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和县陈桥洲建立安全牧场、实施放牧规划控制耕牛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结果耕牛感染率两年后由建场前的26.1%下降为2.0%,下降了92.5%。滩地钉螺感染率也显著下降,野粪的污染已明显减轻。初步显示实施安全放牧不失为控制洲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湖沼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效果。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04-2008年公安县、江陵县开展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无害化厕所建设、以机代牛、洲滩禁牧和安全用水等策略的年报资料。结果与2004年策略实施初期相比,2008年公安县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4.43%和74.18%,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99.42%;江陵县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3.29%和63.60%,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75.78%。2县连续3年均未发生突发疫情,散发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均降为0。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可有效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纵向观察和分析围栏封洲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为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瘸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4年湖北省公安县采用围栏封洲措施防治血吸虫病的18个村开展纵向观察,分析人群和耕牛感染情况和钉螺情况。结果2008—2014年,实施围栏封洲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人群感染率从2008年4.43%下降到2014年0.81%,期间没有出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报告。耕牛感染率从2008年3.45%下降到2013年0.61%,2014年没有存栏耕牛。钉螺情况,围栏内侧环境的钉螺感染率从2008年的0.015 4%下降到2011年的0.008 6%,2012、2013和2014年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维持在约220 ha(1 ha=10 000 m~2)和1只,框。围栏外侧环境,2009和2011年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27 5%和0.0100%,其余年份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均维持在约1 300 h和0.68只/框。结论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围栏封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人和耕牛的感染率显著降低,应保持防治措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005~2007年进贤县金红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科学制定此类疫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实施方案》,调查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洲滩螺情和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结果金红村实施健康教育结合人群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综合防治措施,2005~2007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22%、0、0;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33%、5.63%、2.35%;洲滩感染螺密度分别为0.0058、0.0045、0.0039只/0.1m2。结论金红村监测点3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但洲滩感染螺密度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处较高水平,应加大易感环境灭螺和控制传染源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湖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初期实施效果。方法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项目村)为试点,开展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调查项目实施后的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结果项目实施1~2年后,8个项目村改厕和建沼气池覆盖率、安全用水覆盖率和耕牛淘汰率分别为37.1%、65.9%和18.4%;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1.99%,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0.66%,阳性螺密度下降了76.75%,钉螺感染率下降了58.97%。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在示范区实施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相关问卷调查,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通过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防控技术实施,示范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3.57%降至0.83%,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7.14%降至0,洲滩未发现阳性钉螺。结论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技术是控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区围栏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洞庭湖区实施围栏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洞庭湖区沅江市冯家湾村为观察试点,调查围栏封洲禁牧前后人、畜、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家畜传染源数量和饲养方式,洲滩野粪分布,水体感染性,人畜在洲滩的活动情况,实施成本及其经济效益。结果围栏封洲禁牧2~5年后,人、畜、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8.89%、100%、100%,耕牛数量减少了73.60%,敞放饲养户减少了100%,舍饲圈养户增加了88.58%,人畜在洲滩的活动及污染减少,水体安全性增强,滩地生态经济效益提高了15%~20%。结论围栏封洲禁牧对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在南陵县选择1个较重流行村实施"以机代牛"、"家畜圈养"、"改厕"或"建沼气池"等控制传染源措施.要求淘汰所有耕牛和菜牛,其它家畜圈养,所有住户建造粪便无害化处理厕所或沼气池,家庭普及自来水.结果 项目实施1年后.59.0%的耕牛被淘汰,57.6%的住户建立了无害化厕所,安全用水率29.1%,生猪全部实行了圈养;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63.9%.耕牛感染率下降100.0%,感染螺密度下降100.0%.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洲滩地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畜同步化疗消灭传染源是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世行项目亦强调耕牛普治及选择化疗为其重要策略[’1。安徽省在利用世行贷款控制血吸虫病项目执行期间,人群感染率明显下降,而耕牛血吸虫病防治不力,现阶段耕牛成为本省洲滩地区主要传染源,牛粪对有螺滩地污染极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血防新策略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作用,为实施血防"十三五"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6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及疫情资料,分析和评估血防新策略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作用。结果鄱阳湖区实施血防新策略11年后,全区域1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实现传播控制目标。2016年,区域内血吸虫病人数和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0 301人和0.03%,较2005年下降了89.64%和99.45%,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和渔船民感染率明显下降;存栏耕牛数和病牛数分别为68 152头和5头,较2005年下降了50.84%和99.83%。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61.52%,2014年以后连续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血防新策略精准定位了血吸虫病传播链的关键点和靶点,控制了人畜粪便虫卵污染草洲,切断了传播链,降低了鄱阳湖区人畜感染率和再感染风险,推动鄱阳湖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的效果,探索适合湖沼型疫情控制地区的防治模式。方法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各选择2个镇,分别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收集调查点2008-2010年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以机代牛"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97,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下降至0;观察组未发现野粪,对照组发现野粪58份,经检测均为阴性。2010年"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较2008年下降了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3.98%,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05);观察组活螺密度下降了89.83%,对照组上升了6.80%;观察组收集野粪11份,阳性2份,阳性率为18.18%;对照组收集野粪7份,经检查均为阴性。两种模式实施2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以机代牛""、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是湖沼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前者适于垸内地区,后者适于垸外地区。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洞庭湖区湖沼型疫区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方法 收集、整理汨罗市1996—2011年血吸虫病有关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前后螺情与病情的变化。 结果 洞庭湖区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实施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措施,垸外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不明显,维持在0.29~0.63只/0.1 m2和0.003 4~0.037 9只/0.1m2,人群患病率维持在2.13%~3.68%,耕牛感染率维持在1.10%~4.36%之间;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垸外活螺平均密度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从0.52只/0.1 m2下降至0.18只/0.1 m2,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从0.003 8只/0.1m2下降至0.000 7只/0.1m2,钉螺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从第一阶段的0.72%以上下降到0.38%以下,人群患病率从2.86%下降至1.25%,耕牛感染率从2006年的2.87%上升到2008年的5.92%,又下降到2010年的1.70%。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以散发为主,1996—2009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49例,血吸虫病例以7~14岁组为多,男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学生多见,因游泳戏水感染最多,多为垸外感染,秋季和夏季为高发期,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的2010—2011年未发生急感病例。 结论 血吸虫病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洞庭湖区湖沼型疫区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加强在易感地带查灭阳性钉螺,减少垸外人畜活动,重视宣教,严防儿童在夏、秋季节发生血吸虫病的急性感染,适宜开展人畜同步化疗,依然是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环境相对孤立的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铜陵县老洲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家畜圈养”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连续对全乡螺情及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2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2年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5%以下;阳性螺环境数减少了75%,阳性螺密度降为0.0005只/0.1m^2,下降了96.67%。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工作资料,对历年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逐年下降,降幅为88.46%;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71例,以散发为主,其中有12.68%(9/71)为输入性病例。流行区存栏耕牛数量减少50.09%,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耕牛17 239头;耕牛平均粪检阳性率从1.04%下降至0.000 22%。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73 596.18~363 068.95 hm2,每年新发现有螺面积46.71~1 346.73 hm2;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报告感染性钉螺分布面积171.68 hm2和9.25 hm2。在7个流行省份的72个重点水域开展哨鼠监测显示,2010年和2016年分别发现17个和6个水体血吸虫阳性点;其他风险监测点也分别发现了感染血吸虫的耕牛、犬、野鼠,以及在有螺地带放牧、野便等与血吸虫病传播有关的高风险因素。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整体显著下降,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流行环境因素尚未彻底消除,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加强健康教育,控制重点环境钉螺,完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疾病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江苏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疾病控制效果。方法:按照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策略,于1992-1998年在全省项目地区实施防治规划,并同步进行纵向观察,对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自然感染率、阳性钉螺密度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实施项目后,流行范围大幅压缩,34个项目县(市、区)中,先后有16个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4个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尚有14个未控制流行;项目地区流行人口减少了59.85%;人群感染率下降48.10%,家畜(牛)感染率下降51.85%;而易感染地带面积、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均明显上升,特别是阳性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上升了111.08%和93.71%;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明显较内陆、山区严重。结论:世行贷款血防项目实施后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沿江地区尚未能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项目结束后,如果防治措施有所放松,将会出现疫情反弹,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工作资料,对历年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逐年下降,降幅为88.46%;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71例,以散发为主,其中有12.68%(9/71)为输入性病例。流行区存栏耕牛数量减少50.09%,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耕牛17 239头;耕牛平均粪检阳性率从1.04%下降至0.000 22%。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73 596.18~363 068.95 hm2,每年新发现有螺面积46.71~1 346.73 hm2;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报告感染性钉螺分布面积171.68 hm2和9.25 hm2。在7个流行省份的72个重点水域开展哨鼠监测显示,2010年和2016年分别发现17个和6个水体血吸虫阳性点;其他风险监测点也分别发现了感染血吸虫的耕牛、犬、野鼠,以及在有螺地带放牧、野便等与血吸虫病传播有关的高风险因素。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整体显著下降,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流行环境因素尚未彻底消除,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加强健康教育,控制重点环境钉螺,完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纵向评估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为制定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2000-2013年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不同防治阶段人群、 家畜和钉螺血吸 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结果 2000-2013年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人群感染率从2000年12.62%下降到2013年 0.69%, 其中第一阶段下降幅度为24.09%, 第二阶段下降幅度为64.37%, 第三阶段下降幅度为73.05%; 第一阶段发生8例急 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二阶段发生15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三阶段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从2000年6.50%下降到2013年0.30%, 其中第一阶段上升了74.15%, 第二阶段下降了75.04%, 第三阶段下降了87.56%, 至 2013年底已淘汰了全部耕牛。第一阶段钉螺感染率、 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上升了18.06%、 46.03%和7.63%, 第 二阶段分别下降了66.84%、 97.78%和378.9%; 第三阶段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面积均下降了100%; 而活螺平均密度出现 2.67%的上升。2000-2011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 2012和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但钉螺感染率、 感染性钉螺面积均逐 年下降, 分别从2000年的0.072%和267.80 hm2 下降到2011年的0.022%和6.37 hm2 。结论 结论 公安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 的综合治理策略后, 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显著降低; 但应进一步强化防治措施, 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洪涝灾害对钉螺扩散及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分析安徽省枞阳县1979~2005年钉螺扩散与长江水位的关系,并对特大洪水溃堤的凤仪洲乡血吸虫病疫情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近27年枞阳县累计新增钉螺面积1562hm2,其中钉螺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发生在长江高水位当年或之后的2~3年。凤仪洲溃堤后新增的钉螺面积未进一步扩大,但活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人与家畜的感染率较高。结论洪涝灾害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反复以及难以控制传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