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报道 2例成功消融的阵发性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方法男性, 48岁,阵发性心悸 1年余,女性, 53岁,阵发性心悸半年余,均诊断为特发性房颤. 24h动态心电图发现频发房早及由房早触发的房颤.放置 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 His束及冠状静脉窦,置 6 Fpigtail造影管于肺动脉,行肺动脉造影,显示双侧上肺静脉开口.两次房间隔穿刺,将两根 8Fswartz鞘管送入左房,经鞘管送入肺静脉环状多极电极( Lasso)于左上、下肺静脉口、右上肺静脉口周围.标测到肺静脉电位( PVP),普遍温控可操纵大头消融电极于 PVP最明显处温控法( 55~ 60℃)放电.结果消融成功, PVP消失.随访 2.5个月无房颤发作.结论采用肺静脉口点消融是治疗局灶性房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药物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采用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CARTO和EnSite 3000三维空间标测系统指导下肺静脉电隔离术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肺静脉电位经导管射频消融隔离治疗,术后随访3~41个月.[结果]60例患者中42例(70.0%)经消融成功,10例(16.7%)有效,8例(13.3%)失败,无严重并发症;CARTO和EnSite 3000三维空间标测系统指导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是可行的,对大部分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Ensite NavX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方法6例反复发作阵发性房颤患者,术中采用Ensite NavX系统结合肺静脉造影建立左心房及肺静脉模型,并定位出左右肺静脉前庭开口及其周围呈现双电位或复合高频电位的靶点位,在环状电极的标测下,分别沿左右肺静脉前庭开口进行环状消融,并消融其周围双电位及复合高频电位处,直至双侧肺静脉内电位完全隔离。结果6例病人术后即刻均达到完全肺静脉内电位隔离。其中1例术中完全隔离肺静脉电位后,房颤仍发作,然后进行左心房顶及两肺静脉前庭之间线状消融后,房颤转为不纯性心房扑动(房扑),再行右心房峡部消融,房扑转为房速,在上腔静脉内标测到激动最为提前的靶点,消融成功,心律转为窦性心律。所有病人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未有阵发性心悸发作。2例术前伴有窦房结功能障碍的病人未发现窦房结功能异常。结论在Ensite NavX系统指导下的肺静脉前庭环状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因操作的复杂性,应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  相似文献   

4.
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5例,症状明显且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的开口,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学隔离。结果总计消融了19支肺静脉,单纯超声消融肺静脉实现电学隔离15支(73、7%)。早期有1例心房颤动复发,1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均经胺碘酮治疗后消失。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均可以无需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并发症包括消融中1例出现心房穿孔,1例出现严重迷走反应,无肺静脉狭窄。结论肺静脉口超声消融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使肺静脉电解剖隔离和消除左房碎裂电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进一步探讨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关系。方法63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持续性房颤31例。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下,建立左心房一肺静脉电解剖模型,分别对左、右肺静脉前庭大环状消融达完全左心房.肺静脉电解剖隔离,若房颤未终止或被诱发,再标测左心房内碎裂电位,消融碎裂电位;对22例合并典型房扑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随访9个月观察影响手术复发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左心房一肺静脉电解剖隔离。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3例(71.9%)和3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8例(25.8%)经单纯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终止,不被诱发,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21.8%)阵发性房颤和19例(61.3%)持续性房颤患者经联合消融左心房碎裂电位转复窦律,2例阵发性房颤和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住院期间转复,术中总房颤即刻终止率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4.4%和80.6%(P=0.69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典型房扑是房颤术后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P=0.007)。结论肺静脉电解剖隔离结合消除左心房碎裂电位是治疗房颤的一种有效策略,房颤和房扑的启动与维持可能存在一些共同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nsiteNavX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阵发性心房颤动14例和持续性心房颤动3例,采用EnsiteNavX标测系统进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17例患者均达到消融终点;手术时间(226.1±36.2)min、X线曝光时间(41.3 ±12.8)min、放电时间(61.9±15.4)min.术后2例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1例拒绝再次手术;随访3~26个月,14例(82.3%)无心房颤动发作;3例(17.7%)有心房颤动复发,但发作次数及时间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用胺碘酮治疗可控制(术前胺碘酮治疗无效).术中及随访期间无任何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Ensite NavX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应用超声能量行心房颤动 (房颤 )肺静脉电学隔离治疗的即刻效果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 3 9例接受肺静脉超声球囊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根据消融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消融组( 2 2例 )和高温消融组 ( 17例 ) ,前者消融时预设温度为 5 0~ 5 5℃ ,后者为 60~ 65℃。两组的消融部位均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学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电学隔离率 ,并分析影响消融效果的解剖因素。结果 总计消融 115根肺静脉 ,其中 78根 ( 67.8% )达到消融终点。高温消融组的肺静脉电学隔离率 ( 78% )显著高于低温消融组 ( 60 % ) (P <0 .0 5 )。影响肺静脉电学隔离效果的解剖因素主要包括 :漏斗状肺静脉开口、肺静脉开口异常扩张、肺静脉主干与左房顶部平行等。结论 现阶段应用超声能量行肺静脉电学隔离的即刻效果可以接受 ,影响消融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消融温度和受治肺静脉的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是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是来自肺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激动的触发。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是应用射频能量消融诱发心房颤动的异位兴奋灶来根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项技术,其疗效已得到临床研究证实,是近年来心房颤动非药物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由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异位兴奋灶绝大多数(约90%以上)位于肺静脉,特别是双上肺静脉,使得这一治疗的操作程序有别于其他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且手术时间长,消融部位多,因术中病人往往疼痛明显,有时不能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心房颤动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26例心房颤动患者均成功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无一例死亡。其中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消融过程中出现房颤,随消融线径完成,8例房颤即刻终止,1例转变成左心房房扑,消融二尖瓣峡部达电位双向阻滞后恢复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手术时间为133~180 min,持续性房颤手术时间为150~265 min,平均手术时间(146.8±27.9)min,X线曝光时间(31.6±11.5)min,放电时间(61.9±15.4)min。1例术中发作TIA,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6例复发,其中4例再次消融通过有效放电实现肺静脉电隔离,2例拒绝再次手术。结论:Ensite NavX三维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准确、恰当、及时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及动脉系统栓塞,其人群发生率在1%左右,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有增高之势,并有一定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近年来发现左房肺静脉肌袖产生的心房期前收缩是诱发心房颤动的关键因素,因此,射频消融造成肺静脉与左心房的电隔离可有效治愈心房颤动.2000年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口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取得成功[2].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心房颤动消融的成功率[3],已成为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方法.我科2010年4月起,采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口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病人2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7月,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行射频消融治疗,前3例采用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后2例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结果 5例患者即刻成功率100%,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 d、3 d心房颤动复发,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迷走神经反射、血栓栓塞、肺静脉狭窄、心包压塞等的观察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晓彤 《现代护理》2007,13(11):1022-1024
目的探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2005年1月-2006年7月,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行射频消融治疗,前3例采用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后2例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结果5例患者即刻成功率100%,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d、3d心房颤动复发,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心理护理,加强迷走神经反射、血栓栓塞、肺静脉狭窄、心包压塞等的观察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时以完全肺静脉电隔离作为消融终点的意义。方法:将83例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的线型消融一组(CPVA Lasso组)43例,消融终点:肺静脉传入、传出阻滞,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另一组(CPVA组)40例,消融终点为两侧环肺静脉消融线完整,局部双极电位振幅减低>80%或振幅<0.1 mv;随访3~6个月,对部分药物无效的复发房颤或房速的患者行第2次消融治疗,采用CPVA Lasso方案。结果:第1次消融结束后,两组患者经过3~6个月随访,CPVA组有24例(60%),CPVA Lasso组32例(74%),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无房颤或房速的发作。对两组中20例药物无效的复发房颤或房速的患者行第2次消融手术,再次消融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CPVA Lasso方案,术后随访3~9个月,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症状性房颤或房速不再发作者18例(90%)。结论: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时,以完全肺静脉电隔离为消融终点可有效防止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阵发性心房颤动 (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 ,P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 ,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明显上升[1] ,通过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的电隔离可以有效根治PAF。 2 0 0 4年 3~ 6月 ,我们配合心脏内科采用导管射频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电隔离治疗PAF 3例 ,经过细致、周密的护理 ,均获即刻成功 ,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例均为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PAF ,其中女 2例 ,男 1例 ,年龄 4 3~ 76岁。2例伴高血压的病人控制血压 ,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 ,超声心脏检查均无器质性心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经肺静脉超声球囊消融与经肺静脉射频消融对患者血浆丙二醛和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例行肺静脉超声消融治疗,10例行肺静脉射频消融治疗.分别测定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丙二醛水平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 肺静脉超声球囊消融组术后血浆丙二醛水平和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经肺静脉射频消融组(均P<0.05).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经肺静脉超声消融治疗所造成的氧自由基损伤较经肺静脉射频消融治疗轻微、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 对3l例房颤患者采用CARTO电解削标测系统及双Lasso表测电极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消失,左房-肺静脉双向传导阻滞,并对观察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45±65)d,21例无复发,8例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包括5例典型房扑、2例其他房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颤、2例左上肺静脉电位未完全隔离者仍持续房颤.除1例持续性房颤外,9例接受了再次消融术,8例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192±92)d无复发.2次射频消融术后总成功率为92.8%.结论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在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术前、术中、术后,对出现的症状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以解除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单鞘管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行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8例随机分为A组10例,B组18例.A组行双鞘管2次穿刺房间隔置入长鞘消融,B组行单次穿刺置鞘消融.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肺静脉隔离率、圈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35~240(168±34)min,19~38(22±6)min,B组分别为115~270(181±46)min,21~42(29±11)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各有1例患者未完成肺静脉隔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单鞘管法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与常规双鞘管方法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单鞘管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行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8例随机分为A组10例,B组18例。A组行双鞘管2次穿刺房间隔置入长鞘消融,B组行单次穿刺置鞘消融。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肺静脉隔离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35~240(168±34)min,19~38(22±6)min,B组分别为115~270(181±46)min,21~42(29±11)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各有1例患者未完成肺静脉隔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单鞘管法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与常规双鞘管方法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俞永美  裘文娟 《护理研究》2006,20(30):2762-276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明显上升,Lasso电极标测下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是治疗心房颤动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因其有明确的消融靶点和消融终点,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治疗房颤的技术方法。我院于2001年2月开展此项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001年2月—2006年2月接受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病人59例,其中男41例,女18例;年龄24岁~75岁,平均45.2岁;持续性房颤20例,阵发性房颤39例。2治疗方法常规穿刺右侧股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及右心室起搏电极,选用带房间隔穿刺…  相似文献   

20.
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识别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血管迷走性神经反射导致心率、血压降低的临床特征,了解识别的要点和处理方法。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男性66例,女性24例,年龄38~72岁),在Lasso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常规肺静脉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术中行血氧饱和度和无创袖带血压监测,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结果:发生迷走神经反射8例,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者7例,其中3例因消融肺静脉诱发不能忍受的疼痛;单纯表现为心电监测PR间期延长者1例。心率减慢-低血压反应经静脉注射阿托品和多巴胺等治疗后好转。其中5例在行左上肺静脉消融时发生迷走神经反射,3例发生于消融其他肺静脉时。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3例,均经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1例行心包穿刺引流后好转,心包穿刺引流并外科开胸行左心耳修补术1例,观察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随访29±10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过程中,发生血管迷走性神经反射有多种临床表现,是良性过程,但易与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相混淆,准确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