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LPS—PHA诊断伤寒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伤寒的早期、快速、特异的实验诊断方法,对临床症状典型,经血培养和/或肥达氏试验证实的41例伤寒病人,同时作了LPS-PHA检验。另设诊断明确的非伤寒病人42例作对照。结果:对照组LPS-PHA均阴性;41例伤寒病人LPS-PHA100%阳性,第1周阳性率达94%,无假阳性,远较传统的实验诊断方法血培养、肥达氏试验早、快、好。  相似文献   

2.
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亦文  张桂莲  李伟 《临床医学》2004,24(11):58-59
目的:探讨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方法:对经血培养确诊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130例病例.分成人和儿童组.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作肥达氏试验,了解伤寒和副伤寒病人肥达氏试验的阳性率。结果:伤寒组肥达氏试验阳性率为80%~86%.甲型副伤寒组阳性率为32%~38%;伤寒组阳性率与文献报道相符.而甲型副伤寒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成人组和儿童组成二者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上在诊断伤寒和副伤寒时不能依赖肥达氏试验.对疑似病人在早期做血培养,有利于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间接血凝试验取代传统的肥达氏反应。[方法]提取伤寒、副伤寒菌脂多糖抗原,致敏醛化的人“O”型红细胞,分别制备出伤寒、副伤寒O、A、B抗原致敏醛化红血球。将血凝法与肥达氏反应做平行样品对比试验。[结果]证明两法抗体滴度差别有高度显著性。[结论]血凝法更敏感、无漏诊,更利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伤寒284例肥达氏反应检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由于近年肥达氏反应检测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价值被怀疑,我们对1988~1991年细菌培养确诊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贸科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4例中男性175例,女性109例.1~10岁4O例,11~20岁43例,21~30岁111例.31~40岁59例,41~50岁13例,51~60岁15例,60多以上3例.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诊断主要依据为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细菌培养为最后确诊依据.1.3肥达氏反应检查方法伤寒抗原试剂:采用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诊断用伤寒、副伤寒菌液”卫制(82)沪(7)02号,使用时用生理盐  相似文献   

5.
临床伤寒的实验室诊断为血培养及肥达氏反应 ,细菌培养的时间较长 ,难以满足早期诊断的目的 ,肥达氏反应则操作步骤多 ,结果受各种因素影响 ,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欠理想。为此 ,我们采用伤寒脂多糖 -被动血凝试验 (LPS -PHA) ,结合以上二种方法同时检测262例伤寒患者 ,并分析比较了其结果。方法与结果一 .标本来源标本来自1995年以来临床诊断为伤寒的住院患者262例 ,男140例 ,女122例 ,年龄7~59岁 ,平均26.4岁。二 .试剂血液细菌培养基及生化反应管由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生产 ,沙门氏菌属诊…  相似文献   

6.
伤寒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可呈局部暴发流行,亦可散发。鉴于伤寒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加上患者就诊或被确诊前使用退热药、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给本病的及时诊断增加了困难。为提高对散发伤寒的早期诊断水平和利于本地区伤寒疫情的监测与防治,笔者对2000~2004年间我院收治的48例散发伤寒患者运用肥达试验与LPOS-PHA进行实验诊断的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68例肥达氏反应阴性伤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肥达氏反应作为诊断伤寒的重要辅助检查而应用于临床。我们自1987年10月~1989年12月对发热超过1周,肥达氏反应阴性的273例病人作血培养,其中68例有伤寒杆菌生长(24.9%)。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20~30岁47例,平均28岁;性别:男56例,女12例;职业:农民27例(39.1%),工人20例(29.4%),干部16例(23.5%),中学生5例。平均发病8天入院,发病1周内入院者39例(57.4%),10天以上者8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伤寒的早期、快速、特异的实验诊断方法,对临床症状典型,经血培养和/或肥达氏试验证实的41例伤寒病人,同时作了LPS─PHA检验。另设诊断明确的非伤寒病人42例作对照。结果:对照组LPS─PHA均阴性;41例伤寒病人LPS─PHA100%阳性,第1周阳性率达94%,无假阳性。远较传统的实验诊断方法血培养、肥达氏试验早、快、好。  相似文献   

9.
卢红艳  谢兴镛 《新医学》1999,30(3):140-141
目的:比较脂多糖-被动血凝集试验(LPS-PHA),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诊断伤寒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上述三种方法同时对102例伤寒患者和250例非作寒发热患者进行检测。结果 (1)伤寒患者中LPS-PHA阳性率为92.2%,肥达反应阳性率为88.2%,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24.5%,P〈0.01)。(2)病程第1周三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0%(24/30),83%  相似文献   

10.
伤寒、副伤寒1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0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伤寒及副伤寒病例。结果:139例病例中伤寒116例(83.5%),副伤寒23例(16.6%)。近年伤寒所占比例显下降,由1993—1997年间90.1%下降到1998-2002年间的70.83%;而副伤寒比例则逐年增加,其中以副伤寒乙为主。副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39.1%)低于伤寒组(78.4%)。结论:近年来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显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肥达反应对儿童伤寒诊断价值的再评价——附8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玫  朱启镕  王晓红 《新医学》2002,33(2):73-75
目的:评价肥达反应在儿童伤寒的诊断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251例伤寒患儿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87例患儿(伤寒组)及922例非伤寒发热患儿(非伤寒组)的肥达反应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寒组肥达反应的肥达反应阳性率为97%(84/87),非伤寒组为4%(40/92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肥达反应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1%,准确性为82%。伤寒患儿发病后第一、二、三、四周的阳性率分别为79%、86%、94%、89%。66例伤寒患儿重复1次以上肥达反应,并非O、H抗体凝集效价都呈上升趋势。虽然非伤寒患儿肥达反应可呈假阳性反应,但O、H抗体凝集效价极少达到1:800。结论:肥达反应仍是当今诊断儿童伤寒尤其是细菌培养阴性的伤寒患儿的可靠、有意义的辅助性诊断指标,其诊断价值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伤寒近年临床表现的演变,回顾性分析40例经细菌学分离确诊的伤寒临床资料,并以典型伤寒五大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稽留热、表情淡漠、玫瑰疹、相对缓脉、脾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55.0%、37.5%、2.5%、30.0%、62.5%。并发症的发生率17.5%,临床治愈率100%。而确诊仍以使用抗生素前血培养阳性率最高(75%),骨髓培养次之(20%)。结果表明,近代伤寒的临床表现向轻型化、不典型化演变,易致漏诊、误诊。因此,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例反复多次多途径作细菌分离是提高阳性率的有效方法。同时,本组病例肥达氏反应与细菌学阳性符合率达92.5%,亦提示肥达氏反应在临床诊断伤寒中仍不失为一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肥达反应在儿童伤寒的诊断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251例伤寒患儿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87例患儿(伤寒组)及922例非伤寒发热患儿(非伤寒组)的肥达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为97%(84/87),非伤寒组为4%(40/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肥达反应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1%,准确性为82%.伤寒患儿发病后1~4周的阳性率分别为79%、86%、94%、89%.66例伤寒患儿重复1次以上肥达反应,并非O、H抗体凝集效价都呈上升趋势.虽然非伤寒患儿肥达反应可呈假阳性反应,但O、H抗体凝集效价极少达到1∶800.结论 肥达反应仍是当今诊断儿童伤寒尤其是细菌培养阴性伤寒患儿的可靠、有意义的辅助性诊断指标,其价值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4.
自 1990年万树栋等[1~ 3 ] 发现伤寒患者骨髓中戒指样组织细胞以来 ,其在伤寒诊断中的价值日渐受到重视 ,现已列为临床诊断伤寒的指标之一。文中 2例细菌培养和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 ,正是由戒指样组织细胞提示伤寒 ,才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病例 1:男 ,2 1岁。因发热伴恶心、呕吐 ,体温最高达40°C ,持续不退 ,于 2 0 0 1年 6月入院。实验室检查 :WBC4.9× 10 9/L ,淋巴细胞 12 % ,MID 0 .0 5 ,GRAN 0 .8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 ,3次肥达氏反应 (- ) ,血、粪、骨髓培养(- )。入院第 2天骨髓涂片检查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发热伴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典型伤寒的早期诊断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63例以发热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经血培养或血清肥达氏反应达诊断标准,确诊伤寒或副伤寒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非典型伤寒患者,呈稽留热型表现者少,部分病例无相对缓脉,多数无无欲貌和玫瑰疹等伤寒的典型临床及肥达反应单次检出率低,极易造成对伤寒的漏诊和延诊。  相似文献   

16.
刘素芳 《临床荟萃》1997,12(19):887-888
近年来伤寒、副伤寒,除散发发病外,部分地区仍不断发生暴发流行。传统的伤寒是有特殊发病规律及典型症状的,但因细菌变异及耐药等因素,使临床特点亦发生明显变异,误诊率明显提高,临床上难以做出早期诊断。为提高对变异伤寒的认识,复习文献结合本院部分病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肥达氏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应用中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8.
伤寒和副甲伤寒沙门菌抗生素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院从1993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伤寒、副甲伤寒患者329例,其中血培养证实为伤寒、副甲伤寒者171例。现就该171例伤寒、副甲伤寒菌株的抗生素药敏结果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一回顾性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71例患者均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收入我院的住院病人。其中伤寒63例,男27例,女36例(男∶女=1∶13)。1~20岁9例,~40岁50例,>40岁4例。副甲伤寒108例,男68例,女40例(男∶女=17∶1)。1~20岁23例,~40岁76例,>40岁9例。所有病人年龄均在65岁以下。12 诊断标准 (1)持续发热,有全身中毒症状,部分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脾…  相似文献   

19.
伤寒沙门菌330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更好地了解治疗伤寒症的有效的抗菌药谱,对本院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分离到的伤寒沙门菌330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现将结果统计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伤寒沙门菌330株分离自本院各科送检的血液、粪便等标本;培养、菌株鉴定按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血培养51株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文献报道[1] ,估计全世界每年伤寒感染患者有 2 0 0 0万以上 ,其中 ,死亡人数达 70万人。伤寒发病率在我国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伤寒病人的尽早发现、明确诊断 ,及时合理的用药 ,对病人预后十分重要。现将血培养中检测 5 1株伤寒沙门菌和药敏试验报告如下。1.菌株来源 :2 0 0 2年 2~ 10月 ,本院内科病房患者的血液标本培养出 5 1株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 5 92 2购自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2 .VI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双相血培养瓶 ,均购自生物梅里埃公司。3.MH琼脂、哥伦比亚琼脂、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AMC)、头孢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