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崔俊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
目的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产科DIC的患者,基础疾病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宫缩乏力、胎盘早剥等。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输血,研究组加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检测情况以及两者的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未出现病死患者,对照组出现呼吸衰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研究组和对照组预后病死率分别为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产科DIC患者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以及体内失衡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3.
冷沉淀用于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冷沉淀用于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16041大连市旅顺口区血站卫莲芝王淑霞乔信1卫福来1笔者利用冷沉淀的多种生理功能,配合其他抢救措施,救治5例产科DIC,4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1例死亡,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冷沉淀由200ml全血分离血... 相似文献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产科的重症急症 ,我院自 1989年 1月至1999年 12月共收治DIC 12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中 ,经产妇 7例 ,初产妇 5例。 2 4~ 2 9岁 5例 ,31~ 37岁 7例 ,平均 31岁。 12例中 9例治愈 ,3例死亡 ,住院时间 9~ 37d。1 2 发病因素 最常见的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羊水栓塞所致DIC ,见表 1。表 1 不同疾病并发DIC之比 病 名n并发DICn %早中期妊娠死胎 6482 0 30中晚期妊娠引产 30 2 6 2 0 0 6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42 1 3 0 71足月妊娠分娩 1 9843 5 0 …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66-2867
研究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中应用微剂量肝素与冷沉淀联合疗法的实际价值。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28例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微剂量肝素与冷沉淀的联合治疗,对比两组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是(14.1±3.2)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53.1±14.2)s、凝血酶时间是(24.2±8.2)s、纤维蛋白原是(1.4±0.6)mg/l,血小板计数是(90.6±10.7)×109/L,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是(36.2±18.1)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94.2±31.2)s、凝血酶时间是(34.1±12.6)s、纤维蛋白原是(0.3±0.4)mg/L,血小板计数是(72.4±14.5)×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中应用微剂量肝素与冷沉淀的联合疗法的实际价值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可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实验室指标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6例在分娩前后出现DIC的产妇,于确诊DIC时,对症治疗后2h、24h、7d常规凝血试验及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组织因子(TF)含量,同时检测31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结果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试验均发生明显变化,治疗后各参数逐渐恢复正常,至第7天大部分参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治疗前血浆DD、Ⅷ:C、VWF、TF、TA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T:A、PLG: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7天时,除DD、VWF、TF、PLG:A有轻度异常外,其余参数基本正常。结论常规凝血指标及凝血分子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诊断产妇DIC,也是产妇DIC治疗过程中很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实验室指标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6例在分娩前后出现DIC的产妇,于确诊DIC时,对症治疗后2 h、24 h、7 d常规凝血试验及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组织因子(TF)含量,同时检测31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结果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试验均发生明显变化,治疗后各参数逐渐恢复正常,至第7天大部分参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治疗前血浆DD、Ⅷ∶C、VWF、TF、TA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T∶A、PLG∶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7天时,除DD、VWF、TF、PLG∶A有轻度异常外,其余参数基本正常。结论常规凝血指标及凝血分子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诊断产妇DIC,也是产妇DIC治疗过程中很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产科急性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急性DIC患者中,2例死亡(12.50%),2例新生儿死亡(11.76%)(1例双胎)。剖宫产10例,子宫切除4例,其中2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切除术。DIC促发因素:羊水栓塞(2例),胎盘早剥(2例),HELLP综合征(2例),流产(2例),产后出血(3例),子痫和先兆子痫(5例)。结论产科急性DIC是严重的产科合并症,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关键是消除促发因素,同时纠正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Sonoclot凝血功能分析,观察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对12例产科DIC患者进行Sonoclot凝血功能分析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判断其凝血功能状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结果12例产科DIC患者治疗后2—6h凝血功能明显改善,24h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Sonoclot的Son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血小板功能与DIC各期的实验室检测有良好的相关性,对凝血过程的变化和瞬时的凝血功能状态有良好的分析和解释功能,对肝素的应用可以提供比较明确的指标,可以判断凝血因子补充是否到位。 相似文献
10.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抢救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跃侠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64-65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12例患者发生产科急性DI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DIC发病诱因为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产后出血、稽留流产等。祛除病因,扩容,止血,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合理使用肝素及凝血因子,高度警惕全身各脏器缺血性损害,精心护理是抢救DIC患者不可缺少的因素。11例抢救成功,1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产科DIC发病急骤,来势凶猛,母婴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把握抢救及治疗时机,及时果断切除子宫,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肝素,正确护理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7例DIC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总结护理措施并比较患者对人性化护理前后质量的满意度。结果:27例患者剖宫产术后均未发生生命危险;患者满意度由实施人性化护理前的70.37%提高到96.30%(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使产科DIC患者得到更好的身心护理,有效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产妇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联合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冰冻联合组)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果。方法将41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为冰冻联合组,17例为联合应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新鲜联合组)。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 h和输后2 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⑥统计比较两组输后24 h内续用悬浮红细胞量。结果冰冻联合组与新鲜联合组输后2 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24 h内人均续用红细胞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DIC具有更佳的止血疗效。 相似文献
1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诱发因素很多,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为多见。产科DIC常发病急骤,母婴死亡率极高。笔者回顾性分析20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云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3):141-141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多发生在产后 ,病情复杂而凶险 ,病死率高。但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以降低病死率。现将我院成功救治6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987年 8月— 2 0 0 3年 2月我院收治典型产科急性 DIC6例。年龄 2 4~ 32岁 ;初产妇 5例 ,经产妇 1例 ;孕周 35 4~ 4 1周。 DIC诊断根据文献〔1〕标准。1.2 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 :双胎合并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1例 ,先兆子疒间1例 ,中央性前置胎盘 2例 ,胎盘早剥1例 ,出血性休克 1例。 6例有产后大出血且血不凝伴休克。出血量 <2 0 … 相似文献
15.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是由产科并发症或某些妊娠合并症所引起,发病急骤,临床凶险,治疗棘手,母婴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把握时机,正确治疗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现对32例DIC抢救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苔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1):61-61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 ,病情急剧 ,发展迅速 ,严重者危及孕产妇的生命。我院自1996年 1月— 2 0 0 2年 7月共抢救 DIC患者 12例 ,现就其诊治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患者年龄 2 6~ 4 1岁 ,平均(31.0± 3.8)岁 ;初产妇 7例 ,经产妇5例 ;孕周 2 8周 1例 ,36周 1例 ,37周以上 10例 ;顺产 5例 ,产钳 2例 ,剖宫产5例 ;院外转入 3例 ,院内发生 9例 ;产前发生 6例 ,产后发生 6例。诱因 :急性羊水栓塞 1例 ,迟发性羊水栓塞 2例 ,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 3例 ,外伤致胎盘早剥 1例 ,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下简称DIC)是促凝因素导致机体血管内广泛地发生凝血,并伴以继发性纤溶为特征的获得性出血综合征。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作为重要的中间病理环节存在于许多疾病。由于广泛凝血与继发纤溶造成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因而出现凝血障碍,故又名消耗性凝血病态。DIC几乎与临床各科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故日益受人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救治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对阳江市人民医院8年间收治的21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21患者实施产科基础抢救的同时,使用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械通气等治疗,19例效果良好,2例死亡。结论及早诊断,祛除病因,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在产科DIC急救中有重要意义;肝素、CRRT、机械通气的早期应用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0.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直接威胁母婴生命,早期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本研究旨在对我院7年来收治的19例产科DIC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产科DIC的诊断及其相关问题。本研究中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六届血栓与止血会议制订的DIC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