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于早期复苏液体管理期间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8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复苏液体管理,观察组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照组应用常规非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观察组干预前后无创动力学监测指标[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舒张压、HR、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HR(178.61±12.35)次/min、SV(16.39±4.78)cm3、CI(5.57±1.37)L/(min·m2)、CO(2.14±0.74)L/min;干预后HR(121.48±13.06)次/min、SV(20.36±5.18)cm3、CI(4.25±1.16)L/(min·m2...  相似文献   

2.
目前 ICU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重症感染的发生,以及继发的感染性休克,而怎样去减少这个现象的发生已困扰ICU 医护人员多年。感染性休克发生时会出现相应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其中异常的血流分布状态则是其诊断的要点之一,它的异常分布会使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出现明显的不足,从而导致大部分的组织器官处于一个低灌注的状态,继而出现代谢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缺氧的情况,且会进行性的加重。所以说及早的进行液体复苏能够很好的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外周循环状态,尤其是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它能够维持循环的稳定、改善器官组织的灌注并且保证组织的氧供[1-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监测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价值。方法选取4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9例存活患者作为存活组,12例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同时选择同期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症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于入院诊断即刻、6、12、24、48 h监测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入院初期的平均动脉压(MAP)、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以及心搏指数(SI)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心率(HR)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经早期治疗后,各组的MAP、CVP、CI及SI均有所回升, HR有所降低,但死亡组的MAP仍低于60 mm Hg(1 mm Hg=0.133 kPa)且在治疗24 h后显著降低。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早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早期诊断、临床预后判断以及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进行实时连续性血流动力参数监测并指导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MHD患者血液透析过程,采用CHMT3002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进行实时连续监测,记录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比较,同时就各参数变化与脱水量(FR,体重标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整个透析过程中,所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有变化:心率从开始时的(71.86±8.27)次/min升高到(86.68±10.74)次/min;每搏输出量(sv)和每分钟输出量(CO)明显减低,SV由(71.22±21.32)ml/B降低到(57.95±18.26)ml/B(P=0.006),CO由(8.56±1.57)L/min降低到(5.24±1.73)L/min(P〈0.01);而总外周阻力明显升高,从(1703.78±754.30)DS/cm^5升高到(2436.77±793.69)DS/cm^5(P〈0.01)。透析中平均脱水量为(2.63±0.66)L,240min时脱水量(FR)为(38.19±7.98)ml/kg。将FR与所有参数的变化行相关分析,发现仅有胸腔液体容量的变化与FR有较好的相关性(r=0.535,P=0.001),而其他参数没有明显相关。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能动态、直观地揭示血液透析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减少透析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O容量性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ICU的患者,运用PICCO容量性指标指导液体复苏,记录PICCO容量性指标SVV、EVLWI、ITBVI、GEDVI液体复苏前后的变化。同时监测复苏前、6h后动脉血气分析、乳酸及碱剩余值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全心舒张期容量指数、胸腔内血容量指数、中心静脉压均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搏排血量变异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无明显增加(P>0.05)。复苏24h乳酸清除率、ScvO2、碱剩余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较复苏前有明显差异(P<0.01)。存活组EGDT达标比率远远高于死亡组。结论 PICCO容量性指标能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对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对感染性休克病患实施早期不同液体复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接诊的感染性休克病患中选择符合此次研究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如上病患实施分组治疗,A组采取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进行早期复苏治疗,B组则采取浓度为6%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进行早期复苏治疗,各40例。结果比较复苏前、复苏8 h、48 h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提示较之复苏前,两组病患的复苏后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比较两组脑钠肽(BNP)水平则提示B组患者48 h的BNP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感染性休克病患实施早期复苏效果理想,不同液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但相较而言使用胶体液早期复苏治疗可避免容量负荷过高,更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CCO监测在感染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感染休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PiCCO监测仪记录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依据PiCCO血流动力学数据分型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及疗效评估;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和疗效评估。观察并记录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2 h、4 h及12 h的ITBVI、CI、SVRI、EVLWI,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乳酸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排尿量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0 min、2 h、4 h及12 h的ITBVI、CI及EVLWI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2 h的SVRI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ScvO2、乳酸水平、排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的ScvO2、乳酸水平、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应用于感染休克早期液体复苏能快速有效地改善机体组织灌注,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蓓 《首都医药》2022,(4):43-45
目的 探讨重症超声引导下滴定式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重症超声引导下滴定式液体复苏.对比两组临床结局,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休克进行静脉液体复苏是急危重病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液体复苏的根本目标就是纠正低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和器官的血流灌注[1].急诊休克患者常常因为外周静脉塌陷导致外周静脉通路难以建立或不足,应用高级生命支持的药物及中心静脉压监测等需求需要建立多条静脉通路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传统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2],但是急诊患者就诊时间短、术前知情谈话延误治疗时间、置管费用较高等情况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本文拟探讨对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针的安全性与效果.  相似文献   

11.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ICU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胸阻抗法 (TEB)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是建立在胸电生物阻抗测量理论基础上,算出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和功能,是目前唯一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可提供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包括: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指数(SV/SVI)、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 SVRI)、胸液成份(TFC)、速度指数(VI)、加速度指数(ACI)、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率 (STR)、左室作功/左室作功指数(LCW/ LCWI)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亚甲蓝对成人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休克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亚甲蓝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结果两组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CVP)、股动脉平均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等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之0.05)。结论亚甲蓝可以明显改善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情况,有效治愈感染性休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老年人心脏功能的临床诊治效果以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40例老年人心脏功能障碍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心脏指数、心率、胸腔液体量、心脏收缩率、每搏量以及每搏指数。结果患者的心率、心脏收缩率没有明显变化,心脏指数、每搏量以及每搏指数以及胸腔液体量有明显的变化。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比较快速的检测出老年人心脏功能障碍问题,值得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接收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5例。随机分为2组;A组12例:维持中心静脉压(CVP)812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动脉压(MB\AP)6512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动脉压(MB\AP)6590 mm 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尿量≥0.5 mL每千克体质量每小时,治疗6 h。B组:13例:维持A组指标基础上,同时维持P(v-a)CO2<6 mm Hg,治疗6 h。观察指标:乳酸(Lac)清除率、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液体平衡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平均动脉压(MAP)、血肌酐(SCr)、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等。结果 B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液体平衡量、CI、CVP、MAP高于A组;B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SCr低于A组。观察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P(v-a)CO2更好反映微循环血流量及组织灌注状态,能指导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更加及时、充分、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7,(9):72-74
目的分析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剂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在病因治疗、容量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0.3μg/(kg·min),之后每5分钟增加一次剂量,直至达到最高剂量1.0μg/(kg·min)。分别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12、24h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统计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预后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的MAP、HR、SVRI、CI和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24h的MAP升高、HR及CV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常规剂量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大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并不会增加疗效,且会增加毒副反应,加重循环的障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于浩天  陈莉萍  杨波 《河北医药》2010,32(18):2469-2471
目的探讨低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解放军第309医院普通外科25例接受小剂量持续泵入TP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对治疗前、治疗开始后6、12、24、48h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最终存活18例,7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在TP治疗6h后,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心率(HR)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剂量明显降低(P〈0.05),心脏指数(CI)、肺动脉楔压(PAWP)以及全身血管阻力(SVR)无明显改变(P〉0.05)。此外,存活组对TP治疗具有更好的反应性:与死亡组相比,MAP较高(治疗6h后)、HR较低(治疗12h后),维持目标MAP(75mmHg)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较小(治疗12h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低剂量持续泵入TP能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且未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45例急性心衰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45例非急性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分析血压、呼吸频率、心率、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VI)、校正流动时间(FT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计数(WBC)、pH值、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碳酸氢根(HCO3-)、住院时间、治疗后7 d及30 d死亡情况。结果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CI、SV、SVI、F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BC、HGB、WBC、pH值、NE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CO2、PaO2、HCO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血必净联合个性化液体复苏治疗早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共收治的78例早期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血必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后的生化、血气指标,并应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量表(APACHEⅡ)评价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I、MAP水平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HR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Scr、BUN、HCO3-、乳酸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cr、BUN、乳酸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HCO3-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EⅡ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血必净治疗和去甲肾上腺素、血必净联合个性化液体复苏治疗均对早期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均能够及时减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肾功能,但是去甲肾上腺素、血必净联合个性化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正>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及抢救治疗中重要的监测手段。目前常用的有创监测主要有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以心排血量为中心的系列监测,包括: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体肺循环阻力、肺动脉嵌顿压(PAW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多项指标。而心排量的测定,有肺动脉气囊漂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