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水平的检测,探讨三项指标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经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8例,采用SYSME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其血浆D-D ,FDP及血清hs-CRP浓度水平。结果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组D-D,FDP,hs-CRP检测结果分别为:0.95±1.24 mg/L,3.33± 11.49 mg/L和8.65±20.39 g/L;健康体检组D-D,FDP和hs-CRP检测结果分别为:0.32±0.37 mg/L,0.047±0.16 mg/L和0.87±0.78 g/L。经统计学分析,t值分别为6.7,12.4和8.7,其P值均<0.05,两组之间D-D,FDP和hs-CRP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D-D检测结果患者组高于正常参考范围的阳性率,高于FDP的阳性率且P<0.05,χ2=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D,FDP及血清hs-CRP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时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三项指标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ACI患者(发病时间小于或等于72h)288例作为梗死组,根据患者头颅CT和(或)MRI表现分为以下4个亚组:大梗死组46例,中梗死组97例,小梗死组106例及腔隙性梗死组39例;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对象的血清Hcy、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D-D、FIB及全血hs-CRP水平。结果梗死组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及饮酒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梗死组Hcy、D-D、FIB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CHO、HDL-C及LDL-C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大梗死组血浆D-D及FIB水平高于中梗死组、小梗死组及腔隙性梗死组(P0.05);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全血hs-CRP水平高于小梗死组及腔隙性梗死组(P0.05)。结论 Hcy、D-D、FIB及hs-CRP水平上升可能是广西北部湾地区人群ACI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以上4个指标对ACI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分析,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在急性脑梗死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8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的血浆ATⅢ、FDP、D-D。结果观察组ATⅢ活性(78.45±16.47)%低对照组(99.83±1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D和FD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急性脑梗患者存在血浆ATⅢ、D-D、FDP水平的异常,及早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 5 3例发病 2 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 ,测定其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并与 4 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轻重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溶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脑梗死患者及3l例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Fbg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Fbg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血浆中的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浆Fbg水平的升高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Fbg的增高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体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孕25~30周妊娠妇女150例,其中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73例,正常妊娠妇女77例,选择健康人群75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或体检时即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浆D-D、FDP检测。结果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D-D、FDP水平与正常妊娠妇女及健康体检人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妇女血浆D-D、FDP水平与健康体检人群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FDP水平与妊娠合并高血压密切相关,监测D-D、FDP水平有助于提示妊娠合并高血压的可能,对于妊娠合并高血压的及时发现、治疗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D-D)、血纤维蛋白原(FIB)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及对照组103例进行血DD、FIB、CRP的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D-D、FIB、CRP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随着梗死面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增高CRP、D-D、FIB水平也相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D-D、FIB水平与CSS分值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64、0.413、0.574)。结论将CRP、D-D、FIB水平高低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以及监测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其病情状态、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5例AL患儿依据小儿AL的诊疗标准分为初诊组、化疗缓解组、复发组,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胶体金方法测定其血浆D-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测定其FDP、FIB水平,观察各组血浆D-D、FDP及FIB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L初诊组、复发组患儿血浆D-D、FDP及FI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化疗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诊组比较,化疗缓解组患儿血浆D-D、FDP及FI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复发组上述指标则显著升高(P0.05);与化疗缓解组比较,复发组上述指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患儿在初诊、复发时D-D、FDP及FIB水平显著升高,化疗完全缓解时则降为正常,说明AL初诊、复发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与纤溶系统激活,有继发纤溶亢进;而随着化疗完全缓解后,继发纤溶亢进解除,提示小儿AL血浆D-D、FDP及FIB与病情状态密切相关,可作为其病情判断、化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郑红云  李艳  李松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8):2439-2440,2443
目的探讨血脂相关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259例(脑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比色法测定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1、ApoB、ApoE]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干式定量法测定hs-CRP;用凝固法检测FIB;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病组TG、LDL-C、ApoA1、ApoE、hs-CRP、D-二聚体及FI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HDL-C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TC与Apo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血脂、凝血与纤溶系统可相互影响,并与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联合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对脑梗死患者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患者组。另外,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人群的hs-CRP、FIB水平,统计分析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FIB、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s-CRP、FIB水平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1、0.891,P0.05)。结论 hs-CRP、FIB水平的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及时检测这两项指标的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蛋白(a)[L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急性脑梗死组)与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健康对照组),平行检测两组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急性梗死组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不同NIHSS评分患者的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各指标水平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39,0.545,0.297,P<0.01)。急性脑梗死组NIHSS评分小于5分、5~15分和大于15分3个亚组之间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越高的亚组,其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越高。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745、0.636、0.701,P<0.01)。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Lp-PLA2、hs-CRP及LP(a)血清水平,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探讨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11年8月本院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各5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自血浆中D-D、纤维蛋白原和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纤维蛋白原和D-D的含量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hs-CRP、纤维蛋白原和D-D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D-D升高阳性率比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高(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D-D升高阳性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测定脑梗死患者这3种指标有助于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及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监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的变化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用药及对脑梗死疾病治疗过程的监测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采用法国STGA0全自动血凝仪对脑梗死患者的凝血谱进行监测,凝血4项采用磁殊法;D-D二聚体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结果脑梗死组与正常组相比PT、Fib、D-D明显增高(P<0.01);APTT、TT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IYD二聚体增高最明显,而且D-D二聚体明显升高的患者预后大多有后遗症。结论监测脑梗死患者凝血谱的变化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有无进展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分别测定血尿酸和D-聚体浓度。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尿酸比较,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的显著增高,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其脑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S100B蛋白和hs-CRP含量测定,并分析两者与急性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hs-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与梗死灶大小及临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S100B蛋白是1种神经胶质标志蛋白,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敏感的生化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梗死体积的大小有较好的临床意义。hs-CRP是1种典型的急性期蛋白,CRP的合成与致炎性细胞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水平升高是炎性反应的1个重要生化指标。联合检测血清S100B蛋白及hs-CRP含量,对于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梗死体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湘  王晶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4):3249-3250,325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北京航天总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保护脑细胞、控制血糖和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12周为1个疗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脂水平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均有下降,观察组患者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值得肯定,这可能与其能够降低患者血脂和抗炎性反应治疗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依据病情轻重、病灶大小分为重、中、轻度组,大、中、小灶组。对比组间IL-6、TNF-α、CRP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IL-6、TNF-α、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病灶组间的血清IL-6、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TNF-α水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血清CRP水平:重度组>中、轻度组(P<0.05)。血清IL-6、CRP水平:大灶组>中灶组>小灶组(P<0.05);血清TNF-α水平:大灶组>中、小灶组(P<0.05)。结论IL-6、TNF-α、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