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肢体延长,探讨其对骨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方法1991/1999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肢体不等长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8~15岁,平均12.5岁。肢体短缩3~12cm,平均6cm,均采用改良干骺端皮质骨截骨术,术后7d开始延长,1mm/d,分2~4次完成。延长1周后拍X线片,了解截骨是否完全、截骨对位对线情况,如有轴向偏移等,随时调整。以后每3周拍X线片1次,了解延长情况,新骨形成情况,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后停止延长,带外固定架至延长区获骨性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结果所有病例均达预期延长长度,延长2.0~14.5cm,平均7cm,胫骨延长3~12cm,股骨4~10cm,胫骨、股骨同时延长11.0~14.5cm,尺骨2.0~3.5cm,愈合指数25~43d/cm,平均31d/cm。结论Ilizarov延长技术合理,手术切口小,创伤小,骨膜剥离少,对局部血供破坏小,明显缩短了截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15例。术前根据患肢最大周径、内踝到胫骨结节长度、病灶范围和骨缺损长度设计Ilizarov外固定延长架。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区炎性肉芽、坏死组织及死骨块,把外固定延长架套入小腿,在相应胫骨部位进行穿针固定和干骺部截骨,手术后4~7 d以1.0 mm/d的速度进行延长。结果:经7~16周(平均12周)推进延长,骨缺损两断端会合,继续维持外固定架固定3~9个月(平均6.5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实施骨延长未发生错位或明显偏离轴线。其骨延长5.0~15.0 cm,平均8.5 cm。对15例患者进行疗效评定,优5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创伤小,能有效缩短骨不连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大段病骨切除+旷置及截骨延长治疗股骨慢性骨髓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慢性股骨骨髓炎患者报告,根据股骨大最大周经,股骨髁至股骨大长度,依据X光片判定的病骨切除范围和截骨位置,设计组装好改良的Ilizarov外同定架。手术彻底切除病骨及周边坏死组织,在股骨上干骺端截骨。术后7d以0.7~1.0mm/d速度延长。结果经8~15周(平均11周)固定延长至骨缺损端会师。继续维持外固定架固定,平均7个月,达到临床骨性愈合。其截骨延长区及骨缺损对合处均对位对线良好。结论该方法手术操作难度不高,安全可靠,术后维护简单,效果理想。无需内固定和植骨,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创伤性及感染性股骨长段骨髓炎及骨不连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骨端清创、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胫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3例双下肢长度基本恢复一致,2例仍有1.5—2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术后截骨端骨延长4~8cm,平均延长5.6cm,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症状出现,所有病例骨延长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结论骨搬移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对1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实施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骨髓炎病段切除+万古霉素骨水泥串珠填充或旷置、胫骨近端截骨骨搬运的手术,术后10 d开始以每天1 mm的速度向远端搬移,经9~19周实现搬运骨与远端胫骨的会师。结果其中6例会师后实现了一期愈合,8~10个月后拆除了外固定架,9例在会师3个月后无愈合迹象,其中7例行会师端软组织清除+硬化骨切除手术后获得愈合,2例行自体髂骨植骨后获得愈合,12~14个月后拆除外固定架。拆除外固定架后肢体长度及力线良好,均未出现骨髓炎复发及再次骨折,完全临床治愈。结论 Ilizarov技术不但能有效地实现骨延长,而且肢体在牵拉应力下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软组织修复,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患者13例。清创术后骨短缩缺损5~16 cm,平均缺损9 cm;皮肤缺损5 cm×8 cm~10 cm×10 cm。所有患者行Ⅰ期胫骨截骨术,术后第7天后开始行骨搬运与皮肤延长,4次/d,每次1/4 mm。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获5~24个月随访,平均16.2个月,均获稳定骨折愈合。骨外固定时间8~14个月,平均9.64个月。其中,1例针道感染,1例在骨对接端仍有分泌物,2例对接端部分缺乏血运而造成断端硬化,1例对线不良,上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疗效。结论 Ilizarov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Il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术(简称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00-2007年采用骨搬移术对12例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进行治疗,缺损5.3~11cm,平均7.3cm。参照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并分析其骨性愈合时间、带外固定架时间、手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程度。【结果】随访时间12~51个月,平均38个月。12例骨缺损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8.4个月,平均带外固定架时间为12个月,术后患肢长度平均延长7.3cm,功能恢复程度为82%。【结论】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具有较好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可随时调整纠正畸形等优点,是治疗骨缺损并发骨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延长器在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中治疗双小腿不等长及身材矮小的效果,并分析各种延长器的优劣。 方法:选择1998—02/2003—06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骨科和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双小腿不等长患者4例和身材矮小患者27例为观察对象。对双下肢不等长患者采用Hoffman单臂外固定延长器;27例身材矮小患者中3例采用半环延长器延长,5例采用全环延长器延长,19例采用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进行胫骨延长。①Hoffman单臂延长器:在截骨断端上,下交叉穿2组5mm骨圆针,在小腿前内侧安装单臂延长器。②Ilizarov全环延长器及半环延长器:截骨近端穿2组2mm克氏针,远端穿2组针,一组在距小腿(踝)关节上方10cm处;另一组靠近距小腿(踝)关节,其中l根针应穿过腓骨。(爹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带锁髓内钉手术入路——微创截骨——安放髓内钉——安装动态同步延长器。术后第8天开始延长,速度0.5~1.0mm/d,平均0.65mm/d,分4-6次进行延长。术后2周酌情要求患者扶助行器下床部分负重行走锻炼以及器械上的功能运动,为新骨提供应力刺激。每隔15天拍X射线片1次,3次以后,每隔1个月拍片1次,观察延长情况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指标,治疗时间8-15个月。解除外固定时临床和X射线标准为骨痂形态成熟、骨痂填塞完全、没有缺损的钙化、髓腔贯通及新形成骨强度能支持行走而无骨折危险。 结果:随访时间3~8年,31例患者全部获得连续随访,随访率100%。①采用单臂延长器延长,皮肤瘫痕大,并发症严重,最大延长幅度不超过4cm。②半环形延长器延长超过4cm将产生严重的足下垂。③Ilizarov全环延长器延长幅度可达10cm,易发生足下垂。④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延长幅度可超过10cm,并发症较轻。 结论:单臂延长器的延长效果差,不宜用于下肢延长。半环延长器、Ilizarov全环延长器在延长过程中易发生足下垂,不宜做大幅度延长。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是具有跟键同步延长的全环延长器,稳定性好、延长操作简单,适宜做大幅度肢体延长。  相似文献   

9.
曹扬  张起南 《中国康复》1996,11(2):93-94
双下肢长度不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病变,常由小儿麻痹症后遗症、骨折或骨髓炎等因素造成。下肢短缩>2cm可出现短肢跛行、代偿性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足下垂、髋膝关节屈曲或挛缩。 1967年Coleman报告了胫骨延长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结果后,骨延长手术被广泛应用。我院1979~1989年采用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治疗71例,现对术后患者进行总结及评价。 1 胫骨干截骨廷长术 胫骨干“Z”字形延长术15例,均为儿麻后遗症。年龄13~27岁。平均20岁;肢体短缩3~8cm,采用牵引架逐步延长法,延长2.2~5.5cm,平均3.8cm,但并发症较多 ①感染6例,其中形成骨髓炎1例,骨皮质外露3例;②骨延迟连接4例,均行植骨内固定术后愈合;(3)延长处骨折2例,1例经外固定、1例再次植骨而愈合;④成角畸形2例;⑤其他并发症为马蹄足加剧3例,均再次作跟腱延长。腓总神经麻痹1例,针孔感染6例。鉴于手术并发症较多,肢体功能恢复较慢,应尽量少采用为宜。 2 胫骨干皮质剥离截骨延长术 是胫骨干截骨延长术的一种改良方法,骨膜与皮质不作剥离,而是皮质下作倒“V”字形截骨,使之截骨面呈袖套状,在骨延长中上端骨膜与骨皮质就覆盖于下端截骨面  相似文献   

10.
肢体不等长是小儿矫形外科中的常见病,医院于2000年6月~2001年2月对5例单侧肢体短缩病例采用Ilizarov技术进行骨延长,术后辅以康复护理,经随访疗效满意。1对象与方法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10~12岁,平均11岁。5例病例均为单侧,2例股骨和胫腓骨先天性发育不良;1例左侧腓骨先天性缺损;1例右足第4~5趾先天性缺损;1例右侧股骨下端外伤性骨骺早闭,短缩长度3.0~7.4cm,平均5.22cm。2例作股骨延长,3例作胫骨延长,延长长度4~8cm,平均6.2cm。方法:术后最初1周肢体会出现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分析IIizarov骨搬移、骨延长术治疗长骨感染和肢体短缩,以及感染所致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0月,用骨感染病灶清除、II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及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和骨延长术治疗13例长骨感染、缺损的股骨、胫骨和腓骨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股骨和胫骨慢性骨髓炎8例(伴股骨病理性骨折1例),感染性骨不连4例;腓骨慢性骨髓炎1例。结果13例患者感染均得到一期治愈,窦道愈合,骨搬移结合处正常愈合。其中2例出院后自行搬移过程中出现钉道感染(1例经再次清创后治愈,1例经清创后感染复发截肢),1例在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经髓内钉固定后骨折愈合。13例患者骨搬移长度5~13cm,平均7.5cm;13例患者中有11例骨搬移后双下肢等长,2例患侧下肢较健侧下肢短缩。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损伤。结论IIizarov骨搬移和骨延长技术是治疗长骨感染及感染性骨不连的一种有效办法,手术可祛除感染,治愈窦道,恢复肢体长度,从而解决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大幅度骨延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的大幅度延长临床相关问题 ,重点讨论手术指征、截骨部位和外固定架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 1986~ 1998年所作 2 8例骨大幅度延长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并自然连接。绝对延长长度 2 .0~ 2 1cm ,平均 7.4cm ,延长率 2 0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肢体不等长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针对20例肢体延长过程中神经血管损伤、肢体水肿、针道感染、肌肉挛缩、关节僵硬、骨端延迟愈合、骨折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平均随访3年,下肢平均延长6cm,上肢平均延长2cm,延长端骨痂生长好,假关节消失,均达到骨性愈合,延长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及延长长度回缩。结论加强护理,正确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肢体延长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孙盈  张春玲  黄雷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50-1852
总结了5例外固定架联合髓内钉治疗股骨缺损及短缩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术前针对患者治疗时间长、手术次数多、痛苦大且影响工作和生活等特点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患肢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包括外固定架及针道的护理,严格执行延长计划;严密观察延长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的变化;对于股骨短缩患者,股骨延长达到预期长度后将髓内钉远端锁定,然后去除外固定架,而对于股骨缺损患者,骨延长达到预期长度新生骨痂密度有所增加后再将髓内钉远端锁定去除外固定架.进行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5例患者平均随访36.4个月(22~47个月),平均延长长度7.2cm(4~10cm),外固定架放置时间平均5个月(3~8个月),所有患者股骨未出现轴向偏移或再骨折,坚实化良好.5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07°(80~ 13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股骨外有很厚的软组织袖,长期使用外固定架容易并发针道感染,联合应用髓内钉内固定,缩短了外固定架放置时间,有利于皮肤的护理.进行早期锻炼,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必须进行外科矫形治疗,尽量恢复股骨正常的生物力线。目前尽管截骨矫形方案很多,但楔形外翻截骨已成主流,矫形后单纯外固定并发症较多,螺钉、钉一板系统等髓外固定存在问题较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交锁髓内针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的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及生物相容性。方法:纳入23例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颈干角为56°-110°,平均79°,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1.9-8.9cm,平均4.0cm。所有患者均行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固定后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平均1年。所有内固定物均牢靠。股骨生物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处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0°-125°,平均112°,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固定前延长1.5-2.5cm,平均2.0cm,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影响不明显。固定后19例患者中3例正常行走无跛行,7例扶双拐行走,5例扶单拐行走,4例不扶拐轻度跛行。固定后19例患者中12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明显缓解,加重并出现新疼痛1例。所有患者固定后均无感染、再骨折及畸形进展。结果证实,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效果良好,不仅可减少植骨量、充分矫正畸形及预防复发,而且中期随访观察证实截骨面处达到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改善良好,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胫骨骨段牵引方法修复小腿骨组织或骨与皮肤同时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型组合外固定架双小腿等长固定,对骨缺损处彻底清创,尽最大限度覆盖创面,在小腿干骺端处行水平截骨,骨段牵引直到与远骨折端接触并加压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创面均得到良好的软组织覆盖,骨延长与缺损处骨性愈合。结论骨段牵引修复术是治疗创伤后小腿骨、皮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牵引成骨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和发育不良等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有关骨延长区新骨的成骨方式,目前尚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小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与成骨方式有关的骨基质蛋白组织学与基因水平的表达,论证在外界牵张力的作用下骨折愈合方式.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学和蛋白基因检测,于2007-08/12在中南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8周龄雄性CD-1小鼠36只,体质量25~30 g,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接受左胫骨中上段骨干横行截骨,安置特制延长外固定架,胫骨牵引过程包括5 d静止期,12 d牵引期和70 d固塑期,牵引期的牵引速率为0.1 mm/次,共0.2 mm/d.术后于5,9,13,17,24,31 d采集左胫骨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骨基质蛋白mRNA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小鼠胫骨牵引成骨模型骨折端组织学变化.②小鼠胫骨牵引成骨骨痂内各种基质蛋白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静止期其修复过程基本与骨折愈合相似;牵引期,被牵引骨痂显示3个典型的生物力学功能区:纤维间区,初始骨基质前沿和微骨柱形成区;固塑早期,牵引骨痂骨性愈合.mRNA检测显示:Ihh在牵引后的第4天可检测到表达,静止期及牵引后期无明显表达.Ⅱ型胶原从截骨后第5天即可检测,直到固塑期1周,但其mRNA表达逐渐减弱,到固塑期第2周即停止表达.X型胶原的表达在牵引期第4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步下降.骨钙素在截骨第5天尚不能被检测,其mRNA的表达在牵引后期和固塑期早期达高峰.结论:胫骨牵引静止期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同时存在,但在机械牵张力作用下转为以膜内成骨为主的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传统的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和胫骨骨缺损模型在骨的愈合过程中,不能排除与其紧密相临的尺骨或腓骨骨膜向骨缺损区成骨。为避免这种缺点,拟设计兔股骨1.5cm骨缺损模型,从而提供一种较为科学的骨缺损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动物所完成。选取健康月龄6个月的新西兰大白兔6只,均制备左侧股骨中段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从兔左后肢股骨前外侧纵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锐性分开进入,不切开骨膜,于股骨前外侧放置已塑形好的4孔普通钢板,钢板预弯弧度5&;#176;~8&;#176;,以使钢板和股骨向前外凸的弧度相吻合。电钻钻孔后依次旋入4枚螺钉固定,可在两边两个螺钉之间各加用一根细钢丝环扎以增加牢固性。于钢板第2.3孔之间,以线锯锯断股骨一侧,用直尺测量股骨1.5cm长,并标记好另一端截骨线,线锯截断,并切除该段对应的骨膜,造成标准的1.5cm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缝合后敷料包扎,术后肌注青霉素钠40万u预防感染。术后严密观察6只兔的精神状况、饮食.活动、伤口愈合情况。分别于术后6,12,18周各处死2只,大体观察骨缺损处的表面变化.内痂形成.两截骨端变化、骨缺损修复情况;摄左侧股骨正位X光片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实验选取新西兰大白兔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动物一般情况:术后第1天所有兔的精神状况稍差,进食略减少,活动减少,术肢跛行明显,全身无皮疹及畏寒发热。2d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饮食增加,精神好转。②术后骨缺损区大体观察结果:术后6周骨缺损区有质较软的肉芽组织,无明显骨痂形成。术后12周有少量比较薄的骨痂,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术后18周骨痂形成较前稍有增多,但骨缺损区仍无骨性连接,骨缺损未愈合。③术后骨缺损区X射线片观察结果:术后6周骨缺损区呈散在点状阻射影,骨缺损区清淅可见;术后12周骨缺损区周围近截骨端有小片状阻射影,骨缺损区呈透亮影;术后18周骨缺损区仍呈透亮影,两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缺损仍不能愈合。结论:采用股骨制备骨缺损模型,可避免膜性成骨的骨形成作用,神经、血管的解剖部位相对恒定,变异小,制作模型操作简单,且模型的统一性和可重复性好,能更好地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评估活性多孔纳米复合人工颗粒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骨修复下肢承重骨大块良性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1年5月,良性骨肿瘤行股骨和胫骨手术术后骨缺损较大,需植骨填充且植骨量〉20g的患者67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6例,纤维结构不良18例,骨囊肿10例,其他良性骨肿瘤13例。肿瘤刮除后瘤腔大小为3.0cm×2.0cm×1.5cm~7.0cm×3.0cm×3.0cm。全部患者行病灶刮除、瘤腔灭活、大量打压式植入n—HA/PA66人工骨,根据患者情况加用同种异体松质骨、含DBM人工骨,并根据皮质受累范围及厚度选择适当内固定。定期随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患者肝肾功能、免疫指标、关节活动度及植骨处愈合情况。结果6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5个月,平均31.3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I/甲愈合,术后无肝、肾功能损害,无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患者植骨愈合时间为术后3~9个月,平均4.6个月,愈合率95.2%。术后骨巨细胞瘤患者局部复发3例,均经再次手术,随访未再复发。结论n-HA/PA66颗粒骨可作为下肢承重骨大块良性肿瘤性骨缺损的植骨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组织隔离法与机械活动法在建立兔胫骨萎缩型与肥大型骨不连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体质量3~4.5kg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2组.A组于胫骨中段截骨,两断端套接1cm硅胶管,单侧外固定器固定,保持两断端间距2mm,8周取出硅胶管,观察组织隔离法构建萎缩型骨不连模型的效果。B组于胫骨中段截骨后采用2枚1mm克氏针行髓内松动固定,被动活动断端200次/d,持续1个月,观察机械活动法构建肥大型骨不连模型的效果。结果:A组中所有动物在硅胶管取出后4周,无1例断端出现骨愈合表现.X线片显示良好萎缩型骨不连的复制。B组中所有动物在6周内截骨端出现延迟愈合,部分伴有畸形,骨断端有大量肥大骨痂形成。结论:硅胶管组织隔离法是复制兔胫骨萎缩型骨不连模型的有效方法,而采用被动机械活动复制兔胫骨肥大型骨不连模型的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