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急诊心搏骤停(SCA)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238例急诊S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19例。对照组采取心肺复苏机救治,试验组采取AED救治。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急救耗时时间、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并统计试验组SCA后10 min内不同时段进行AED除颤的复苏成功率。结果试验组SCA后<1 min进行除颤复苏成功率高于1~<4 min、4~10 min,SCA后1~<4 min进行除颤复苏成功率高于4~1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急救耗时低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AED用于急诊SCA患者救治中效果确切,有利于缩短急救耗时,提升复苏成功率,但应早期实施AED除颤以保障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心肺复苏,观察组采取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以及复苏成功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急救用时。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87.50%高于对照组的45.00%(P<0.05);两组复苏成功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对照组(13.68±3.54)min,观察组(13.42±3.08)min]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4.56±0.44)min、急救用时(3.12±1.28)min均短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5.34±1.58)min、急救用时(4.13±1.37)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能缩短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间,促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缩短急救用时,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和院内心肺复苏的差异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1月发生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7例,B组为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5例。两组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内(均≤4分钟)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急救。A、B两组均按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对两组患者急救的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复苏成功26例,成功率为55.32%;B组复苏成功11例,成功率24.44%。两者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院内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考虑与院内抢救条件及急救设备,高年资医务人员参与抢救,医务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的院前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抢救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平均长达14min。复苏成功率1.23%。[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与抢救开始的时间、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是否正确密切密切相关。应该缩短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加强心肺复苏术在公众中的普及力度,提高专业人员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除颤起搏监护仪与心肺复苏器联合使用在提升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优势价值。方法:从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急诊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中抽选66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其中对照组33例采用除颤起搏监护仪+人工心肺复苏的方法,实验组33例采用除颤起搏监护仪+心肺复苏器形式抢救,通过分析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以及复苏成功率明确两种急救设备联用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2h后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更高。结论:针对心搏骤停患者联合应用除颤起搏监护仪以及心肺复苏器能够显著提升复苏成功率,强化急救质量,相关设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猝死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35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现场复苏成功率为14.29%,远期存活率为8.57%。结论:院前猝死是院前急救的主要急危重症之一。缩短急救半径、减少呼叫等待时间,早期电击除颤和气管插管是救治院前猝死的重要措施;重视脑复苏,对公众普及CPR技术及相应的急救技能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郭丽钦 《医疗装备》2020,(7):155-157
目的探讨院前救治临床路径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在心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4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救治期间均采用体外自动除颤仪,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干预,观察组采用院前救治临床路径,比较两组开始心肺复苏4~6 min、7~10 min、11~15 min后复苏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开始复苏4~6 min后复苏成功率为35.71%,高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开始复苏7~10 min、11~15 min后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救治临床路径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能够有效提升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应用肾上腺素及电除颤、心肺复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及电除颤、心肺复苏治疗,根据最终抢救结果分为有效组56例与无效组2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救治情况以及不同心肺复苏时机的抢救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的心脏停搏时间、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无效组,心肺复苏循环次数、肾上腺素注射剂量、电除颤次数均显著少于无效组(P <0.05)。心肺复苏时机≤1 min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心肺复苏时机> 1 min者(P <0.05)。结论肾上腺素、电除颤及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心肺复苏时机应≤1 min,有利于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院前120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纳洛酮复苏,对照组采用常规复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抢救时间<15min与>15min抢救成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开始抢救时间<15min与>15min抢救成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可加快自主呼吸恢复、心脏复苏成功及脑复苏的成功,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的抢救成功率,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很好药物,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李久胜 《医疗装备》2018,(12):28-29
目的探讨体外自动除颤仪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心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人工除颤,试验组给予自动除颤仪除颤,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除颤成功率为90.0%(45/50),对照组为72.0%(3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苏成功率为82.0%(41/50),对照组为68.0%(3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识别到确定心律失常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从心搏骤停到除颤实施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应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能够缩短从识别到确定心律失常时间、心搏骤停到除颤实施时间,提高除颤成功率与患者复苏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动心肺复苏仪在急诊成人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抢救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成人心跳骤停患者48例并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均在2019年7月~2020年12月进行CPR抢救,将进行传统徒手心肺复苏的2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进行自动心肺复苏仪心肺复苏的24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肺功能恢复质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统计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复苏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AP、SPO2、PetC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MAP、SPO2、PetCO2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高于治疗前,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SBP、脉搏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ROSC低于对照组,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30例,失败18例,抢救成功率为62.50%(30/48),成功率较高;48例患者血压恢复时间为(18.23±2.14)min、心跳恢复时间为(10.95±2.14)min、呼吸恢复时间(13.87±2.45)min,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在院前心肺复苏时的疗效。方法78例院前心脏骤停的病人,随机分肾上腺素组(A)43例,加压素20u+肾上腺素组(B)15例,加压素40u+肾上腺素组(C)20例。结果自主心律恢复率和恢复时间分别是,A组14.0%,(9.1±2.8)min;B组33.3%,(5.6±2.3)min;C组40.0%,(5.0±2.4)min。统计学分析B、C组优越于A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有利于提高院前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张伟  李明凤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87-2487,2492
院前急救中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基本措施可概括为“ABC”的支持,即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和circulation(循环)的支持.而气管插管术是院前抢救中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抢救技术,是院前心肺复苏(CPCR)过程中的关键措施,是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的保证.现将我院近3年来院外气管插管技术在院前抢救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急救中应用除颤仪对患者心博骤停的影响.方法:选取的80例研究对象是本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8年10月~2019年8月.其中接受心肺复苏机救治的40例患者,视为对照组;另外接受自动体外除颤仪救治的40例患者,视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治疗效果、除颤仪在不同时间对复苏成功率变化和救治后并...  相似文献   

15.
呼气末正压通气在大容量肺灌洗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中的应用。方法选取Ⅰ期尘肺患者500人,设9个治疗组,每组50人,与治疗组性别、年龄匹配的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WLL术中不使用PEEP,治疗组在双肺灌洗间隔、第2侧肺灌洗结束时,分别给予灌洗侧肺2、6、10cm H2O压力的PEEP,时间分别为5、30和60min。观察各组不同压力、不同时间PEEP时的呼吸音恢复时间、顺应性恢复时间、动脉血氧分压及肺呼吸音恢复情况。结果6emH2O压力的PEEP时,5、30与60min组呼吸音恢复时间分别为(58.2±3.8)、(44.2±4.1)、(40.4±6.4)min,顺应性恢复时间分别为(59.2±3.8)、(45.2±3.2)、(48.4±5.4)min,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210.2±3.8)、(280.2±9.2)、(220.4±2.4)mm 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cm H3O PEEP时,5、30与60min组呼吸音恢复时间分别为(51.2±4.2)、(29.8±5.2)、(31.2±4.1)min,顺应性恢复时间分别为(52.3±4.2)、(33.8±3.9)、(37.2±4.4)min,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240.2±4.2)、(353.8±5.9)、(231.5±3.4)mm 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emH20组各时间点呼吸音恢复时间、肺顺应性恢复时间及氧分压与6cm H2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cm H2O PEEP和6cm H2O PEEP 60min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和10%,30min时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60min PEEP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WLL术中,一侧肺灌洗结束后,PEEP以10cm H2O压力、30min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早期心搏骤停的原因和救治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调查心脏手术后第 1个 2 4h内发生心搏骤停的病历 2 4份 ,对其发生的原因和救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心搏骤停的病例以风湿性心瓣膜病居多 (5 8.3% ) ,冠心病次之 (2 0 .8% )。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有低心排综合征 11例、电解质紊乱 7例、心脏压塞 3例、出血 2例、不明原因 1例。主要抢救措施包括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血管兴奋药物应用、电击除颤、床边开胸和心肺复苏后综合治疗。抢救后心脏复跳 18例 ,占 75 % ;心肺脑复苏成功并治愈出院 15例 ,占 6 2 .5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术后发生心搏骤停的比率较高 ,应重视围术期治疗 ;致使心搏骤停的原因主要与低心排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心脏压塞和出血有关 ,应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当心肺复苏 (CPR)无效时应考虑心脏压塞可能 ,及时床边开胸CPR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林梵 《医疗保健器具》2009,16(10):42-42
目的总结院前心肺复苏经验。方法选择21例猝死病例,参照2005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前进行CPR、除颤、气管插管、药物复苏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现场心肺复苏死亡17例;成功4例。结论早呼救、早CPR、早除颤、早ACLS是提高猝死病人存活率的  相似文献   

18.
张平 《医疗保健器具》2010,17(12):50-51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特点和现场心肺复苏术(CPR)的成功关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297例猝死病例的特点与院前抢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不同院前抢救措施的病例分为两个组,A组采取人工抢救方法,B组采取氧气面罩给氧抢救方法,以比较两组病例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标准。结果死亡病例多发生在家里或工作地,病人以60~69岁的男性居多。大部分的病人猝死原因与疲劳或情绪失常有关。抢救成功10例,占猝死院前抢救病例的3.0%,A、B两组相比,A组的抢救效率为0.30%,B组的抢救成功率3.55%,通过统计分析,P〈0.05,成功率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结论及时和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是改善院前猝死病例抢救的一个关键因素。心肺复苏与呼吸氧气面罩结合抢救比人工抢救有明显效果。猝死病例多为心血管患病人群,应当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林梵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42-42
目的总结院前心肺复苏经验。方法选择21例猝死病例,参照2005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前进行CPR、除颤、气管插管、药物复苏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现场心肺复苏死亡17例;成功4例。结论早呼救、早CPR、早除颤、早ACLS是提高猝死病人存活率的关键;院前急救专业人员ACLS水平、操作技术的熟练掌握对复苏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强普及市民CPR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模式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AED)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30例AMI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抢救方式不同分为手动组和自动组,每组65例。两组均采用优化急诊模式,手动组采用手动除颤仪抢救,自动组采用AED抢救。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患者的30 d生存率,抢救前后的心肌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FF)],分诊时间及抢救成功患者的急救、住院时间,以及抢救成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自动组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患者的30 d生存率均高于手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前,两组心肌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组抢救成功患者的LVDD水平低于手动组抢救成功患者,LVEF高于手动组抢救成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组抢救成功患者的急救、住院时间均短于手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组抢救成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