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芪麻止眩方联合头皮针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中医科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气血亏虚型眩晕患者采用单双号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63.10±5.82)岁;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2.81±5.64)岁。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①改善生活行为;②降压药物治疗;③中药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显效41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6.7%。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防止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秦继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340-341
目的探讨"方氏七参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心悸可行性。方法观察"方氏七参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心悸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1%。结论 "方氏七参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心悸疗效明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补气生血通便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7月扬州市中医院就诊的气血亏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小麦纤维素颗粒治疗,观察组给予补气生血通便方治疗,并做自主肛门提肌锻炼。均治疗4周。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便秘症状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盆底表面肌电值、患者生活质量自测分(PAC-QO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便秘症状各指标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和PAC-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快速收缩、紧张收缩、耐力收缩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前静息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后静息值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后静息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生血通便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功能性便秘,可在改善气血的同...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分析加味芍药甘草汤对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胃炎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效果良好,能改善患者胃炎症状,减少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固髓汤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后气血亏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82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组均41例;对照组予mFOLFOX6方案化疗,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予益气固髓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行为体力状态[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血红蛋白水平及化疗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周期,治疗组有效率、KPS评分、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固髓汤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后气血亏虚证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行为体力状态,减轻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健脾益气补血法对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便秘的疗效.方法 将63例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健脾益气补血汤煎服和聚乙二醇口服治疗,对照组33例予聚乙二醇口服治疗.以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便秘严重度评分量表(CCS)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UPDRSⅢ、C C S评分均有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便秘予健脾益气补血法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确诊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54)采用右佐匹克隆治疗,观察组(n=72)采用归脾汤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测定血清神经递质水平(5-羟色胺(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HT和GAB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清DA水平、PSQ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0%,对照组24.39%,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归脾汤联合右佐匹克隆可以明显提高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后,观察临床获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心脾两虚造成失眠的患者66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33例以及对照组33例失眠患者的分组依据为不同的心脾两虚型治疗方法 ;观察组:归脾汤加减治疗;对照组:谷维素配合艾司唑仑片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后患者失眠减轻的程度以及心脾两虚康复的效果,以突出归脾汤加减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心脾两虚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可以降低失眠复发率并且减轻不良反应,进而将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满意概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归脾汤联合地西泮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失眠患者,按照收治顺序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归脾汤联合地西泮治疗,对照组采用地西泮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睡眠精力不足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归脾汤联合地西泮可有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其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103例疗效。方法 运用中医传统的外治法治疗57例与西医对照组46例对比观察。结果 中医治疗组在降低血浆胆固醇、甘油三脂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 中医外治治疗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气血两虚型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门诊120例变应性鼻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应用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完成58例,脱落2例.对照组60例,应用西替利嗪片,脱落1例,总共完成117例.结果 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气血两虚型)疗效较好,总有效率达72.41%,和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 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气血两虚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加味归脾汤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3月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气血两虚型失眠症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唑仑组(n=42)与归脾汤组(n=43)。艾司唑仑组予以艾司唑仑片,归脾汤组予以加味归脾汤,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沃里克—爱丁堡积极心理健康量表(WEMWBS)评分、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归脾汤组总有效率高于艾司唑仑组(93.02%vs. 76.19%,χ2=4.647,P=0.031)。治疗4周后,2组日间功能、睡眠质量、催眠药物、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归脾汤组低于艾司唑仑组(P<0.01);2组血清DA、NE、5-H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归脾汤组高于艾司唑仑组(P<0.01);2组S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WEM...  相似文献   

20.
<正>母乳喂养是目前公认的最健康的婴儿喂养方式。但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的潜在影响、剖宫产率的增加以及生育年龄偏大等,产后缺乳的发病率也在增加。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多发生在县产后至半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1])。本病首见于《经效产宝》,产后缺乳不利于母婴健康。目前西医尚无特疗法,且疗效不理想。近年来我院结合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脏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