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苦参60克及早莲草90克提取物和 TMP0.4克制成止痢片15片,每日服3次,每次服5片。连服2天,治疗急性菌痢634例,疗效均已达到或超过1982年“菌痢短程治疗方案”关于急性菌痢按消炎“1、2、3”,灭菌“2、8、9”指标要求(注)。如发热平均0.64天以内消失,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平均1.08天以内消失,大便性状和大便中炎症细胞平均1.08天以内消失。治愈后平均48小时粪便细菌阴转率97.08%,超过灭菌指标。随访258例未见复发,证  相似文献   

2.
笔者用自拟胃痛清化汤加减治疗湿热胃痛24例,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17~67岁;病程5天~11年;证属湿热并重6例,湿重于热13例,热重于湿5例;西医诊断属急、慢性胃炎15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例,胃炎伴胃或十二指肠溃疡3例。服药2~31剂,结果19例临床治愈(诸证悉除),3例好转(诸证减轻),2例无效(病情无变化)。一般服药5~8剂疼痛消失。基本方黄连、白蔻仁各6克,桅子、厚朴、陈皮各10克,苍术6~9克,白芍12克,茯苓12~15克,滑石15~30克(布包),甘草5克。并据证适  相似文献   

3.
一,胃皖痛沈××,男,36岁,工人。1981年3月6日初诊。自述胃痛已数栽。喜热饮、喜温按、且疼痛时作时止。食白薯后常常作酸。近来偶因多食辣味而胃痛加剧,伴有口干、心烦、咽痛,原有痔疮也发作。素日大便溏薄,日3~5行。经钡透诊为慢性胃炎。查舌红多津,脉细数。证属寒热错杂之胃皖痛,治宜寒热并用,土木双调,补虚清热。方用乌梅丸。药用乌梅15克,干姜12克,附子12克,川椒6克,黄连10克,肉桂6克,黄柏6克,党参12克,当归9克,细辛2克。水煎服。服上方3剂,证情遂减,继服3剂病瘥。  相似文献   

4.
治疗方药:夏枯草、篇蓄各30克,玄参15克,细辛5克。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一般病例3剂痛止,不愈者可继服3剂。儿童酌减。此方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尤以龋齿牙痛者效佳。治疗结果:痊愈:服药6剂痛止,2年内未复发者27例;好转:服药6剂痛止,2年内有复发者2例;无效:服药6剂,痛仍未解者1例。总有效率96.7%。病案举例:刘某,男,35岁。1987年10月7日诊,  相似文献   

5.
三香理中汤随证化裁,治疗胃脘疼痛有明显效果。兹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发病在半年以内者39例,半年以上者61例;按证分型属脾胃虚寒者49例,寒邪犯胃者21例,饮食停滞者14例,肝气犯胃者16例;疗程多在一周左右,最长者约一月。治疗结果本组有95例疼痛消失,3例好转,2例无效。方药组成沉香、丁香、干姜、炙草各6克、木香、党参各15克,白术10克。辩证化裁: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拟五虫二藤散治疗顽固性腰痛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男性41例,女性17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8岁;病程在10年以上者21例,6~10年者18例,3~6年者15~例,3年以下者4例.治疗方法:将全蝎、土鳖虫、蜈蚣、白花蛇、地龙、络石藤、海风藤、熟地黄、焦杜仲按1:1:1:3:3:7:7:3:3之比例焙干研粉备用.每次6克,用黄酒送服,每日服2次,7日为1疗程,间隔2~5日可服第2疗程.寒甚者加川乌15克、桂枝12克,湿热重者加黄柏、苍术各10克,气血虚者加黄芪30克、当归10克,煎水冲服.若服药后有反应(头昏)者,急需服附子理中丸1丸可解.[治疗效果]治疗1~5个疗程,痊愈诸证完全消失,体征阴性,能参加体力劳动者)31例;显效(诸症基本消失,体征转为阴性,能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但仍有轻度不适者)19例;有效(诸症部分消失,仍有阳性体征,仅能参加轻微劳动者)6例;无效2例.  相似文献   

7.
<正> 治疗方药:大黄、枳实、白芨各50克,小苏打O.5×20片,痢特灵O.1×30片。上药共研细末,过筛,瓶装备用。服用时每次取4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空服时最佳。治疗效果:胃脘疼痛、反酸腹胀等症状消失,连续三次查大便潜血阴性,随访2年无复发者为痊愈,共30例;经治疗胃痛减轻或不痛,大便潜血阴性,偶  相似文献   

8.
例一:楚××女73岁自述头顶痛,痛前胃气上攻,吐清水,伴四肢末端发凉。服止痛片不愈,已卧床6天。中医辨证:患者表情淡漠,舌淡少苔,脉弦细无力。证属肝胃虚寒,浊气上逆,法宜暖肝温胃,降逆止呕,治以吴茱萸汤。党参10克吴茱萸6克鲜姜10克红枣5枚二付,水煎服。服上方一剂,自觉头部及四肢发热,头痛减轻,能进食。服完两剂,症状消失,并能作  相似文献   

9.
<正> 治疗方药:附片,泽泻、肉桂各20克,茯苓50克,熟地、山药各10克。山萸、丹皮各5克,麻黄15克,每剂水煎2次,滤取药汁200~300毫升,分2次空腹内服,连服3~5剂,病症减轻后改服丸药,每次1丸,日服2次,总疗程为15~25天。有烦躁、失眠,脉细数者,其剂量改为附片、肉桂、泽泻、山药、丹皮各10克,茯苓、熟地各20克,山萸15克,麻黄3克,服法同上。23例患者除个别病症表现急剧者合用西医治疗外,其余全用附桂八味丸(汤)加麻黄治疗。治疗结果:13例服汤药5剂,尿量明显增加,水肿减轻,自觉全身症状有明显好转,改服附桂八味丸10天,心悸气短平息,诸证平复。有10例重危患者,中西医同时治疗3天后,病症缓减,继服中药3剂,小便正常,水肿大减,改服丸药15天后,全部好转。23例中随访14例,1年以上未见复发,3~6个月复发9例,但用本方重复治疗同样收到满意效果。体会:慢性肺心病主要是肺、心,肾三脏功能衰  相似文献   

10.
<正>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常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现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患者5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9例,20~40岁者19例,40~60岁者21例,60~80岁者13例,伴呃逆者23例,呕吐者17例,胁痛者13例,发病在7天以内者6例,8~14天者9例,15~30天者10例,1~3月者13例,6月~1年者15例。全部病例均有上腹胃脘部压痛。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 46例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3岁,其中40以下4例,40~50岁24例,50岁以上8例。治疗方法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30g(或赤芍30g),炙甘草15g,全蝎6g(细末冲服)。热者加生石膏、天花粉;瘀者加川芎、红花;抽搐加钩藤、蜈蚣;侵犯上颌支加柴胡、黄芩;下颌支加葛根、白芷;病久疼剧加制马钱子粉0.3g,连续服药每日1剂,疼痛缓解后,再服3剂。疗效标准与结果治愈:连续服药疼痛止后,未见复发者18例。显效;连续服药,痉痛止后,偶有复发,但病情轻缓,服原药3天内痉痛消失者16例。有效:连续服药,疼痛减轻,  相似文献   

12.
<正> “苍术复煎散,见李东垣《兰室密藏》。方为:苍术120克(先煎去渣留汁),羌活3克,升麻3克,白术1.5克,柴胡1.5克,藁本1.5克,泽泻1.5克,黄柏1克,红花少许。上数味入苍术汁内复煎,去渣。空腹分2次温服。临床常用治疗寒湿痹症,项筋脊骨强诸症,尤以偏湿重者效果为佳。现举验案两例,以供同道参考。例一、张××,男,40岁。形体肥胖,四肢小关节肿痛变形,腰胸疼痛,俯腰行走,不能直立,病程已四年有余。X片见腰胸椎部分融合指,(趾)关节变形。曾经各地医院治疗效果不显,乞诊于余。因思苍术复煎散有治项筋脊骨强之症。且其方药多为升阳祛湿搜风之品,与患者脉证甚为相宜,故予苍术复煎散原方治疗。因苍术性较辛燥,初量不宜过大,故从9克起渐增至15克、24克、45克、90克、终至120克。服上方60余剂,关节肿消痛止,胸腰及四肢活动自如。已恢复工作。随访至今未复发。例二、王××,男,42岁。患者于1976年因患胃溃疡施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于1977年胃痛又发,胃痛隐隐,持续不减,喜温拒按,颜面憔悴,(白光)白不华,纳差少寐,背微恶寒,大便溏薄,小便清,苔白,脉沉细无力。先以理中汤  相似文献   

13.
自 1998年 4月~ 2 0 0 1年 12月以来 ,笔者运用真武汤治疗尿路结石引起肾积水者 30例 ,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30例均经过B超检查确诊。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 ;2 9~ 39岁者 3例 ,4 0~ 5 0岁者 19例 ,5 0岁以上者 8例 ,平均年龄为 4 7岁 ;病程最短者 1天 ,最长者 9天 ,平均病程为 3天。2 治疗方法真武汤 :茯苓、白芍、炮附子、生姜各 9g ,白术 6g。每日 1剂 ,水煎服。服药期间停用西药。3 治疗结果疼痛解除 ,肾积水消失者为有效 ;疼痛未解除者为无效。结果 :有效 2 8例 ,无效 2例。其中服药 1剂痛止者 8例 ,2剂痛止…  相似文献   

14.
<正> 刘某,女,51岁,农民。1989年10月25日初诊。病者半年前曾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而愈。现又复发,症见胃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口不渴,喜热饮,胸脘痞闷,不食,舌苔白微腻,脉弦紧。此乃寒邪客胃之胃痛,治宜散寒止痛、消食导滞。选良附丸加味:高良姜、香附、吴茱萸、陈皮、枳实、神曲、鸡内金,水煎服,3剂。11月6日,复诊时告之,服2剂药后,胃痛止,第3剂服后,即觉腹部剧痛,小产一初具人形的胎儿,而其余诸症基本消失,余愕然,诊时认为患者年  相似文献   

15.
一、药物组成及用法白芨、侧柏叶各10克,大黄6克,田七5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3~4次。二、适应证(一)有轻度吐血,黑便,大便潜血持续阳性的消化道出血者。(二)经确诊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或有胃痛史而出现上述症状者。三、疗效我科4年来共用该法治疗36例患者,经X线钡餐或胃镜确诊者34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自制“驱蛔汤”治疗蛔虫病86例,其中胆道蛔虫11例,肠道蛔虫66例,蛔虫性肠梗阻9例。经治疗后,除1例胆道蛔虫并发阻塞性黄疸服药2剂无效外,其余均治愈。其中71例服1剂痛止、2剂排虫,14例服3剂而愈。乌梅20~30克,花椒3~5克,大黄5~10克(后下),枳壳3~6克,黄连2~5克,鲜苦楝根白皮(去粗皮)30~60克。一日1剂,水煎,日分二次服。有中焦寒象者加干姜3~5克,大便溏者大黄减量。郑××,女,10岁。1983年3月25日入院。患儿两天前感脐周隐痛不适,一天前突发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疼痛,痛及右肩,时欲呕吐,曾吐蛔虫1条。纳差便结。体查:剑突下偏右轻度压痛,腹软,可扪及条索状物。脉弦缓,舌淡苔薄白。诊为胆道蛔虫。取上方,1剂痛  相似文献   

17.
玉华 《家庭中医药》2007,14(10):59-59
1治无名肿毒、恶疮生木薯50~100克,食盐、冰片少许,三物打成糊状,敷患处,每日1次,连用2~3天,肿消痛止。2治虚寒性胃痛取紫苏老梗30克,生姜25克,大枣15克,吴茱萸3克,塞入一猪肚内炖服。每日1次,连用2~3天可收效。  相似文献   

18.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胆囊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疗方药:柴胡、白芍、青皮,陈皮各20克,枳壳、川芎、香附、甘草、郁金、元胡各10克,厚朴6克,金钱草40克,茵陈30克。水煎服,每次300ml,每日2次口服。15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疼痛消失,无阳性体征,B 超检查胆囊恢复正常为治愈;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体征不明显;B 超检查胆囊明显改善者为好转;体征、症状、B 超检查均无变化者为无效。本组1疗程治愈者7例,2疗程治愈者10例,3疗程治愈者8例,3疗程结束好转者5例。共治愈25例,好转5例,全部有效。病案举例;郭某,女,40岁。患慢性胸胁疼痛、胀满、喜叹息5年。每逢精神因素则病情加重,B 超检查为胆囊炎。证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15剂,诸症消失,胆囊触痛无,B 超检查胆囊已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百合汤治疗胃脘痛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童××,男,38岁,1987年3月10日诊,胃脘痛2年余,初服辛温行气之品,其效甚捷,旋又如故,次服罔效,再服痛剧。更医10余人,均于服药后须臾胃脘剧痛,嗳气频作,故数月来未再服药。余诊见:胃脘疼痛,按之痛减,食辛、辣、热之物其痛更剧,嗳气频作,口渴喜饮,知饥欲食,食后脘胀,小便微黄,大便略干,舌红苔微黄腻,脉弦而细数,证属气郁热痛,方拟百合汤:百合30克乌药10克,服药3剂,疼痛大减,又3剂,痛止,诸证悉瘳,为巩固疗效,嘱其再继服5剂。  相似文献   

20.
治疗方药:防风、羌活、知母、炒黄芩、秦艽、丹皮、川芎、全当归、干地龙、白芷各10克,柴胡8克,葛根、板兰根、忍冬藤,红藤、赤芍各15克,天仙藤20克,生石膏、生地、丹参各30克。上药每日1剂,二次煎服。痛剧者加细辛、蜈蚣粉、全蝎粉、参三七粉;肌肉萎缩加生白术、生苡仁。治疗结果:治愈:痛止、体征消失、半年内未复发者共21例;好转:痛缓、体征有改善,但半年内未消失者共2例。一般用药1~2周疼痛消除,肌力恢复较慢,于6~8周方可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