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4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5,确诊时年龄33~77岁,初诊至确诊时间7 d至5年.患者各项检查指标中,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清抗线粒体抗体和/或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均为阳性.结论:PB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及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必要时需行病理学检查.早期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功能可获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伍煜伦  赵青山  陈素文 《广东医学》2012,33(24):3781-378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PBC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均经熊去氧胆酸治疗,选取同期PBC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水飞蓟宾治疗。结果 PB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黄疸、肝肿大、脾肿大、腹腔积液。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GC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明显升高。观察组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亚型阳性率为96.7%,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36.7%,对照组分别为96.4%和39.3%。观察组经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各生化指标(除三酰甘油外)均有显著改善(P<0.05),IgM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显著改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ALP、GCT、血脂水平及AMA或AMA-M2亚型阳性有助于PBC的诊断,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书宁  张福奎  寇毅 《北京医学》2008,30(9):549-551
目的 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生化特点,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5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47例,男女比例为1:9.确诊时平均年龄(54.6±8.9)岁,发病至确诊时间2~184个月,其中表现乏力41例(78.8%),黄疸40例(76.9%),皮肤瘙痒22例(42.3%),肝肿大24例(46.2%),脾肿大28例(53.8%).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中度升高[ALT(75.9±41.8)IU/L,AST(90.2±54.7)IU/L],血清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GGT(283.6±186.5)IU/L,ALP(381.9±227.6)IU/L],血脂水平[TC(5.3±1.7)mmol/L,TG(1.6±0.7)mmol/L,LDL(2.8±0.5)mmol/L]升高,在疾病早期尤为明显.其中43例患者(82.7%)血清IgM升高,48例患者(923%)抗线粒体抗体(AMA)和AMA-M2阳性.结论 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见于中年女性,最常见的表现是乏力、黄疸.血清ALP、GGT、血脂水平升高为本病特点,AMA和AMA-M2亚型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肝胆病医院2010年03月~2012年6月间诊断为PBC的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1例,以乏力、黄疸、纳差、肝区疼痛等为主要表现。GGT平均升高10倍,83.3%的患者TBIL升高,以DBIL升高为主,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阳性率高达100%。熊去氧胆酸(UDCA)做基础药物治疗,58.3%的患者病情改善,16.7%的患者死于并发症。结论:对于黄疸、肝脾肿大者,GGT明显升高伴AMA及(或)AMA-M2亚型阳性有助于PBC早期诊断,UDCA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但远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6例临床和免疫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月~2010年7月收治的36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PBC患者中黄疸33例(91.7%)、皮肤瘙痒27例(75.0%)、腹水22例(61.1%)。血生化指标:总胆红素(149.2±65.6)μmol/L、碱性磷酸酶(298.6±128.1)U/L,γ-谷氨酰转肽酶(172.6±84.9)U/L;免疫学指标:IgM(4.98±3.1)g/L,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30例(83.3%),GP210阳性5例(13.9%),SP100阳性2例(5.6%)。肝肾微粒体LKM-1阳性2例(5.6%)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LC-1)抗体(2.8%),抗核抗体(ANA)5例(13.9%)。36例患者经熊去氧胆酸等治疗,31例病情好转,有效率达86.1%。结论:PBC以中年女性多见,黄疸、皮肤瘙痒为患者最主要表现,AMA-M2、GP210、SP100等自身抗体检测是诊断P B C的重要依据之一,熊去氧胆酸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熊去氧胆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疗效,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将46例入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1800 mg静脉滴注,1次/d;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同时加服熊去氧胆酸胶囊0.45~0.75 g/d,对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在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主要生化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各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后均存在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比较,ALT、AST、DBIL、IBIL、γ-GT存在差异(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可明显改善PBC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生化指标,是目前治疗PBC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可发展至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该病的临床表现不一,包括无症状、肝脏生化功能异常、明显的肝硬化等.诊断PBC主要依据包括提示胆汁淤积的肝脏生化指标、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以及肝脏组织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但是本病容易因患者无症状或者医师认识不足而漏诊.目前一致推荐的治疗方法为使用熊去氧胆酸(UDCA,剂量为13~15 mg·kg-1),并认为可以改善本病的预后.但是仍有1/3的患者对UDCA应答欠佳,可能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治疗.我们仍需要在诊断早期PBC、研发新的治疗药物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作者对近年来有关PBC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张国胜 《中外医疗》2012,31(14):80-80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存在的临床特征,指导院方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对45例患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病程、免疫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改变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有女性患者56例,确诊时候的平均年龄是(50.8±8.1)岁,从初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是2年。乏力是临床症状最为多见的(66.7%,30/45),其次是黄疸(55.6%,25/45)。所有的患者的y谷氨酰转肽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有明显的升高。结论在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患者为中年女性,乏力是最常见的症状,早期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y谷氨酰转肽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以及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或抗线粒体抗体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可以被用于确诊该病以及组织学分期。  相似文献   

10.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盛  刘海 《医学综述》2009,15(2):266-26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可以改善PBC患者的生化指标,长期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缓或减少对肝移植的需求。本文就UDCA治疗PBC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胡伟 《广西医学》2014,(11):1565-1567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和免疫功能指标对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评估病情的价值。方法检测98例PBC患者(PBC组)和8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抗体(AMA-M2)、抗三联体(抗-3E/BPO)抗体、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SP100(抗-SP100)抗体、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抗-PML)抗体、抗核包膜蛋白gp210(抗-gp210)抗体。对比PBC患者中AMA-M2阳性和AMA-M2阴性患者的TBIL、ALB、TP、AST、ALT、GGT、ALP、Ig A、Ig G、Ig M水平。结果 PBC组AMA-M2、抗-3E/BPO抗体、抗-SP100抗体、抗-PML抗体、抗-gp210抗体检出率分别为66.33%、80.61%、28.57%、27.55%、38.7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25%、12.50%、2.50%、1.25%、2.50%(P<0.05)。PBC患者中AMA-M2阳性78例(79.59%),AMA-M2阴性20例(20.41%);AMA-M2阳性组ALB、TP、AST、ALT、GGT、ALP水平明显高于AMA-M2阴性组(P<0.05);两组TBIL、Ig G、Ig M、Ig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AMA-M2水平对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评估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在AMA-M2呈阴性时联合检测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和抗-PML抗体,可以协助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12.
黄敏  陈继红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2):86-89,107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PBC患者和61例AIH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和肝脏组织学方面的特点。结果 PBC组和AIH组均为女性高发,两者均以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胀等症状常见,皮肤瘙痒为PBC组相对特异性症状;PBC组初诊为肝硬化者占48.8%(24/49),高于AIH组31.1%(19/61);PBC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IgM、IgM/IgG水平、血脂异常及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AIH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gG水平及抗平滑肌抗体(ASMA)和抗肝肾微粒抗体(LKM)阳性率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 PBC和AIH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肝酶、免疫球蛋白、血脂代谢异常及自身抗体方面具有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闫伯英  胡志东 《医学综述》2009,15(2):185-18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慢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PBC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机制、感染因素及化学物质等。了解PBC的发病机制对于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意义重大。其中免疫机制与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及免疫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相关。本文就免疫因素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薛伟  朱烨 《河北医学》2016,(1):15-17
目的:依据受检者AMA-m2检测结果分析判断AMA-m2运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期筛查的效果.方法:对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5400例研究对象进行血液检查,收集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对分离出的血清进行AMA-m2检测并分析受试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血清酶学检测数据.结果:5400例体检患者AMA-m2检测中阳性患者有81例,阳性率为1.5%(81/5400),其中男性阳性34例(1.14%),女性阳性47例(1.94%),男女之间的阳性率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19,P<0.05);45岁以下人群与46岁以上人群的AMA-m2阳性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73,P<0.05);AMA-m2检测高浓度组的各项血清酶指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5).结论:AMA-m2阳性是进行PBC早期筛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汪嘉莉  姚云清 《医学综述》2012,18(10):1515-151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无临床症状,也可以表现为肝硬化。诊断PBC依赖于反映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和非化脓性胆管炎的组织学改变。熊去氧胆酸被认为是能改善PBC预后的有效药物,然而,仍有1/3的患者用熊去氧胆酸后未达到满意效果而做肝移植治疗。因此,需要早期诊断PBC和发明新的药物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与疗效。16例患在诊断方面以中医四诊和西医检查予确诊和辨证分型;在治疗方面除均服用熊去氧胆酸外。进行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结果:中医证型的发生依次为:肝肾亏虚型、脾胃虚弱型和肝胆湿热型;经中西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及症状、体征得到明显改善。提示:该病病位在肝脾肾三脏,病机为本虚标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胆汁瘀积性肝脏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可归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等范畴。病因有外感湿邪、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倦内伤以及禀赋不足几方面,病性虚实夹杂,临床上可表现为"湿—瘀—毒—虚"的演变过程,但以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上当活血利湿、清化瘀毒、补虚祛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