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罗哌卡因平衡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15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为氟比洛芬酯和罗哌卡因联合用药组(n=50例),B组为罗哌卡因组(n=50例),C组为对照组(n=50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在腹壁打孔前用0.375%罗哌卡因行皮肤切口浸润麻醉.各3ml,手术结束前于腹腔内喷洒0.375%罗哌卡因30ml。B组仅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和腹腔内局麻药喷洒,方法同A组。C组不用额外镇痛方法。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术后1、4、8、12、24h的切口痛(皮肤感觉痛)、内脏痛(如主诉有大小便欲望,胃痛等),并记录各组术后需要使用镇痛药(哌替啶)的时间、人数和使用的次数。结果A组在术后l、4、8、12h点2个部位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比较,只在术后4h和8h时切口VAS评分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在术后1、4、8h时,2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初次使用哌替啶时间、人数和使用次数均显著低于C组,A组的使用人数和次数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未观察到与镇痛相关的术后出血、局麻药中毒等副作用。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罗哌卡因平衡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研究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腹腔内喷洒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所有入组病例行静脉麻醉,静脉注射麻醉剂诱导麻醉,建立气腹后,实验组向腹腔胆囊床喷洒罗哌卡因和复合地塞米松,对照组只喷洒罗哌卡因,分析两种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术后0h和24h两组VAS评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6、12h实验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使用镇痛药和不良反应情况低于对照组。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腹腔内喷洒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瑞吉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能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20例,均分为3组.罗哌组(A组):缝合切口前向胆囊床喷洒及切口局部浸润0.5%罗哌卡因;多瑞吉组(B组):入手术室时胸前贴多瑞吉贴膜;联合组(C组):入手术室时胸前贴多瑞吉,缝合切口前向胆囊床喷洒及切口局部浸润0.5%罗哌卡因.术中3组均采用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术后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心电图,进行VAS评分、Ramsay评分,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瘙痒、眩晕、呼吸抑制等副反应.结果 镇痛效果:A组术后6 h内、B组术后6~48 h内镇痛效果满意,C组在术后48 h内镇痛效果满意;呼吸影响:3组病例均未出现血氧饱和度低于90%;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3组相似.瘙痒、眩晕发生率B、C组略高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多瑞吉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金娴冰  许旭东 《吉林医学》2012,33(4):745-746
目的:观察地佐辛肌内注射超前镇痛联合罗哌卡因术中局部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9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和C组。A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肌内注射地佐辛10 mg,并于切皮前用0.25%罗哌卡因15 ml行切口浸润阻滞,术毕在3个切口周围腹膜各注射0.25%罗哌卡因5 ml,腹腔喷注0.25%罗哌卡因15 ml。B组单纯行术中罗哌卡因局部麻醉镇痛,具体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不使用任何镇痛方法。术后分别记录术后2 h、6 h、12 h、24 h、48 h切口痛、内脏痛和肩部痛的VAS评分,并记录术后哌替啶的使用时间、人数和使用次数。结果:A组术后各时间点三个部位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除术后2 h和6 h内脏痛外,其余各VAS评分显著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术后12 h内,除术后2 h肩部痛外,其余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肌内注射超前镇痛联合罗哌卡因术中局部麻醉的平衡镇痛方法,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术后镇痛,具有镇痛效果完善,镇痛时间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盐酸右美托咪定(DEX)联合罗哌卡因对脊柱后路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75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DEX持续至手术结束)、C组(DEX持续至手术结束后24 h),术后均以罗哌卡因在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拔管后6~72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降低,术后首次镇痛需要时间延迟,盐酸曲马多总量减少(P<0.05);C组拔管后VAS评分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降低(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输注联合手术切口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显著减轻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的总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腹腔内喷洒与切口浸润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5月 ?2018年5月收治的142例宫颈癌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3例和研究组79例,对照组手术结束后给予罗 哌卡因切口浸润,研究组手术结束后给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与腹腔内喷洒。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数字评分(NRS) 评分、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β-内啡肽(β-EP)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NRS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及12h,研究组静态、动态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两组pge2、sp、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o5);术后12h,两组pge2、sp水平均上升,β-ep水平均下 降,研究组变化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眩晕、恶心呕吐发生,组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罗哌卡因腹腔内喷洒与切口浸润可明显减轻宫颈癌患者术后疼痛,调节疼痛介质的表达,镇痛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马越涛  莫一兰  蔡秋萍 《中外医疗》2012,31(33):31-32,34
目的观察术前静注帕瑞昔布(parecoxib)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及腹腔内灌注对LC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帕瑞昔布组(P组);罗哌卡因组(R);帕瑞昔布+罗哌卡因组(P+R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病人术后2、4、6、12、24 h疼痛程度(VAS评分),观察术后出现肩背痛和需额外镇痛病人的比例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P组病人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R组病人术后2 h 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组病人术后6、12、24 h VAS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各组术后需要注射杜冷丁镇痛的病人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术后出现肩痛和后背痛的病人比例R+P组和R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术前静注帕瑞昔布联合切口和腹腔内灌注罗哌卡因用于LC病人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明显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在腰椎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镇痛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拟行腰后路多节段(≥2)单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 Wiltse入路减压,B组: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后正中入路减压,C组:生理盐水切口内浸润+ Wiltse入路减压,D组:生理盐水切口内浸润+后正中入路减压。记录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药用量。对比四组患者术前、术后6h、1d、3d、7d、1m、3m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3d、7d、1m、3m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结果: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节段以及术前腰痛的VAS、ODI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均明显少于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6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D组,术后3d、7d时A、C组的VAS评分低于B、D组(P<0.05)。术后3d、3m时A、C组的ODI评分低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超前镇痛联合Wiltse入路应用于腰椎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镇痛效果显著,术后短期内腰痛评分低和功能恢复快,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及切口内注入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 80例胆囊腹腔镜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前先向胆囊表面喷0.5%罗哌卡因6 mL,术毕再向胆囊床及肝膈间隙喷洒12 mL.缝合腹壁切口前向每个切口局部注入相同药液4 mL;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观察术中胆-心反射发生情况,术后0、2、6、12和24h行VSA评分,记录术后患者右上腹、右肩背疼痛及腹壁切口疼痛、镇静情况及术后恶心呕吐反射.结果 术中实验组无胆-心反射发生,对照组发生8例(2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右上腹、右肩背疼痛及腹壁切口疼痛VAS评分,在术后12 h内各个时间点差异显著(p<0.05),而12-24 h时VAS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发生,恶心、呕吐、瘙痒和眩晕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腹腔及切口喷洒罗哌卡因对防止术中胆心反射的发生及减轻术后疼痛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秦薇  马颖琳  浦明  董土产 《当代医学》2009,15(15):109-110
目的考察胆囊窝内注入罗哌卡因与甲强龙混合液用于防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G)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LC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用药为1%罗哌卡因10ml+甲强龙40mE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对照组为生理盐水20ml,在胆囊切除后分别注入胆囊窝。采用VAS评分观察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h静息时腹腔内、肩部和切口疼痛,以及咳嗽时的疼痛程度。在术后24h观察恶心、呕吐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4、8h静息时的切口痛和咳嗽时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4、8、12h静息时腹腔内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呕吐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53.4%)。结论胆囊窝内注入罗哌卡因配伍甲强龙混合液可显著降低LG术后疼痛,对术后恶心呕吐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镇痛药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n=50)帕瑞昔布钠40mg静注;B组(n=50)氯诺昔康16mg静注;C组(n=50)生理盐水5mL静注,A、B和C组均在手术结束前20min给药.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对三组术后1、3、6、12h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胃肠道反应、下床活动、精神状况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术后12h内A组(VAS评分≤3分),较B组(VAS评分≤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徊〉0.05),较C组(VAS≥4分)差异有统计学义(P〈0.01).A组和B组患者更早地下床活动,精神状况佳,满意率均达90%以上,三组胃肠道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单次用帕瑞昔布纳40mg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增加胃肠道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查重比重小剂量罗哌卡因用于高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5岁以上ASAⅡ-ⅢASA行TURP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抽签分成连续硬膜外组(ESA)和重比重小剂量腰麻组(SA),每组40例。SA组给予0.5%重比重罗哌卡因7.5mg(0.75%罗哌卡因2ml+10%葡萄糖1ml=3ml取1.5m)l后立即给予膀胱截石位,观察麻醉前(T0)、麻醉后5min(T1)、10min(T2)、15min(T3)、20min(T4)、30min(T5)及术毕时(T6)1内的SBP、DBP、MAP、HR、SpO2。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重比重小剂量罗哌卡因用于高龄患者TURP麻醉效果满意、确切。对血流学影响小,用于临床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氟哌利多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180例ASAⅠ~Ⅱ级LC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60例,A组术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C组术前分别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地塞米松10mg和氟哌利多20μg/kg,观察术后48 h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A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8.3%,B组、C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6.7%和8.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小剂量氟哌利多能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上腹部手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术后静脉镇痛分别使用舒芬太尼1.5μg/ml(A组)、舒芬太尼1.0μg/ml(B组)及芬太尼10μg/ml(C组)。记录术后第4、8、20、24、48小时的镇痛效果,镇静程度,恶心呕吐反应及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病人自控按压次数等数据。结果与B、C组比较,A组VAS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B、C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舒芬太尼适用于上腹部手术后PCIA。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小,其1.5ug/ml浓度则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对子宫次全切患者血浆心钠素及应激反应物质的影响。方法:40例行子宫次全切患者,随机分为腰麻组(SA,n=20),硬膜外麻醉组(EA,n=20)。两组分别于术前30 min、术毕、术后24 h采集肘静脉血各5 ml,检测各时间点血浆心钠素(ANP)、肾上腺素(AN)、皮质醇(CS)的浓度。结果:术前EA组与SA组两组间ANP、AN、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P的血浆浓度水平两组在术后24 h均比术前升高(P〈0.05)。EA组术毕时患者ANP、AN、CS的浓度分别为(62.1±15.0)、(97.1±29.4)、(209.8±80.6)ng/L,明显低于SA组[(61.4±17.0)、(157.4±43.0)、(286.6±80.5)ng/L]的浓度水平(P〈0.05);术后24 h患者ANP、AN、CS的浓度分别为(103.4±21.3)、(66.7±20.1)、(140.5±50.2)ng/L,明显低于SA组[(100.2±20.8)、(102.1±29.5)、(250.9±80.1)ng/L]的浓度水平(P〈0.05)。结论:EA+强化麻醉可提高机体应激反应效应和心血管反应,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对Narcotrend值的影响。方法90例ASAⅠ或Ⅱ级需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均分为: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30 mL含右美托咪定1μg/kg组( RD1组)、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30 mL含右美托咪定1.5μg/kg组(RD2组)、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30 mL组(R组)。比较3组入室后( T0)、注药后2分钟( T1)、5分钟( T2)、10分钟( T3)、15分钟( T4)、30分钟( T5)的Narcotrend指数( NI)以及3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记录患者阻滞后30分钟内心动过缓、低血压、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时点MAP、HR、RR、SpO2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时间RD1、RD2组均长于R组(P<0.05)。 RD1、RD2组在T2、T3、T4、T5各时点的NI值均低于R组(P<0.05),RD1与RD2组组间各时点的NI值均无差异(P>0.05)。 RD1组有5例患者发生心动过缓,RD2组有7例患者发生心动过缓,R组未有病例发生心动过缓。 RD2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大于R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有镇静作用,可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时间,但可能导致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行蛛网膜下隙阻滞在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ASAI~Ⅱ级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I组轻比重0.15%罗哌卡因6ml;II组0.15%罗哌卡因6ml内含舒芬太尼5ug;III组重比重0.6%罗哌卡因1.5ml。记录注药前即刻、注药后3、5、10、20、30m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感觉阻滞平面消退时间、感觉阻滞平面固定后双下肢Bromage评分、VAS评分、镇痛时间以及注药后48h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II、III组镇痛时间显著延长。Ⅲ组患侧Bromage评分1分的为95%,显著高于I、Ⅱ组;健侧I、Ⅱ组Bromage评分3分者均为100%,明显高于Ⅲ组。Ⅲ组血流动力学指标5、10、20min点与I、Ⅱ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效果满意,镇痛时间延长,对患侧肢体运动神经阻滞弱,有利于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研究麻醉时用小剂量(1.0mg)氟哌啶对腹腔镜胆囊摘除术(LC)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观察78例LC病人,用药组38例,对照组40例,对比术中平均动脉压(MAP)、HR、麻醉恢复室(PACU)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等。结果:用药组恶心呕吐发生率(13.2%)明显低于对照组(32.5%)(P<0.05),MAP、HR、PACU评分在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剂量氟哌啶能有效预防LC术后恶心呕吐,对麻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用于烧伤整形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18岁~45岁的烧伤整形患者,分为镇痛组(n=20),对照组(n=20),镇痛组术毕予静脉推注氯诺昔康首剂量8mg,后接含氯诺昔康32mg 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镇痛泵行PCIA;对照组不加任何止痛药。结果:镇痛组的镇痛效果优良率达85%,无效15%,恶心的发生率5%;对照组有90%的患者感到疼痛,需肌肉注射止痛药(派替啶)。结论:氯诺昔康用于烧伤整形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优良,病人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病人分为罗哌卡因组(GR,n=20)和对照组(GS,n=20),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硬膜外给药。测定病人感觉阻滞平面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随后用异丙酚TCI输注全麻诱导,记录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意识消失所需时间GR组比GS组快约20%(P<0.05);GR组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用量均比GS组显著为低(P<0.05);两组病人的基础BIS值,硬膜外用药15min后、意识消失时、插管时及插管后BI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值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G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BIS监测下异丙酚TCI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缩短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减轻插管反应,降低全麻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