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病毒性肝炎血清透明质酸的变化吴斌,赵子庆,陈扶持,杨春莺,汤冰,陈丽芳(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福州35000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是构成人体结缔组织基质的重要成份,其血清水平对反映肝脏内皮细胞功能、肝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变化及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7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甲型肝炎56例、乙型肝炎157例、丙型肝炎115例、丁型肝炎23例、戊型肝炎19例)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2型(AMA-2)、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肝肾微粒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 AMA总阳性率为7.03%、AMA-M2总阳性率为3.78%、SMA 总阳性率为0.81%、LC-1总阳性率为0.54%、LKM总阳性率为1.89%、SLA/LP总阳性率为0%、ANA总阳性率为18.38%。5种病毒性肝炎中以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最高,为62.61%,且以ANA阳性为主(33.91%);乙型肝炎次之,为26.75%,也以ANA阳性为主(15.29%);明显高于其它3种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8.93%、丁型肝炎4.35%)、戊型肝炎0%)。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其中又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多见,自身抗体中则以ANA为主。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状况,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内皮生长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Senger等^[1]在1983年首先从肿瘤患者腹水中发现的,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50000的分泌性糖蛋白,有强烈提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2]证实,VEGF是内皮细胞的一种特异性丝裂原,能选择性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促进血管的生成。有关VEGF在肝脏肿瘤中作用已被广泛的研究,证实其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3]。但至今VEGF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有的仅局限于VEGF的定性研究。我们通过测定各种临床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对 2 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及3 0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 ,以及 16例正常人进行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SOD)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SOD)测定。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 T-SOD,Mn-SOD活性降低 ,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P<0 .0 1)。卵巢良性病变患者 T-SOD,Mn-SOD活性降低 ,但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Mn-SOD在卵巢良恶性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卵巢恶性肿瘤不同组织类型间及早期与晚期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 ,Mn-SOD可作为检测卵巢良、恶性的一个非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水平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参与许多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通过检测10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以探讨其对判断病毒性肝炎病情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常空腹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很低,多在5μmol/L以下,肝胆疾病时明显上升[1]。本文就2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清TBA的检测结果,对检测病毒性肝炎血清TBA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参照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急性肝炎124例,甲型与戊型肝炎各62例;慢性肝炎90例,均为乙型肝炎,其中轻度36例,中度31例,重度23例;重型肝炎26例,均为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变25例,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所致。1.2检测方法血清TBA采用酶法测定。试剂由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生产。正…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胰岛素和C-肽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清胰岛素 (Ins)和C 肽 (C P)在糖尿病及其它内分泌疾病中可引起明显异常 ,并有助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在肝炎患者中亦可引起明显变化。为此 ,我们检测了 6 7例肝炎患者的血清Ins和C P ,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本组肝炎 6 7例 ,男 36例 ,女 31例 ,年龄 17~ 74岁 ,平均 41岁 ,其中急性肝炎 35例 ,慢性肝炎 2 5例 ,重型肝炎 7例。诊断依据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 ,排除内分泌系统疾病。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 ,其中检测Ins者 2 0例 ,男 13例 ,女 …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14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放免法测定血清T3、T4值,提示与病毒性肝炎的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对判定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42例患者均系本院1994年10月~1995年10月住院患者,临床分型参照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修订标准,其中急性肝炎(AH)42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26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38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HLC)24例;慢性重症肝炎(FH)12例。其中男110例,女32例,年龄17~60岁。全部病例均无甲状腺病变。对照组选择正常健康人共明例。血清T3、T4检测采用放… 相似文献
12.
13.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标志检测肖继禹,杨桂芝,王光龙,刘志国,李凤欣(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机关医院佳木斯154002)AssayofSerousMarkersinC-TypeViralHepatitisXiaoJuyu,YangGulzhi,WangG... 相似文献
14.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均参与许多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我们通过检测 10 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NF α、IL 6水平 ,以探讨其对判断病毒性肝炎病情和预后的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和方法 临床确诊的急性病毒性肝炎 4 0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 4 2例 ,重症肝炎 2 3例 ;以 5 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同组急性肝炎患者 ,以及处于活动期和稳定期的同组慢性肝炎患者分别抽取静脉血 3ml,分离血清 ,- 2 0°C冻存集中检测 ,急性肝炎的恢复期 2个月随访 1次 ,慢性肝炎的稳定期半年随访 …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发现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AFP)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也可升高。本文对407例各型肝炎及82例正常人作了血清AFP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 18在免疫系统和某些疾病状态下的自身调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1] ,其在肝炎性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亦引起重视[2 ] 。本文采用ELISA测定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 18含量,了解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能受损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乙型肝炎患者82例,均为淮安市 相似文献
17.
廖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95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细菌性腹膜炎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90例、对照组105例,观察组合并细菌性腹膜炎,对照组未合并细菌性腹膜炎。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全血白细胞计数(WBC)检测。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PCT、CRP、全血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2组患者血清PCT、CRP、全血WBC均显著下降(P0.05),但2组患者血清PCT、CRP、全血WBC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血清PCT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细菌性腹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血清CRP、全血WBC(P0.05)。全血WBC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细菌性腹膜炎的灵敏度显著低于血清PCT、CRP(P0.05)。血清CRP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细菌性腹膜炎的特异度显著低于血清PCT、全血WBC(P0.05)。结论治疗前检测血清PCT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清抗-HAV IgM、HBsAg和抗-HCV的应用情况,并探讨抗-HEV IgM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2年11月1日-2004年10月31日送检的血清标本抗-HAV IgM、HBsAg及抗-HCV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786份标本检测抗-HEV IgM。结果抗-HAV IgM阳性12例(0.43%),HBsAg阳性9673例(17.69%),抗-HCV阳性56例(0.71%),抗-HEV IgM阳性63例(8.02%)。结论应加强肝功能正常的普通人群的血清抗-HCV检测和肝功能显著异常患者的血清抗-HEV IgM检测。 相似文献
19.
20.
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与基因变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顾国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97,(4)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序列分析表明各基因区的突变普遍存在。基因变异可使不同HBV血清学标志缺失或低水平表达,实验室检测可出现不典型两对半组成模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HBV基因变异与血清学标志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