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情多凶险,是散发的急性致死性脑炎的常见原因,早期诊断与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CT是诊断病毒性脑炎患者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在显示病变以及了解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程度等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为了提高临床对该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其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西尼罗脑炎的爆发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夏秋季,西尼罗脑炎在美国纽约城及附近县爆发流行,这是西尼罗脑炎在美国的首次流行。该病流行期间,疫区有大量鸟类死亡,主要为野生乌鸦;感染人数大约61人,其中有7例老年人死亡。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外文献有关西尼罗脑炎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环节、流行区域,以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共报告病例362例,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7~9月份,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6.57%。结论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AE)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以期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月90例老年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成3组,分别为抗VGKC脑炎、抗NMDA脑炎和边缘叶脑炎,比较3组年龄、性别、临床特点、脑脊液、辅助检查等的差异性,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VGKC脑炎和抗NMDA脑炎好发性别、肿瘤的相关性、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脑脊液、MRI和免疫肿瘤效果等差异明显;边缘叶脑炎相关疾病中代谢性脑炎、桥本脑病、非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均表现为困倦和意识障碍;代谢性脑炎、精神病、桥本脑病、非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MRI检查正常;代谢性脑炎、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病、非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脑膜脑炎、Wernicke-Korsakoff脑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脑脊液检查正常;诊断性检查可明确的有单疱脑炎、代谢性脑炎、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桥本脑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结论自身免疫性脑炎病种较多,在临床上鉴别时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相关的检查等予以诊治。  相似文献   

5.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症状包括精神障碍、癫痫发作、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中枢性通气不足等,对该病患者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直接作用于NMDA受体NR1亚单位的免疫球蛋白(Ig)G抗体的产生,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该病与卵巢畸胎瘤存在高度相关性,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对合并卵巢畸胎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进行卵巢肿瘤切除术联合免疫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对于此类患者进行卵巢肿瘤切除术的理想麻醉方法,临床迄今尚未达成共识。笔者拟就抗NMDA受体脑炎卵巢肿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进行阐述,为此类患者手术治疗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无菌性脑炎与肠道病毒感染关系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无菌性脑炎发病与肠道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94年苍山县和1996年栖霞市发生的两起无菌性暴发病例和1996年7月-1997年3月济南市两所医院无菌性脑炎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调查,并采集部分病例粪便或脑脊液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分离或/和PCR检测。结果:无菌性脑炎的高发季节为春夏季或夏秋季,主要发病年龄为 婴幼儿和小学生;临床以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而少见腹泻与皮疹等前驱症状,多数病例的病程较短(10-19天)且预后较好,个别病例发生死亡。两起无菌性脑炎暴发病例的粪便标本病毒分离分别以CoxB3和CoxB5病毒为优势毒株,初步判定为CoxB病毒引致的病毒性脑炎;对住院的无菌性脑炎病例脑脊液标本进行PCR检测,其中8例CoxB病毒为阳性,且3例分离到CoxB3病毒,故这8例病例确诊为CoxB2病毒引致的病毒性脑炎。结论:CoxB病毒是导致我省局部地区病毒性脑炎流行的主要病原,今后应加强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和防治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孙振杰 《中国保健》2010,(3):206-207
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1],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为了提高对该病的防控能力,现就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预防控制措施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松江区手足口病小型爆发疫情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叶慧青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0):514-515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Cox.A16,C-A16)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可引起肺炎、心肌炎、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该病主要通过人群间密切接触传播,幼托机构易发生集体爆发。为掌握爆发流行特点,现对本区11起手足口病爆发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50年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儿童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为了解其流行规律,进一步做好防制工作,作者对湖南省1951~2000年间的该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与疱疹病毒感染的关系,了解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主要致病原。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HSV I-DNA,HSV II-DNA,VZV-DNA,HCMV-DNA,EBV-DNA。结果:52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有82例(15.6%)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0-10岁为高发年龄组。9例(1.7%)为巨细胞病毒性脑炎,7例(1.3%)为水痘-带头疱疹病毒性脑炎,4例(0.7%)为EB病毒性脑炎。结论:疱疹病毒性脑炎以单纯疱疹病毒为主要致病原,PCR法对疱疹病毒性脑炎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一般流行于每年的5~7月份,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少数病例亦可引发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2.
蜱传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蜱传脑炎又名森林脑炎是由蜱传脑炎病毒引起,经蜱传播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病死率高达10%~20%,是近年来病毒学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转归、诊断、治疗等对蜱传脑炎进行综合性论述,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可以传播西尼罗河病毒的蚊虫种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西尼罗河热是由蚊虫携带的黄病毒感染的 ,主要引起马、鸟类和人类发病 ,并能引起致死性脑炎 ,导致马匹、野鸟、家鹅和人的死亡。2 0 0 2年 ,美国共有 4 0个州报告有该病发生 ,感染人数为 4 15 6例 ,有 2 84例死亡〔1〕。 2 0 0 3年 ,在美国该病又发生暴发性流行 ,截至 8月 2 9日 ,已有 16 0 2例感染发病 ,2 8例死亡〔2〕。西尼罗河热的病原是西尼罗河病毒。该病毒是黄病毒科日本脑炎病毒群的成员。库蚊属的蚊子 ,特别是尖音库蚊和restuans库蚊 ,这两种嗜吸鸟血的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的维持媒介以及salinarius库蚊是西尼罗河病毒在北美传播的主…  相似文献   

14.
<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进展快、易发生死亡。该病是由柯萨奇A16等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儿童。病毒主要通  相似文献   

15.
陈飞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1):84-84,90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侵入脑内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是一种急性坏死性脑炎,发病率高,预后差。近年来由于无环鸟苷等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该病预后大为改观。本文就我院收治的28例HSE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苏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一般预后良好,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近年来该病呈蔓延趋势,多个省份出现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7.
中国蜱传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经蜱传播的由蜱传脑炎病毒(TBEV)引起的急性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我国于1943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1],并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陆续发现多个自然疫源地[2].该病临床症状重,多伴有后遗症,病死率高,曾为我国法定职业传染病之一[3].近年来,由于地球气候变暖,使该病疫源地传播媒介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进而使蜱传脑炎有扩大流行的趋势[4].本文是对我国近年来开展蜱传脑炎相关工作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262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6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结果 人群分布主要为3~12岁儿童,占95%;时间分布从4月开始,7月达高峰;地区分布主要为郊区,占93%。血清病原学检测结果主要为科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两者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3%(40/262)和15.6%(41/262),占总阳性数的89%。结论 此次夏季性病脑性脑炎流行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19.
1941年首次有疱疹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报道。近十年来有关本病的报告明显增多。本病是散发性脑炎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疱疹性脑炎有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也司以有异常行为的表现。急性死亡病例常有弥散性的脑炎综合症。如果同时伴有颞叶和额叶局灶性症状,应当怀疑有单纯疱疹性脑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乙型脑炎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encephalitis B virus)[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通过蚊媒传播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澳大利亚等也相继发现了乙脑病人,表明乙脑已经扩大流行并有继续扩大流行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专家分析,估计亚洲地区乙脑的发病率为1.8/万~2.5/万,病死率为25%,神经运动性和行为性障碍等后遗症为45%。现将乙脑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