasL:(17.3±9.7)%vs(11.6±8.5)%,P<0.05],T细胞PKC的活性变化与FasL的表达呈正相关(r1=0.48,r2=0.33,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55,P<0.05).结论 ITP患儿外周血T细胞PKC活性增强,T细胞活化,并伴有血小板数量减少,提示PKC信号传导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性激素与T亚群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内性激素与T亚群水平改变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性激素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女性ITP患者体内睾酮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其与CD4/CD8比值存在正相关。而男性ITP者与对照组相比各类激素水平均无差异。结论性激素中睾酮水平减低可能是女性ITP的发病因素,可能是通过T细胞水平紊乱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影响。方法选取30例成年ITP患者,并且选取18例对照者正常的外周血标本,通过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科学的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将30例ITP患者和18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0例ITP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CD3、CD4有所降低,而CD8有所升高。CD4/CD8的比值降低。ITP组与对照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的发病原因与细胞的免疫有着很大的关系。对患者进行免疫系统的纠正对于治疗ITP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其诱导初始型T细胞(Th0)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可引起T细胞异常,从而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正是由于该过程异常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35例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应用藻红蛋白(PE)标记的抗CD4单抗及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CD25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结果ITP组外周血中Tr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r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也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r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与ITP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topaenic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包括T、B细胞的异常活化和T细胞依赖性自身抗体的产生。以往的研究表明 ,ITP患者血小板的损伤主要与患者体内抗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的损伤作用有关[1] 。近年来人们发现 ,ITP患者外周血激活的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凋亡不足与疾病的发生有关[2 ,3 ]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TP患儿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其血小板数 ,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 ,探讨T细胞凋亡异常在ITP血小板损伤中的作用。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T细胞Ia抗原表达的研究刘秋玲,高效曾,杨惠蓉,田增爵Ia抗原是一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抗原(包括HLA-DR、HLA-DQ及HLA-DP抗原)。Ia抗原在T细胞上的表达是T细胞被选择性活化的一个标志 ̄[1]。已证明许多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11.
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大部分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特性的研究,以了解AML患者在不同状态下T淋巴细胞的功能。18例不同状态下初诊AML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在莫能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经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后,分别进行CD4-FITC、CD8-FITC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和IFNγ-PE、IL4-PE荧光单克隆体胞内染色,最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初诊AML患者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胞内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和CD8^+T细胞胞内IL-4分泌水平与成人外周血细胞无显著差异。处于临床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的量明显高于初诊AML患者(P〈0、05).但与健康成人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量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及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P〈0、05).而IL-4的量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和初诊AML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p〈0.05)。结论:处于不同状态下的AML患者T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应的是,初次诊断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Th1/Tcl细胞反应低下,Th2/Tc2细胞反应与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无差异;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T细胞Thl反应虽然仍低下,但Tcl反应明显增强,与健康成人无差异;复发的AML患者CD4^+和CD8^+T细胞Th2/Tc2样反应较Thl/Tcl样反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本科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间住院的44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ITP占68%,慢性ITP占32%;男女比例为1.75:1;PAIgG升高占75%,PAIgA升高占5%;发病1~6周前有明确前驱感染者24例(54%);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的急性病例5例(17%),慢性病例11例(79%);在传统治疗方法外,采用更昔洛韦、磷甲酸钠清除病毒感染,急性病人全部治愈,慢性病人疗效提高。结论:ITP特别是慢性病例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采用更昔洛韦、磷甲酸钠清除病毒,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h1/Th2、Tc1/Tc2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中细胞因子(IFN-γ、IL-4)的表达,分别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慢性轻、中、重度肝炎IFN-γ、IL-4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慢性肝炎Th2、Tc2细胞高于急性肝炎(P<0.01;P<0.05);相对于轻度组,中度Th1、Tc1以及重度组Th1、Tc1均有升高(P<0.01),相对于中度组,重度组Th1、Tc1亦有增高(P<0.05;P<0.01)。结论乙型肝炎外周血Th2、Tc2与炎症慢性化有关;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活动程度的加剧Th1、Tc1细胞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病人初诊时血像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的预后价值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2 2 9例ITP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上升速度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ITP病人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与疗效无关 ,治疗 2周内血小板达到 10 0× 10 9/L以上的病人 ,其基本治愈率较高 (94 .9% ) ;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越多 ,病人的预后越好 ,每单位涂片 (1.5× 3cm)巨核细胞计数大于 10 0个的病人治愈率达 86 .1%。结论 :ITP病人初诊时进行骨髓检查 ,并计数巨核细胞数 ,对诊断及预后的判定均是必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血像 ,观察血小板上升速度 ,对预后的判定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CD61与Annexin V双染法检测外周血中循环血小板微粒的方法,探讨血小板微粒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的含量.采用CD61与Annexin V双染法,CD61弱阳性并且Annexin V强阳性者定义为血小板微粒,分析血小板微粒的百分含量.结果 CD61与Annexin V双染法能够清楚地区分出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微粒.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微粒为12.3%士5.4%,健康对照组为1.1%士0.3%,P<0.05,差异显著.结论 CD61与AnnexinV双染法能够准确检出外周血中循环的血小板微粒.血小板微粒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137的表达及血清血小板抗体(PAIgG)含量并探讨二者相关性及与血小板数量等疾病表现的关系,以期阐明共刺激分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及病情判断中的作用。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ITP患者及40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137的表达;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AIgG含量。结果表明:ITP患者CD80、CD86和CD137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92±2.02)%,(8.68±4.25)%,(5.32±2.67)%,PAIgG平均含量为210±3.02ng/10^7P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1±0.75)%,(4.56±2.06)%,(1.37±1.25)%和20±1.13ng/10^7 PA(p〈0.01)。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与PAIgG含量呈正相关(r=0.302,P〈0.05),与患者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r=-0.369,P〈0.05)。结论: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137是参与ITP发病和免疫反应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过度表达与ITP发病及临床病情密切相关。纠正其异常表达、调节免疫状态可能是ITP的治疗策略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92例ITP儿童患者的感染情况,并检测66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ITP患儿中68例阳性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用药治疗组3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治疗;单药治疗组34例,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表明:ITP患儿HP的感染率为74.7%,明显高于对照组(39.4%)(P<0.05)。ITP患儿经治疗后,单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3.5%)明显低于复合用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1%)(P<0.05);治疗组1年内的复发率(17.6%)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47.1%)(P<0.05);治疗过程中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相同时间点,复合用药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P<0.01)。结论:ITP患儿HP感染率高于健康儿童,HP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过程,抗HP治疗可提高ITP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方征  李鸣  林蔚 《医学临床研究》2001,18(6):412-414
目的了解和分析鼻咽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方法采用LDH释放法和免疫花环法对 6 9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细胞亚群进行观察。结果与正常人相比 ,鼻咽癌患者NK细胞活性、T3 、T4 、T4 /T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1) ,T8与正常人相比稍有下降 (P >0 .0 5 )。结论鼻咽癌患者免疫系统的平衡制约失调 ,出现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培养上清液T h1/T h2类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探明T h1/T h2类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分别于PHA和HB cA g/HB eA g体外培养48 h,双抗体夹心EL ISA法检测PBM C培养上清液IFN-γ/IL-4水平。结果在PHA诱导下,HBV慢性感染者PBM C产生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组和ALT正常组相比较,IFN-γ水平异常组大于正常组。HB cA g诱导下,HBV慢性感染者PBM C产生IFN-γ水平高于正常人群,IL-4水平两组间无差异,HB eA g诱导下,IFN-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T h1/T h2类细胞平衡失调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T h1类细胞因子优势表达引起肝脏炎症反应,HB cA g倾向诱导T h1类细胞因子表达,HB eA g倾向诱导T h2类细胞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细胞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了解白血病患儿的免疫状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另选取5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外周血CD4^+、CD8^+、CD4^+/CD8^+比值、CD3^+以及NK细胞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初诊患儿的CD3^+,CD4^+、CD8^+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初诊时急性白血病患儿的NK细胞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LL与AML患儿完全缓解期(CR)3、6和12个月时的NK细胞水平虽然缓慢上升,但与对照组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在病情发生以及治疗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存在紊乱,经治疗获CR后患儿病情好转,细胞免疫渐渐恢复,但恢复速率慢,该结果为患儿后续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