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管理》2012,(3):42+120
据WHO的2011年全球结核控制报告显示:结核病仍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事实上,全世界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感染潜伏性结核病菌(即结核细菌),只有在这些细菌变为活动性时,人们才罹患结核。人们只有在自身得了肺结核之后才会感到可怕,但缺乏普及的知识让人们并不了解这种病菌的真实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2.
有关操纵和修饰DNA序列的技术近年来获得一些进展,目前基因和基因控制区的特性已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主要的进展是以细菌质粒作为载体,从而把非细菌的基因引入到细菌中。这种分子的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首次获得非常纯的、比原来作用更强的  相似文献   

3.
信息动态     
超级细菌NDM-1的发现源于印度旅行的整容者和外科手术者身上,这种细菌本质是一种特殊的酶,但在英美印度等国家却小规模爆发了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其实这种耐药性的细菌一直存在,从人类开始滥用抗生素,细菌也在这种选择性压力下不断变异。今天,超级细菌已不是单个细菌的名称,  相似文献   

4.
多重耐药细菌分子生物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抗生素临床使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与细菌出现的耐药性作斗争,然而由于抗生素滥用等原因,最近十几年来,单类耐药已逐渐发展成为多药耐药,使大量本能够有效替代的二线抗生素也成为无效;而且新抗生素的开发显然慢于细菌耐药发展速度,这种情况使得细菌耐药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4-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通过抑制DNA回旋酶(DNA gyrase)来发挥作用.细菌对4-喹诺酮类抗菌药产生耐药的可能性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细菌能够通过质粒间介对其它主要类型的抗菌药产生耐药,但抵抗4-喹诺酮类的唯一方式是染色体突变,这种耐药性已在实验  相似文献   

6.
张巍  韩光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376-377
<正>近期一种被命名为"NDM-1"的细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它可以抵抗现有的几乎所有的抗生素,被称为"超级细菌"。这种细菌最初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做过手术的人身上被发现,因此被称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简称NDM-1)"。NDM-1是一种新的超级耐药基因,可编码一种罕见的金属酶,能水解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可存在于大多数细菌  相似文献   

7.
迄今,疫苗的研制仍以传统的方法进行,例如,细菌毒素用传统的化学方法脱毒。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几种细菌毒素的结构-功能关系有了很好的认识。有赖于此,细菌毒素的遗传减毒成为可能。依此方法,已产生了遗传脱毒的百日咳毒素(PT)。这种分子在婴儿中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和效力,现已成为百日咳无细胞菌苗(Pa)的组分。相同的细菌毒素分子脱毒策略已应用于霍乱毒素(CT)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当  相似文献   

8.
9.
人们接受类毒素和疫苗注射后,常出现抗-A与抗-B的滴度升高。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培养液中存在类血型物质或是由于细菌的ABH活性所致。过去,这方面研究都是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在印度,在妊娠末三月  相似文献   

10.
环丙沙星,也叫环丙氟哌酸(CPFX),是目前临床上用来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这种第三代氟代喹诺酮类的新药,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性质,它可干扰细菌脱氧核糖核酸促旋酶而杀灭细菌,还具有破坏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流失的作用。正因为它抗菌力强而倍受人们青睐。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其不良反应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而表现出来,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细菌抗生素后效应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对细菌生长产生持续抑制作用;虽然人们早在50年前就对这种现象进行过研究,但真正开始重视并与临床相结合却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事.PAE作为重要的药效学参数,对给药方案中存在的疗效、毒性、费用和方便性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迄今 ,疫苗的研制仍以传统的方法进行 ,例如 ,细菌毒素用传统的化学方法脱毒。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几种细菌毒素的结构 -功能关系有了很好的认识。有赖于此 ,细菌毒素的遗传减毒成为可能。依此方法 ,已产生了遗传脱毒的百日咳毒素 ( PT)。这种分子在婴儿中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和效力 ,现已成为百日咳无细胞菌苗 ( Pa)的组分。相同的细菌毒素分子脱毒策略已应用于霍乱毒素 ( CT)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 ( L T)。当去除毒性的毒素突变体与几种抗原结合接种于粘膜部位时 ,突变体表现出高度的免疫原性和强烈的佐剂性。这些成功的结果表明 ,研制更强有力、更安全的疫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北极细菌的基因能够产生更安全疫苗,可用于预防诸如肺结核等疾病。这种基因能够让科学家制造出温度敏感型细菌,在细菌死亡之前让免疫系统准备就绪随时出击。  相似文献   

14.
<正> 1984年Marshall等报道了胃镜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首次培养出弯曲杆菌样细菌(Campylobacter-Like Organism),之后被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简称CP)。这种新发现的细菌被认为是胃相关的消化不良疾病和大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例的病原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CP生长缓慢,培养条件高,一般需要3~6天的时间才能作出诊断。在我国,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很高。本文就胃粘膜治检组织标本中CP的分离培养、细菌特征及快速检出作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酶(β-lase)是大多数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早在1929年,F1eming在发现青霉素的同时就注意到某些细菌对青霉素有耐药现象。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大肠杆菌提取物中存在一种能破坏青霉素的酶。以后又发现许多临床分离的菌株中都存在这种酶,且证实细菌是否产酶与其对青素霉G的耐药性密切相关,因而将此酶命名为青霉素酶。随着头孢菌素类的进入临床及广泛使用,人们又进一步发现这种命名不很合适,从而由Pollock提议,将作  相似文献   

16.
许多格兰氏阴性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众所周知,产生这种酶和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样就引起人们对酶抑制剂作为β-内酰胺抗生素的保护剂的兴趣。以前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已经叙述了一组产生九种β-内酰胺酶的菌种。这些菌株的  相似文献   

17.
<正>喹诺酮类抗菌药和其它抗菌药作用点不同之处,在于将细菌的DNA作为靶点,它能阻止DNA回转酶,造成细菌染色体不可逆的损害,使细菌细胞不再分裂。这种对细菌选择性的毒性,决定了它与许多抗菌药物不具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细菌耐药耐受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的发现是人类抗感染史上伟大的里程碑。但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抗生素使用的认知不足,导致了抗生素滥用情况严重。抗生素耐药性以惊人的速度出现,现在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许多耐药细菌的产生,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细菌或者全耐药超级细菌。目前对于耐药细菌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已经比较成熟,近期研究发现细菌暴露在抗生素下会先变得耐受,耐受产生后会促进耐药性的产生。为有效尽早遏制耐药,有必要对于抗生素耐受的机制进行探究。目前关于细菌对抗生素耐受性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介绍关于细菌对抗生素耐受性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加强人们对于耐受性细菌的认识,帮助预防、克服耐药。  相似文献   

19.
细菌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兰  刘先洲  杨杨 《医药导报》2007,26(9):1053-1055
[摘要]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越来越高,迫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耐药机制。染色体、质粒、转座子介导的耐药及细菌整合子系统,抗菌药破坏酶的产生、靶位的改变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出现及生物膜的形成等耐药机制正被人们所认识。了解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状况,有望对细菌耐药性的控制对策和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许多革兰氏阴性菌 ,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已出现对氟喹诺酮的耐药性 ,最近研究表明细菌对许多抗生素的耐药性即是由选择性的外排特定的抗生素这种外排机制起主要作用。为了提高抗生素的临床疗效 ,外排泵抑制剂的使用已成为引起人们感兴趣的方法。Coban等采用棋盘稀释法研究体外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