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背景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具有更符合生理、有利于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并发症少且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只要患者存在部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应尽可能首先考虑肠内营养支持。严重营养不足是影响外科手术患者结局的重要因素[1~3];而不适当的营养支持同样会给患  相似文献   

2.
肠内营养是通过胃肠道经口服或管饲来提供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手术后实施肠内营养补充,能及时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维持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促进肠功能恢复,可减少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且空肠喂养适应于各种癌症患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营养不良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能降低患者免疫力,延缓伤口愈合,影响正常肌力,导致心理障碍,最终造成患者病情迁延,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如果患者胃肠道功能不全则无法通过正常的饮食来维持自身的营养需求,必须借助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方式主要分为口服营养补充、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是为无法通过口服补充所必需的的营养物质或通过口服仍无法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提供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以及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收集整理近几年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文献,从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常见制剂、输注途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为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孙林  向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4170-4171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2例胃肠道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7例,肠外营养组15例。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及胃肠道恢复时间等,均较肠外营养组低。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在术后早期采有肠内营养支持具有优越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戴书元 《工企医刊》2009,22(1):25-25
随着外科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也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临床营养支持的方法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和更新。特别对胃肠道手术后的患者。随着对胃肠道动力和功能的再认识,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正逐渐被临床医生认识和接受。现就2007年1月~2008年6月间我院胃肠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和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危重症患者,分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4例,对比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状况相比差异很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和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更好的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危重症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用于老年重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各3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肠外营养组通过中心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8.
刘千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84-2785
目的探讨ICU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方式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5例ICU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对另外35例ICU患者进行早期完全肠外营养支持(EPN),对两组不同早期营养支持方式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并对评价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早期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组上消化道出血率、腹泻率及苏醒后拒食率及体重丢失减少明显减少,血清总蛋白指标良好。结论 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式的介入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胃肠适应性,提高营养支持效果,对ICU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患者手术后如何有效恢复胃肠功能及营养支持.方法:选取我院140例胃肠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为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调理的患者,对照组为手术后进行肠外营养的患者,对两组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试验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分别提前1h和14h,无不良反应.试验组营养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是胃肠手术后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可及时改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尽快恢复,在胃肠手术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吴飞 《现代养生》2014,(22):33-33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108例,将这10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4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对照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无显著差异,在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使患者有效的获得营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对重症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108例,将这10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4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对照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无显著差异,在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使患者有效的获得营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对重症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通过了成人及儿科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公开发表于JPEN2002;26:S1-S138)。虽然指南为不同疾病成人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是仍有许多临床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一部分将会在本次报告中探讨。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均有科学依据支持,并且依次分为A级:基于循证医学研究的较好依据;B级:基于循证医学研究的一般依据;C:专家意见。贯穿于该指南的基本原则是:对于胃肠道尚有功能的患者,应在应用肠外营养之前试用肠…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肠外 肠内营养与肠内营养对施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影响。探讨对呼吸衰竭患如何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将40例机械通气患随机分为肠外 肠内营养A组(PN EN)和肠内营养B组(EN),同时进行营养状况评定。血气指标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 A组患早期换气及弥散功能均较B组轻度下降,但随着营养支持的继续,A组患全身营养状况及呼吸功能改善较B组明显,脱机时间缩短。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结论 对呼吸衰竭患行肠外 肠内营养有利于患恢复体重。提高免疫力,呼吸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危重症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比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所需花费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ICU病人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EN组)和胃肠外营养组(PN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恶心呕吐、反流误吸、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两组在入住ICU后2周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PN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N组较PN组的护理工作量有明显减轻,所需花费较少。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护理工作量轻,花费少,是危重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应用肠内、肠外两种支持方式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早中期早产儿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39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对对照组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研究组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结果:研究组早产儿达到标准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营养支持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运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我院营养科会诊并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前与肠内营养支持10天后的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营养支持途径分为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对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8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EN+PN组)比较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运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对无法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联合使用肠外营养既可保护肠道功能又能供给充足能量,更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肠内、肠外两种支持方式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早中期早产儿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39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对对照组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研究组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结果:研究组早产儿达到标准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营养支持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正>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发展至今已40余年,大量的研究结果已证实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作用,营养支持已成为临床规范化治疗的重要组成之一[1]。肠内营养(EN)的物质系经门静脉进入循环,能改善肠功能、维护肠黏膜屏障,具有肠外营养(PN)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众多的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指南都强调,当病人胃肠道功能正常时,首选EN支持[2]。但在临床实践中,EN的实施常有困难:如病  相似文献   

19.
第三节 成年人营养支持的给入途径附图描述了对成年病人进行营养支持的选择标准和给于营养支持时可选择的输入进路.当决定对病人进行营养支持后,应根据病人的胃肠道功能状况及有无发生脏器功能衰竭的潜在危险和营养支持可能持续的时间,选择是行肠内营养支持还是行肠外营养支持.行肠内营养支持时还应注意到病人有无吸入营养液进入呼吸道的危险.有关输入进路的选择情况,将在下述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的有关部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1所中等医院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6个科室的住院患者和1所县级医院的内、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实际应用营养支持率,为住院患者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估以及营养支持应用现状调查。结果中等医院6个科室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5%,其中呼吸内科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为31%,其次为神经内科29%,以后依次为’肾内科27%、胸外科23%、消化内科22%、普通外科18%,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24%进行了营养支持,无营养风险患者中9%进行了营养支持。小医院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8%,其中内科29%、外科7%,有营养风险患者使用营养支持占24%,无营养风险患者中4%进行了营养支持。结论石家庄市中小医院住院患者存在一定数量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不足),肠外和肠内营养存在不合理性,今后在中小医院进一步推广基于循证医学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和应用规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