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姚淑芳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8):22-22,24
目的 探讨吸烟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住院病人214例,该院同期其他住院病人186例,对其吸烟程度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 病例组吸烟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吸烟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戒烟对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吸烟干预研究和其他队列研究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往往伴有不同的状态,即起始事件和终点事件。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常取其均值,采用正态逼近法进行统计分析,但在大样本理论与医学实践不相符的情况下,常可得出不合理的结论。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深入,统计学分化出一支以分析生存资料为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即生存时间分析。他能解决传统统计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获得额外的信息,已成为研究医学动态过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家庭医药》2003,(3):45-45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吸烟状况,探讨吸烟行为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订的《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大学)》,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荆州市9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目前吸烟报告率为25.5%,经常吸烟报告率为9.4%。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吸烟报告率有显著性差异。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吸烟行为等对大学生吸烟行为有一定影响。目前吸烟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参与类似赌博性娱乐活动、有过性行为等的发生率与目前不吸烟大学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重视吸烟行为对大学生健康的危害,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及针对大学生吸烟的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95%以上。在高血压常见的危险因素中,吸烟是较受关注的因素之一。本文就吸烟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探讨戒烟对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孙岩  梁青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7):2392-2393
吸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明。为了解我市中学生吸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校戒烟教育提供依据,我们于2004年10月对临沂市2050名初、高中男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50岁.每天一包烟。女儿劝我戒烟.说吸烟容易得冠心病.是这样吗?吸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吸烟量多者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
《医药保健杂志》2010,(7):50-52
人们吸烟或不愿意戒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能侥幸逃脱肺癌的“制裁”;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支持不吸烟或戒烟的证据不足。本文将回答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在怀孕时或在孩子幼小时吸烟,孩子在22岁时吸烟的几率大大增加,并且一旦养成吸烟习惯,今后比他人更难戒烟。研究人员解释说,从生理学上说,母亲在怀孕时吸烟会使子宫和大脑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因而,孩子尚在母体中时就已经受到烟草的“熏陶”,加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母亲行为的影响,所以很容易效仿。研究人员要求女性在怀孕前必须戒烟,以免殃及孩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郑州市吸烟人群戒烟意愿和戒烟尝试的现状。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采用多阶段与规模成正比的容量比例抽样方法获得调查对象,在调查员的帮助下,吸烟人群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394名吸烟者中,有戒烟意愿的人数为173人,占44.8%;有过戒烟尝试的人数为159,占40.5%。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吸烟人群的戒烟尝试和戒烟意愿无明显不同;单因素分析发现:家中有吸烟限制(X^2=13.084,P=0.001)、工作单位有限制吸烟规定(X^2=29.904,P=0.000)、单位室内张贴禁烟标识(X^2=22.407,P9=0.000)均会促使吸烟者产生戒烟意愿,而工作单位有限制吸烟规定(X^2=13.214,P=0.001)、单位室内张贴禁烟标识(X^2=18.958,P=0.000)、个人压力过大(X^2=13.511,P=0.000)的吸烟者有更多的尝试戒烟。结论通过家人督促,家中限制吸烟、单位限制吸烟、张贴禁烟标识等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郑州市吸烟者戒烟意愿和戒烟尝试的产生,亦可鼓励吸烟者多次尝试戒烟,以提高戒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吸烟和戒烟对门诊初治培阳肺结核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102例门诊吸烟初治培阳肺结核患者分为吸烟组和戒烟组,吸烟组根据吸烟指数再分为两个亚组(第1组,200年支≤吸烟指数〈800年支,28例;第2组,吸烟指数≥800年支,26例),对两组患者的2个月末痰菌培养的痰菌阴转率对比分析。结果吸烟组2个月末痰菌培养阴转率(87.0%),明显低于戒烟组(95.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指数≥800年支组痰培养阴转率(80.7%)明显低于吸烟指数200年支≤吸烟指数〈800年支组(92.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是使门诊初治培阳肺结核患者2个月痰菌培阳性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并影响化疗效果。提倡戒烟是减少肺结核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 吸烟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它可以通过干预改变的。近年来国内外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对吸烟干预研究,然而有关吸烟干预效果的评价还只限于戒烟率的单因素分析。为反映多因素对戒烟效果的综合作用,本文对武汉市四所医院医务人员接受吸烟干预试验440人的资料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衰患者吸烟及戒烟依从性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研究慢性心衰患者吸烟及戒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有吸烟史的慢性心衰患者200例,本研究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所用量表综合了Fager-strom尼古丁依赖性评分表及2006年中国国际戒烟竞赛随访调查表的内容,并结合慢性心衰患者情况进行调整。结果对慢性心衰患者吸烟及戒烟依从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可明显提高戒烟率,文化程度高,依从性相对较好,已戒烟者占80%;文化程度低,依从性相对较差,戒烟者只有20%,家庭成员支持戒烟的比例,戒烟者为85%,高于家庭成员不支持戒烟的比例55%。讨论戒烟是慢性心衰患者最有力的干预方法之一,帮助患者戒烟成为慢性心衰诊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具有高复发的特点,自行戒烟率低,必须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慢性病对待,予以评估并反复干预。  相似文献   

16.
吸烟与肺癌     
张伟  陆舜 《家庭医药》2002,(5):36-36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我国城市男性肿瘤的首位,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据上海市报道,肺癌5年生存率为5%~7%,80%肺癌病人在1年内死亡.尽管近年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有所进步,但迄今其预后仍很差.肺癌的病因很多,其中最常见、较明确的是吸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解部队官兵的吸烟现状,加强部队控烟禁烟活动。方法 采用《全军吸烟情况调查问卷》方法,对军区部分官兵作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 在回收的1785份有效问卷中,吸烟者1021人,吸烟率为57.2%,干部吸烟率为75.1%,战士吸烟率为55.1%。还报告了开始吸烟年龄、吸烟主要原因、戒烟率、复吸率。结论 部队官兵的吸烟情况仍很严重,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使部队控烟禁烟活动持久地坚持下去,形成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8.
蓝芬  朱卫华  严琼  左斌 《江西医药》2012,47(4):354-355
目的 总结240例我院住院吸烟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其入院前吸烟习惯等,为戒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问卷,用自我填表的形式对240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吸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个人资料及健康状况,人院前吸烟的相关行为、曾经戒烟的态度和方法等资科.以SPSS软件统计分析各参数构成比.结果 戒烟者的平均年龄为54.8岁,绝大多数(95%)为男性,多数(79%)是已婚.吸烟开始的平均年龄为21岁,在发病后51%的人完全停止吸烟,伴有医生诊断过证明患有慢性疾病的有60%,大多数人是靠意志力自行减少吸烟量来达到戒烟目的.曾向医生或护士寻求建议和帮助的仅占2%.结论 进一步对50岁男性吸烟者人群加强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是做好戒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苯并芘、焦油、CO等。据报道吸烟与心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外关于吸烟污染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颇多,如Vena介绍吸烟与空气污染协同作用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吸烟是空气CO污染增高原因之一。国内邹介智等介绍吸烟引起室内CO污染全部超标,有吸烟组的居室CO浓度显著高于无吸烟组。但有关  相似文献   

20.
吸烟与癌症     
有数据显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2020年全世界每年将有1600万新增癌症患者,且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形势非常严峻。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癌症是可防可治的。2008年2月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显示,烟草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最大且有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