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暴发性心肌炎(FM)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使用IABP进行循环支持的FM患者的临床特点、使用IABP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IABP相关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总结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结果:1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且无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使用IABP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NT-proBNP及LVEF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IABP可为FM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支持,结合整体精细化的护理,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 AMI并CS的100例患者一经确诊即予急诊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时期同一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00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均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行PCI治疗。观察两组患者IABP前后的心功能指标、PCI术后1周内死亡率及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进行IABP后桡动脉内测舒张压、MAP、CI、CO、SV、EF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PCW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ABP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AMI并CS患者的死亡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38例在 IABP 辅助支持下行 PCI 术,34例直接行 PCI 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脏指数(CI),同时在入院时 PCI 术前及术后出院前分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未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未容积(LVEDV)。结果 IABP 辅助下行 PCI 组较直接 PCI 组 LVEF 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及时行 IABP 辅助支持下PCI 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 或 IABC)是一种改善心肌缺血的临时治疗方法。它通过置入降主动脉的气囊周期性地充气、放气,升高主动脉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CBF),并且降低左室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1967年,Kantrowitz 等首次将Ⅰ-ABP 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的心源性休克(CS-AMI)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二十多年来,IABP 已广泛用于需机械循环支持的病人。本文旨在对 IABP 治疗顽固性 CS-AMI 作一简单综述。IABP 改善血液动力学的作用IABP 用于顽固性 CS-AMI,提供有效的循环支持,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能纠正80%无机械性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包括室间隔穿孔、继发于乳头肌断裂的急性二尖瓣反流、心脏破裂等)的休克,其余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评估与其住院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全部病例围术期因合并心源性休克行不同时期的IABP辅助支持,并对其中54例(93.1%)梗死相关动脉(IRA)植入冠脉支架(64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PCI治疗情况和住院期疗效.结果 58例患者平均住院12.3天±9.7天,住院期间39例(64.24%)存活(存活组),19例(32.76%)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增大,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病变增多,术后IRA血流TIMI 0-1级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IABP为急诊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高龄、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和IRA未充分开通是住院期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支持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IABP组和对照组,20例在IABP支持下2h内行急诊PCI手术(IABP组),并将同期未植入IABP但行急诊PCI手术治疗的18例设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术后48h内血流动力变化、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的发生率,从而观察临床转归。结果 IABP组患者术后48h内左心室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在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IABP组得到良好改善。结论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紧急介入治疗,术前常规进行IABP可以有效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增加左心室冠状动脉灌注量来改善心肌氧供来降低死亡率,IABP疗效值得肯定,预后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9例,均植入IABP进行循环辅助治疗。结果 3例术中植入IABP者均痊愈出院;6例术后植入IABP者中5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仅1例痊愈出院。IABP辅助时间为(94.5±21.2)h,无一例出现与IABP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尽早应用IABP进行循环辅助,可以提高心脏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6例成人FM并发CS患者,在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IABP辅助下,血流动力学仍呈恶化趋势,而应用静脉-动脉模式ECMO支持,回顾性分析其住院期间及出院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年龄(29.50±5.54)岁,其中男1例(16.7%),女5例(83.3%)。ECMO支持时间(154.67±56.40)h,IABP支持时间(179.00±62.92)h。在6例患者中,5例(83.3%)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循环并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至今,患者的心功能正常。1例患者未能撤机,死于并发症。结论在药物及时治疗和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基础上,IABP联合ECMO辅助循环治疗可能在FM并发CS患者中起协同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进行循环支持的时机、效果及经验。方法25例冠心病外科治疗患者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IABP进行循环支持治疗。术后严密监测各项循环功能指标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痊愈16例,死亡9例,救治成功率64%。在死亡的9例中重症低心排导致其后的多脏器衰竭是其主要死亡原因。结论把握判断IABP应用时机,及时果断地尽早应用IABP进行循环支持,能有效提高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患者的手术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58例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和50例未经急诊IABP循环支持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血浆B型尿钠肽前体(PRO-BNP)、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浆PRO-BNP水平、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PRO-BNP水平、、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IABP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给予1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诊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时期同一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循环复苏前后的基础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尿量、多脏器衰竭、恶性心律失常、30d病死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院前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发心梗次数及IABP治疗前心功能分级(Killips分级)、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30d病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循环支持药物的应用等有显著性差异(P〈0.01),IABP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获益(P〈0.01)。与治疗前比较,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分级、尿量明显提高,心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治疗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疗效,可以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并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研究四年间使用IABP资料以确定IABP支持后死亡的预测因素。 方法 根据出院状况,129例行IABP支持者分为存活与未存活两组。对照比较的因素有;①行IABP前一般状况(包括年龄,性别,心脏诊断,既往史,心功能分级和左室射血分数[EF]);②冠脉造影结果;③行IABP时间;④心脏手术,心肺分流(CPB)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A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中青年组(年龄<60岁)58例,老年组(年龄≥60岁)102例。对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IABP相关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3%,97.1%;院内存活率分别为89.7%,83.3%;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辅助介入治疗老年ACS患者具有与中青年ACS患者应用时相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已在临床使用数十年,但一直缺乏相关的随机临床试验证据,既往相关的研究多为非随机试验及观察性研究。在最近几年内,IABP相关的多中心随机临床实验结果相继发表,然而研究结果却与普遍理解的IABP应有的生理方面获益不相符。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伴休克及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IABP辅助均未达到实验预期的结果。但在这些研究中使用IABP有长期获益的趋势,且实验结果提示对于部分患者,选择使用IABP可以得到临床获益且得到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支持。表明对于IABP的进一步评估和临床研究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且使用应达到最大的生理获益。现就最近几年IABP相关的随机临床实验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IABP辅助循环为IABP组,17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IABP组与药物治疗组间患者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指标)、血乳酸水平、心脏超声等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将59例患者分为休克组(40例)与非休克组(19例),比较休克组与非休克组间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血乳酸水平、心功能等指标,并观察30d临床预后。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在植入24h后平均心率下降、平均动脉血压升高、血乳酸水平下降、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提升、无创心功能心脏指数升高(P均<0.05);药物治疗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IABP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30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VSR患者,植入IABP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酸中毒、临床心功能及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AMICS)患者应用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的不同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纳入中国体外生命支持学会注册数据库中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入组接受VA-ECMO支持的AMICS患者, 根据是否联合IABP及联合时机, 分为VA-ECMO单独组、VA-ECMO+IABP同期组和VA-ECMO+IABP非同期组。收集3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病情危重特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结果及VA-ECMO相关参数及并发症等。主要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事件, 机械循环支持的安全性指标包括血红蛋白下降大于50 g/L、消化道出血、菌血症、下肢缺血、下肢血栓、急性肾损伤、肺水肿及卒中。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3组患者随访30 d内的生存结局, 以VA-ECMO+IABP同期组作为参考, 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AMICS患者VA-ECMO+IABP不同时机联合对30 d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纳入68例应用VA-ECMO...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简称IAPP)是目前最常用的辅助循环方法,由于不需开胸,可床边应用,能迅速、有效地使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得到一定的改善,因而受到广泛重视。1967年IABP首次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并取得一定疗效,以后在动物对IABP的作用原理进行了广泛研究,在临床上作了大量观察,应用范围已不限于治疗心源性休克,也用于心直视手术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循环支持,顽固性左心衰竭,顽固性心绞痛和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国内已报告了IABP的研制及应用(新医学5:161,1974,5:165,1974)。本文就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IABP,38例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8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于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使患者的收缩压、心率趋于稳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与非IA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住院生存时间优于非IABP组(RR=0.402,95%CI:0.175~0.921,P=0.031)。肢体缺血与出血的发生率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IABP辅助循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住院生存时间,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和多巴胺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功能衰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辅助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泵功能衰竭患者57例,按先后顺序分成IABP组(26例)和多巴胺组(31例)。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常规行(PCI),超声观察3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IABP和多巴胺两组治疗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动脉收缩压(SBP)、心脏指数(CI)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治疗后在MPAP和PCWP下降幅度和SBP及CI上升幅度方面,IABP优于多巴胺,也有差异显著性;比较治疗后即刻成功率及3个月后LVEF,IABP明显高于多巴胺(分别为85%∶71%和55%±14%∶42%±18%,P<0.05),死亡率、住院时间和稳定血流动力学所需要时间IABP明显低于多巴胺分别为15%∶19%和(17±6.2)d:(23±8.9)d和(4.5±3.2)d:(6.5±3.8)d,所有P<0.05。两组共有10例死于泵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IABP和多巴胺皆可作为AMI合并泵功能衰竭行PCI术围手术期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IABP较多巴胺疗效更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