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对南京地区两家三甲综合性医院的耐碳青霉烯抗菌药物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采用PCR方法对其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及KPC-ISKpn6连锁进行检测,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BLAST对比分析.结果 24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肺炎克雷伯菌的A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1及SHV的阳性检出率为100% (24/24)、KPC-2的阳性检出率为95.8% (23/24)、LAP-2的阳性检出率为45.8% (11/24),C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DHA的阳性检出率为4.2% (1/24),KPC-ISKpn6连锁检测阳性率为95.8% (23/24),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mpK35与ompK36的突变率分别为95.8% (23/24)及100%(24/24).结论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TEM-1、SHV、KPC-2、LAP-2的携带率较高,其中KPC-2的高携带率及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mpK35、ompK36的高突变率是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插入序列ISKpn6可能参与了KPC-2基因的介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科临床分离志贺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细菌性痢疾住院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志贺菌共59株,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对产ESBLs菌株进行PCR扩增明确其基因型,对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确定基因亚型.结果 59株志贺菌中共检出产ESBLs者21株,占35.6%.21株产ESBLs志贺菌PCR均扩增到CTX-M型ESBLs,包括CTX-M-1型6株,CTX-M-9型15株,其中有4株同时伴有TEM型酶,6株伴有OXA型酶.DNA序列分析证实6株CTX-M-1型分别为CTX-M-3亚型(1株)、CTX-M-15亚型(2株)、CTX-M-57亚型(3株),15株CTX-M-9型均为CTX-M-14亚型,伴随存在的TEM型及OXA型耐药基因分别为TEM-1型广谱酶、OXA-1型广谱酶.药敏结果显示对产ESBLs菌株敏感性较好的抗生素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西丁,其耐药率均小于15%.产不同CTX-M基因亚型的菌株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不同.结论 本地区儿科分离志贺菌产ESBLs阳性率高,均为CTX-M型,其中以CTX-M-14亚型为主,少部分为CTX-M-3、CTX-M-15和CTX-M-57亚型.大部分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作为治疗产ESBLs志贺菌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分离的5株泛耐药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及16S rRNA甲基化酶的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E test法检测5株泛耐药阴沟肠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扩增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mtA、rmtB、rmtC、rmtD、npmA,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CTX-M-1、CTX-M-2、CTX-M-8、CTX-M-9、CTX-M-25、PER-1、VEB-1.鸟枪克隆法克隆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对克隆片段进行测序.质粒接合试验验证碳青霉烯酶基因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是否具有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5株菌进行分子分型.等电聚焦电泳法检测β-内酰胺酶等电点.Southern杂交法对耐药决定因子进行定位.结果 5株阴沟肠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均>32 mg/L.克隆的碳青霉稀酶基因为blaKPC-2,酶编码基因上游为一转座酶基因,两侧为复制靶位,下游为ISKpn6的插入序列,该序列包括一个重复序列和tnpA转座子,酶编码基因位于54.2 kb的一个非接合性大质粒上.等电聚焦电泳显示5株菌均产4种β-内酰胺酶(TEM-1,pI5.4;KPC-2,pI6.7;SHV-12,pI8.2;CTX-M-14,pI8.4).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位于接合性质粒上,而blaKPC-2基因则位于非接合性质粒上,5株菌PFGE型别一致.结论 5株泛耐药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由产碳青霉烯酶KPC-2所介导.blaKPC-2与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由两条不同的质粒编码,不存在相关性.临床医院应加强监控,以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膜蛋白在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中的作用.方法 从同一住院病人体内分别收集碳青霉烯类敏感和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各1株.经多序列位点测序分型(MIST)和细菌基因组外回文结构重复序列分型(REP-PCR)分析后,等电聚焦电泳检测其已知碳青霉烯类水解酶的表达,在此进行膜蛋白二维电泳和质谱鉴定分析,并最后应用PABN(Phe-Arg-β-naphthylamide)外排泵抑制剂检测其外排泵相关膜蛋白表达.结果 MIST和REP-PCR结果表明耐药株来源与敏感菌株属于同一型别;等电聚焦电泳在P17.6和P19.0处两株菌中检测到β-内酰胺酶,没有检测到任何已知的碳青霉烯类水解酶;耐约株和敏感株的差异膜蛋白组学鉴定出相对分子质量(M_r)为34×10~3外排泵膜蛋白和0prD与CarO膜孔蛋白,且后续的外排泵抑制剂试验表明,在PAβN存在的情况下,耐药株的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由大于32 μg/ml下降到8 μg,/ml.结论 本研究发现外排泵膜蛋白的过度表达伴随OprD和CarO膜孔蛋白的下调是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肠杆菌科细菌18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细菌对常见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纸片法检测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碳青霉烯酶的情况,并用PCR扩增、DNA测序确定所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8株耐药菌全部检出ESBLs酶、AmpC酶,17株检出KPC-2酶,3株EDTA纸片法阳性提示产其他金属碳青霉烯酶,其中两株合并产KPC-2.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15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6种带型.结论 KPC-2碳青霉烯酶是造成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在我院局部短暂流行,携带KPC-2基因的临床菌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外膜通道蛋白OprD2的表达减弱或缺失,以及OprD2蛋白自身突变是否会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分离自临床对亚胺培南(IPM)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8μg/m1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01株,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比阿培南(BPM)、美罗培南(MEM)、帕尼培南(PEM)的MIC值;荧光定量RT-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的表达量情况;针对oprD2相对表达量正常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普通PCR的方法扩增oprD2全长基因并测序.结果 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的OprD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将101株铜绿假单胞菌分成两组,组1为OprD2相对表达量降低组;组2为OprD2相对表达量正常组;组1与组2相比,对IPM、BPM、MEM、PEM的MIC值≥16μg/ml的菌株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1中,28株同时对4种药物的MIC均≥16 μg/ml,其中有25株的OprD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低(<0.4);外膜孔蛋白OprD2转录水平与4种碳青霉烯类药物MICs之间呈负相关趋势.组2中,有16株9prD2基因发生突变,按照突变的类型主要分成4组;与PAO1相比,这些菌株对IPM、BPM、MEM、PEM的MIC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 OprD2外膜蛋白的表达量减少或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可能也与其他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有密切关系;铜绿假单胞菌的oprD2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这儿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亚胺培南(IMP)作为革兰阴性菌的最有效的抗生素,随着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这与铜绿假单胞菌的主动外排机制以及特异性膜蛋白OprD2的缺失有关,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新β-内酰胺酶一金属酶的产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更大威胁。本研究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合并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我院普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碳青霉烯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分离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机制,采用特异性PCR、DNA测序分析、接合试验、质粒提取和质粒转化试验、外膜蛋白分析等技术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我院分离的14株碳青霉烯耐药菌分别属于10个流行克隆型,均表现对包括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在内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扩增显示均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质粒提取与转化试验显示KPC-2定位于约56 kb大小的质粒上,SDS-PAGE分析发现耐药株多出现外膜蛋白的改变.结论 我院出现多个流行克隆型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质粒型碳青霉烯酶KPC-2是我院泛耐型大肠埃希菌介导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外膜孔蛋白改变参与介导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儿童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从儿童标本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12株,所有菌株为非重复菌株,菌种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改良的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采用PCR法检测KPC、IMP、bla(s)、VIM、SPM和整合酶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对菌株进行质粒结合试验、质粒消除试验检测质粒的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药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12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分别为8.3%、41.7%、58.3%、8.3%、8.3%、33.3%;12株菌均携带有KPC-2基因,且同时携带有TEM-1和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SHV-11-like和SHV-1 2-like各6株;11株携带CTX-M型基因,其中4株为CTX-M-14-like基因,6株CTX-M-15-like基因;2株携带有OXA-10型基因,1株携带有PER-1基因.未检出NDM-1、GIM、SPM、SIM、VI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12株均为Ⅰ类整合酶基因(int1)阳性.2株通过接合试验把质粒传递给受体菌EC600.所有接合子blaTEM-1基因阳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阳性及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接合子ESBL基因型与供菌一致.2株菌经质粒消除后对亚胺培南的MIC值均有较大程度降低,消除后KPC-2基因扩增为阴性.12株KPC-2基因阳性菌株经PFGE分成5个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结论 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已经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中播散,常伴随携带多种类型的ESBL基因和Ⅰ类整合酶基因,部分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播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耐药摩根摩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2月从杭州市中医院分离到7株碳青霉烯不敏感的摩根摩根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接合试验、质粒图谱分析、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等研究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分离自急诊监护病房的6株摩根摩根菌PFGE条带完全相同或相差1~3个条带;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的1株摩根摩根菌与其他6株PFGE条带差异明显.7株摩根摩根菌的耐药模式基本相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MIC值差异较大,分别为8μg/ml(耐药)、1μg/ml(敏感)和0.25~0.50μg/ml(敏感或中介耐药).7株摩根摩根菌对青霉素类、氨曲南和环丙沙星耐药,对头孢菌素类耐药或敏感,对阿米卡星敏感.接合试验使大肠埃希菌EC60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敏感变为耐药,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均耐药.摩根摩根菌及转移接合子均含有一个约为60kb的质粒.PCR扩增及测序表明摩根摩根菌及转移接合子均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且携带qnrS1基因.结论 首次在摩根摩根菌中检测到KPC-2型碳青霉烯酶,KPC-2是引起摩根摩根菌对碳青霉烯类不敏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儿科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和产生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特征.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分离出的46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11年推荐标准判断结果.使用改良Hodge试验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产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使用PCR方法进行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6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26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占56.5%,13株为阴沟肠杆菌,占28.3%,7株为大肠埃希菌,占15.2%.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不敏感率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69.2%和80.8%,阴沟肠杆菌76.9%和100%,大肠埃希菌85.7%和100%.46株肠杆菌科细菌,改良Hodge试验阳性40株(87.0%),双纸片协同试验阳性41株(89.1%).IMP基因阳性38株(82.6%),其余8株均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目前儿科临床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占56.5%.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不敏感程度低于美罗培南,对碳青霉烯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产生B类金属酶,均为IMP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粘质沙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临床分离到1株亚胺培南耐药的粘质沙雷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4μg/m1]。将粘质沙雷菌和大肠杆菌进行接合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粘质沙雷菌和接合前后大肠杆菌对药物的MIC;提取粘质沙雷菌和接合后大肠杆菌的酶粗提液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和三维试验;特异性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确认引起粘质沙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结果除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外,粘质沙雷菌还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酰胺类等抗生素耐药,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接合试验可使大肠杆菌获得与粘质沙雷菌相似的耐药谱;等电聚焦电泳显示粘质沙雷菌中存在等电点(P1)分别为6.5和6.7的两种β内酰胺酶,接合后的大肠杆菌存在PI为6.7的β-内酰胺酶;特异性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证实PI为6.7的β-内酰胺酶为碳青霉烯酶KPC-2,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已递交到GenBank,PI为6.5的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三维试验中,克拉维酸、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氯唑西林均不能抑制KPG2酶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结论首次在粘质沙雷菌中发现碳青霉烯酶KPG2,该酶是引起粘质沙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质粒介导的IMI-1型碳青霉烯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立亚胺培南耐药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Etest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 (MIC) ,通过等电点聚焦电泳 (IEF)、三维试验、接合试验、Southern杂交、聚合酶链反应 (PCR)、克隆测序对酶的活性及编码基因进行研究。结果 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 ,等电点为 8.1。该酶能被克拉维酸抑制 ,不被氯唑西林、EDTA抑制 ,存在 2f类酶的某些特性 ,其耐药基因位于 80kb左右的质粒上。克隆测序显示与染色体介导的IMI 1有 99%的同源性。结论 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是由一种新的质粒介导的与染色体介导的IMI 1类似的碳青霉烯酶所致。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药物梯度平皿法,筛出两株耐Aztreonam(AZ)阴沟杆菌,其中一株β-内酰胺酶明显升高,另一株外膜蛋白改变。分析研究AZ,亚胺硫霉素(IMI),头孢氨噻(CTX)和氧哌嗪青霉素(PIP)对上述两株耐药菌及相应敏感株的β-内酰胺酶诱导情况,结果表明,IMI为强诱酶剂,CTX次之,AZ和PIP较弱;药物对细菌诱酶能力还与细菌外膜通透性,是否发生组成型突变有关。进一步分析诱导产生之β—内酰胺酶的水解底物轮廓,对酶抑制剂敏感性及等电点,发现诱导酶与组成酶,基础酶性质相似,均属Richmond—sykes分类中Ⅰ型酶。时间杀菌曲线表明,1/4MIC的AZ与1/4MIC的1M1联用于对二药均敏感的阴沟杆菌,产生相互拮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编码外膜蛋白D2(OprD2)基因变异与OprD2表达的关系.方法 由临床分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使用不同浓度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含药琼脂平板法筛选耐药菌株.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成像系统分析OprD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分析OprD2基因编码区.结果 人工诱导能产生出与临床分离株一样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在SDS-PAGE图谱上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耐药株与同源敏感株相比均有OprD2的减少.测序结果显示在多株耐药菌中,OprD2基因编码区3个基因位点同时出现碱基突变:在+84位点产生突变,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C→T);在+401位点突变(C→A),造成第134位氨基酸苏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Thr→Asp);在+959位点突变(A→G),造成第320位氨基酸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Lys→Arg).结论 同时出现3个或更多的碱基点突变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萧OprD2缺失或表达减少,可能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特性与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2002-2006年每年3-5月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中碳青霉烯酶的分布与变迁情况及其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N)对17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巯基丙酸(2-MPA)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PCR扩增金属β-内酰胺酶(MBL)VIM、IMP和苯唑西林酶OXA-23、OXA-24、OXA-51、OXA-58相关基因.结果 2002-2006年每年3-5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IPM的耐药率分别为0(0/20)、26%(1/38)、0(0/36)、34.9%(15/43)和59.5%(22/37),对MEN的耐药率分别为0(0/20)、5.3%(2/38)、0(0/36)、20.9%(9/43)和51.4%(19/37);15.5%(27/174)的菌株OXA-23阳性,72.4%(126/174)的菌株OXA-5I阳性,其中15.5%(27/174)菌株同时产OXA-51和OXA-23酶,OXA-23的阳性率从2002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48.6%,OXA-51的阳性率从2002年的35.0%上升到2006年的89.2%;所有菌株均未检出OXA-24、OXA-58、IMP及VIM基因.结论 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中OXA-23、OXA-5I的检出率及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产OXA-23型B-内酰胺酶是本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OXA61可能与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低水平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菌血标本分离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方法 测定32株CRKP最低抑菌浓度(MIC),mCIM和eCIM法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RT-PCR检测膜孔蛋白OMPK35/36基因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32株CRKP...  相似文献   

18.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杀菌作用快,尤其适用于治疗由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或(和)头孢菌素酶(AmpC)细菌所引起的严重感染.既往临床上常见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为以绿脓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细菌为代表的非发酵细菌,但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科菌株逐渐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碳青霉烯酶,现回顾近年的相关研究,就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及其检测方法、耐药菌株的治疗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属条件致病菌,是临床分离及医院感染的重要革兰阴性杆菌之一.由于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等广谱抗菌素的广泛应用,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机制之一是通过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头孢菌素酶(AmpC酶)实现;对于这些多重耐药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等)是目前可用的最有效药物.然而,近年来各种碳青霉烯水解酶的相继出现,临床中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等现象使得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成为医学感染的严重威胁[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从同一标本中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摩根摩根菌进行耐药机制相关性分析.方法 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特异性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检测介导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相关基因;接合试验、质粒提取和耐药基因周围序列分析耐药的可传递性、耐药质粒的同源性及耐药基因的遗传背景;提取外膜蛋白分析菌株外膜蛋白的改变.结果 2株分离菌均产碳青霉烯酶并扩增出介导碳青霉烯类耐药的KPC-2型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成功传递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耐药基因被携带在2个大小不同但耐药基因周围序列完全相同的质粒上;其中摩根摩根菌耐药株缺失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103的外膜蛋白同时出现36×103的外膜蛋白而肺炎克雷伯菌则缺失了外膜蛋白OMPK36.结论 2株分离菌均携带KPC-2基因.该基因由2个大小不同的质粒携带,同一复合转座子介导了KPC-2基因在2株细菌的不同质粒上转移.同时外膜蛋白缺失参与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resistance mechanisms of a Klebsiella pneumoniae strain and a Morganella morganii strain resistance to carbapenems isolated from a single specimen. Methods Sensibilit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was detected by agar dilution method. Specific PCR and DNA sequenc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detect resistance genes. Plasmid feature was detected by plasmid conjugation and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Genetic environment around blaKPC was analyzed with sequencing. The changes of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ty were analyzed with electrophoresis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Results blaKPC-2 was detected in 2 original isolates strains and their transconjugants. Carbapenem-resistance was successfully transfered by conjugation experiments. blaKPC-2 was located on dissimilar plasmids, but genetic environment around blaKPC-2 was the same sequence. The Morganella morganii isolate showed a loss of 38 ×103 OMPs and an additional 36 ×103 OMPs appearance, while the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olate showed a loss of OMPK36. Conclusion blaKPC-2 was detected in 2 isolates. This gene encoded by two plasmids with different sizes was located on the same composite transposon. The lack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could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causing isolates to exhibite resistance to carbapen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