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咽旁间隙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常与颈部大血管、脑神经、颅底有密切连系,手术死亡率为13~66%,即使在手术成功者中,尚有30%患者可因结扎颈动脉而有严重脑血管紊乱、可致残废。作者们通过对62例(女35,男27;16~67岁)患者的手术经验,探讨了肿瘤的病理组织结构与颈动脉、脑神经的关系,及手术范围等。42例(67%)于术前曾获确诊。术后病理诊断如下:化学感受器瘤29,神经鞘瘤23,神经纤维瘤7,交感神经胚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神经节瘤各1根据临床、血管造影、术中发现和组织学检查等,发现21例肿瘤源起自颈动脉体,16例起自迷走神经节或干,10例累及交感神经颈上节及支,  相似文献   

2.
多数听神经瘤是神经鞘瘤,来源于前庭神经。Schuknecht认为听神经鞘瘤可来源于内听道的任何部位,Neely和Ylikoski认为肿瘤来源的部位主要在前庭下神经远端到胶质雪旺氏细胞联结处(glioschwannia junction)即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间移行处。作者对人和动物的前庭神经节超微结构研究以及小听神经瘤标本的初步观察,提示听神经鞘瘤可能来源于Scarpa神经节,在Scarpa神经节里有异常细胞存在。 20例听神经瘤标本中,11例听神经鞘瘤来源于前庭下神经,两侧来源于前庭神经,但不能确定是来源于前庭上支抑或前庭下支。其余  相似文献   

3.
良性神经鞘膜瘤最常见的部位是成人的咽旁间隙,但却罕见于7岁以下儿童,Gupta等报道303例,44.87%发生于头颈部,仅12%为儿童及少年病例。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膜瘤和神经节瘤,前二类均常见于咽旁间隙;后者很罕见于颈部,可能源起自神经管外膜及神经嵴,可发生于交感神经链(可能会分泌儿茶酚胺、产生阵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作者们收集了30例未经手术的听神经鞘膜瘤,另有1例系经手术切除。复习文献有关听神经鞘膜瘤的组织病理学的报告,只有极少数超过5例者。这30例标本中有9例系来自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其中有3例为双侧者,另二例双侧病例均遗失一侧的标本。30例患者的年龄为12~70岁,2/3病例为女性。女性的平均年龄为36岁,男性为44岁。标本用火棉胶包埋,切片厚度为25~32μm,用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如下:有8例肿瘤局限于内耳道,其余22例为大的肿瘤。内耳道肿瘤中只有1例的耳蜗和前庭功能无损害。15例大的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除外)中有3例肿瘤在内耳道中有一直径大于8mm之根蒂。大多数肿瘤似发源于前庭神经节,30例中有26例可以观察到该神经节的残余部分。按Antoni的  相似文献   

5.
作者自1974年以来,对鼻腔、鼻窦和鼻咽部非上皮性肿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前11部分共报道了264例,其中包括来源于血管、骨、软骨、平滑肌、骨骼肌、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的肿瘤,以及粘液瘤、浆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等。本文只讨论来源于雪旺氏细胞的肿瘤。雪旺氏瘤来源于神经外膜的雪旺氏细胞和神经束膜细胞。它们常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但很少发生在鼻腔、鼻窦和鼻咽部。作者在Presbyterian医院过去70年的430,000个病例中只找到11例。本文共报道12例(包括会诊的1例),其中良性雪旺氏瘤2例,神经纤维瘤6例,恶性雪旺氏瘤4例。这12例的病理片均经复查证实。原发于鼻部皮肤,鼻翼和鼻前庭的肿瘤未包括在内。鼻腔、鼻窦和鼻咽部的雪旺氏瘤引起的临床  相似文献   

6.
头颈部非颅内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鞘膜瘤(神经细胞瘤、神经瘤或神经鞘瘤)是神经鞘细胞衍生、有包膜的神经鞘良性肿瘤,神经鞘膜瘤通常是孤立性肿瘤,但在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中可见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有报道发病率为1/3000。高发年龄20~50岁,男女比例相同。  相似文献   

7.
神经鞘瘤是神经源性肿瘤之代表性的良性肿瘤,在头颈部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的25%~45%,术后容易出现原发灶神经脱离症状和合并神经麻痹。文章对26例头颈部神经源性肿瘤术后神经症状、手术方法等进行了研究。男12例,女14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50.2岁。组织型神经鞘瘤25例,咽旁神经节瘤1例。肿瘤发生于右咽旁间隙和左侧颈部各7例,右颈部、鼻腔、口腔内各2例,左右颌下部、左咽旁间隙、有耳廓、右腮腺内、右面神经各1例。术前主诉除2例咽旁间隙肿瘤咽痛,1例声嘶外,全部为局部肿胀。术前2例咽旁间隙肿…  相似文献   

8.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是一组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细胞,分布于从颅底至盆腔和骶椎的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不同而各有特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多来自副交感神经节细胞,无内分泌功能,曾称为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副神经节瘤.  相似文献   

9.
对听神经瘤,以往的方针是:小的和中等大的由耳科处理,大的则由神经外科处理。从1978年2月到1979年6月,两科合作共作了135个肿瘤,这里报告的是经过充分观察,能评价面神经功能的26例,其中9例瘤体较小,6例为中等,其余均为体积较大者。按肿瘤来源,14例来自前庭下神经;5例来自前庭上神经;5例累及前庭上、下神经,不能确定原发部位;有1例最小者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通常表现为神经鞘瘤,倾向多发于膝状神经节,一般来说被看作少见的病变。出现在腮腺以内的面神经纤维瘤文献中少有报道,作者描述了一例极为稀有的组织学证实的面神经纤维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并分析面神经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以及不同类型面神经肿瘤和不同程度面瘫患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面神经肿瘤6例,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下文简称HB分级)。结果首发症状中,面瘫3例,外耳道肿物2例,听力下降1例。肿瘤病变部位位于面神经垂直段2例,水平段1例,膝状神经节、水平段1例,锥曲段、垂直段以及颞骨外段1例,中颅窝至垂直段1例。高分辨率CT(HRCT)可见面神经膨胀性生长,表现为面神经管增粗,充满软组织影,相应骨质破坏,边缘多光滑,水平段可见听小骨向外推压;磁共振成像(MRI)多表现为信号不均匀边缘光滑的肿物占位。术前面神经HB分级I级3例,II级1例,IV级1例,VI级1例。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诊治,2例行面神经活检术,2例肿瘤切除术,2例肿瘤切除后行耳大神经修复术。术后病理报告:神经鞘膜瘤5例,神经纤维瘤1例。随访15月-5年,2例面神经肿瘤活检的患者以及1例面神经肿瘤切除的患者均无面瘫发生,1例面神经肿瘤切除的患者术后HB分级由IV级变为VI级,2例面神经肿瘤切除后行耳大神经移植术的患者术前术后面瘫程度无变化。结论对面瘫发生时间长或者反复发作的患者,HR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排除肿瘤的必要手段,其治疗方案可根据其面神经功能来确定,面瘫轻的患者可考虑面神经活检与减压手术,面瘫重的患者可考虑肿瘤切除与神经移植术。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面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讨论不同部位面神经瘤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999-09-2006-12临床资料完整的27例面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7例面神经瘤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20例为面神经鞘膜瘤(74.1%),4例为面神经纤维瘤(14.8%),3例为面神经血管瘤(11.1%)。病程中表现为面瘫23例(85.2%);听力下降和耳鸣各11例(40.7%);表现为耳下肿块,且有耳痛、眩晕、耳闷、面部麻木、抽搐5例(18.5%)。24例(88.9%)CT或MRI提示为面神经来源肿瘤。24例(88.9%)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面神经节段,其中累及乳突段处占87.5%(21/24),累及鼓室段处占70.8%(17/24),累及膝状神经节处占62.5%(15/24),累及内耳道占4.2%(1/24);只累及面神经的1个节段占11.1%(3/27)。27例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中13例进行了同期面神经重建术,包括11例腓肠神经移植术,1例面-舌下神经吻合术,1例面神经端端吻合术。2例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了面神经解剖结构的完整性。结论:面神经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行肿瘤,临床症状多样,CT、MRI等影像学检...  相似文献   

13.
嗅成神经细胞瘤的发病率为鼻腔肿瘤之3%。多认为来自嗅粘膜之神经上皮细胞,也可来自嗅基板、犁鼻器及蝶腭神经节。病理与交感神经节及视网膜的肿瘤相似,可能误诊为移行细胞癌、浆细胞瘤及低分化癌。大多数切片中可见神经上皮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神经细胞瘤3种成分。由于电镜见到瘤细胞的膜和胞浆中的神经分泌颗粒以及伴有神经微丝和神经微管的轴突被认定为神经瘤。年龄无特殊性。男女比率略少于2比1。X线相恒可见鼻腔肿块,鼻窦混浊,鲜有骨质破坏。本瘤生长缓慢,可侵及骨质及肌肉,罕见远处转移。手术复发率高,对放射高度敏感,一般认为手术加放疗,效果最好。例一:69岁男性,1966年1月因间歇性右鼻衄5~6年就诊。临床只可见右中甲下有息肉样  相似文献   

14.
神经节瘤或血管球瘤可起源于任何具有血管球体的部位,其中以发生于颈动脉体和颞骨者最常见,后者又分为起源于鼓室球体和颈静脉窝即颈静脉球体瘤。此类肿瘤通常属良性,肿瘤包块有丰富的血循环但无包膜。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不一,手术切除,栓塞疗法,手术加放疗或单独放疗均有报道。作者自1964年~1980年应用放射治疗神经节瘤28例,其中9例为颈动脉体瘤(2例为双侧),19例为颞骨区神经节瘤。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18岁~76岁,平均42岁。病程由数月至数年(平均2~  相似文献   

15.
[英]/KempfHG…//ORL.1995,57(5)-273~278对头颈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诊断及治疗结果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了25例,16例为神经鞘瘤,5例为神经纤维瘤及4例为神经源性肉瘤。在13例起源于面神经的神经鞘瘤中,2例位于中耳及乳突并呈现面瘫。有4例表现为1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有23例作了肿瘤切除术,18例在术中发现来自颅神经主干而7例来自小分支或表现为弥散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所有良性的神经源性肿瘤均作了完全切除而无复发。2例用耳神经自体移植的中耳面神经鞘痛中有1例获得足够的面肌张力。有3例在12~24个月内死于恶性者,其1例…  相似文献   

16.
咽旁间隙肿瘤最常见者为神经原性肿瘤及剐神经节肿瘤,也有来自第9~12颅神经、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者。临床确诊主要通过手术及活检。肿瘤压迫9~12颅神经时产生一系列症状;压迫颈上神经节时则产生 Horner's 症侯群。恶性神经鞘瘤的病理特点为单一性及具有包膜。镜下特点为有多形梭形细胞、栅状核及丝状  相似文献   

17.
神经纤维瘤病及其耳科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以双侧听神经瘤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纤维瘤病Ⅱ型4例,其中1例为双侧听神经瘤伴左侧膝状神经节,右侧三叉神经和副神经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为双侧听神经瘤伴舌下和全身性皮肤神经纤维瘤并有现神经损害,为罕见病例,复习文献对本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Ⅱ型 (双侧听神经瘤 )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决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 1998年 12月收治的 7例双侧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侧听神经瘤占全部听神经瘤的 5 .8% (7/ 12 2 )。 7例中 ,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13~ 6 0岁 (年龄中位数为 2 9 1岁 )。首发症状听力下降及耳鸣 4例 ,斜视和上睑下垂、头痛、步态不稳各 1例。 6例合并有中枢和 /或其它部位神经瘤 ,5例合并皮肤咖啡色斑 ,1例合并晶状体后囊混浊斑。重型 5例 ,轻型 2例。 4例行单侧听神经瘤切除术 ,术后 1例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 ;2例间隔 3周行双侧听神经瘤切除术 ,术后 1例因脑水肿颅高压死亡。手术径路 1例 (1耳 )经迷路后 ,术后无听力受损及面瘫 ;5例 (7耳 )经乙状窦后 ,术后成活的 3例 (4耳 )中 ,4耳术后听力受损 ,3侧有面神经部分或全部麻痹。结论 双侧听神经瘤即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的临床特征和治疗不同于单侧听神经瘤 ,治疗决策对每人及不同阶段应酌情而定。为了避免手术致听力受损和面瘫 ,建议术中监护第Ⅶ、Ⅷ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复杂,具重要血管及神经。该间隙疾患较少见,多为良性肿瘤,缺乏自觉症状,在耳鼻喉科领域不引起注意。近年CT的进展便于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作者报告咽旁间隙肿瘤3例,其中多形性腺瘤2例,神经鞘瘤1例(Antoni A型),对此3例的CT影像给予评价。首先,C T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和范围,除水平断面外必要时尚可加照额面。再者,C T可提示肿瘤原发部位,对其鉴别诊断及手术进路选择有参考价值。多形性腺瘤可发于腮腺深叶向咽旁  相似文献   

20.
神经节细胞瘤是源于外周神经的罕见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最常发生于腹膜后、后纵隔,颈部发生较少,文献报告占3%~8%。1发病年龄不同于其他神经源性肿瘤,文献报告约60%的神经节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多小于20岁,大多数小于1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