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氨水平、层黏连蛋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癌组),其中男71例,女37例,年龄37~71岁,平均55.6岁。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28例,B级32例,C级48例。正常对照组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37~62岁,平均46.8岁。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层黏连蛋白(LN),血氨(NH3)采用连续监测法,血小板参数用贝克曼库尔特五分类血常规分析仪检测。比较肝癌组与对照组、肝癌组Child-Pugh分级间的NH3水平、黏连蛋白(LN)、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肝癌患者NH3、LN、MPV、PDW升高,PLT和PCT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NH3、LN、MPV、PDW逐渐升高,PLT和PCT下降,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随着肝功能的下降,NH3与LN、PCT呈直线相关,与PLT、MPV、PDW无明确相关。结论联合观察血氨、层黏连蛋白与血小板指标变化对肝硬化合并肝癌无创伤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肝硬化诊断中凝血酶原时间(PT)与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的价值,为肝硬化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1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的11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PT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比较两组患者PT及血小板参数,观察组出血与未出血患者PT及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为(19.50±2.80)s,PLT为(66.75±15.50)×109/L,PCT为(0.30±0.09)%,MPV为(14.40±0.80)fl,PDW为(18.99±1.50)fl;对照组患者的PT为(12.50±1.03)s,PLT为(187.80±33.50)×109L,PCT为(0.50±0.10)%,MPV为(10.98±0.30)fl,PDW为(12.99±1.20)fl。观察组患者的PT、PLT、PCT、MPV、PDW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081、34.3948、15.5915、41.9818、32.7593,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观察组中出血患者52例,未出血患者58例。出血患者的PT为(21.50±3.20)s,PLT为(53.50±13.80)×109/L,PCT为(0.20±0.09)%,MPV为(15.60±1.10)fl,PDW为(19.89±1.05)fl;未出血患者PT为(16.50±3.20)s,PLT为(85.80±20.80)×109/L,PCT为(0.30±0.10)%,MPV为(13.15±0.80)fl,PDW为(16.20±1.15)fl。未出血患者的PT、PLT、PCT、MPV、PDW水平均优于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816、9.4804、5.4882、13.4544、17.5030,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PT以及PLT、PCT、MPV、PDW等血小板参数明显有别于健康人群,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初筛,另外可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情况,联合检测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15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组(A级)、B组(B级)、C组(C级),每组50例.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G)含量、网织红细胞绝对数(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结果B组和C组患者的PT、APTT、TT水平均高于A组,Fig水平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PT、APTT、TT水平均高于B组,Fig水平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等级升高,PT、APTT、TT水平逐渐升高,Fig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PLT、RBC、HBG、MPV、PDW、RET#、RE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等级升高,PLT、RBC、HBG水平逐渐降低,MPV、PDW、RET#、RET%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异常,并且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丹丹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4):512+514-512,514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4项参数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20例(肝硬化组),健康对照组100例,使用XS- 1000i五分类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4项参数.结果 肝硬化组PLT计数、血小板比容(PCT)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比对照组低,但不十分明显.结论 通过PLT参数异常变化可反映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LT功能变化,并提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帮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检测,观察其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RBC、Hb、RDW)和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并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未出血患者的变化。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RBC、Hb显著降低(P<0.001),RDW增大(P<0.05),而未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无显著性差异(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其RBC、Hb、RDW、PLT、MPV、PDW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可以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损情况,间接判断有无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时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Coulter公司GENS system2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55例脑梗死患者和50例中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的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急性期时患者PLT、PCT明显减少(P<0.05),MPV、PDW明显增加(P<0.01).结论:动态观察血小板4项参数对脑梗死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临床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5例为观察组,取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分析两组在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凝血指标(TT、PT、APTT、FIB)的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PCT、PLT明显减少,PDW、MPV明显增加;TT、PT、AP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以明显反映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和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可以做为肝硬化患者预后判断及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验在肝硬化患者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例肝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期到本院接受体检健康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再根据观察组患者是否合并出血症状将其分为出血组(95例)和未出血组(105例)。各研究对象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测,比较各组间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观察组PDW(18.62±1.74)%、MPV(14.11±0.95)fl、INR(1.59±0.18)、凝血酶原时间(18.72±2.65)s高于对照组的(13.20±1.52)%、(11.21±0.75)fl、(1.04±0.12)、(12.88±1.54)s,PLT(67.41±18.21)×109/L、PCT(0.25±0.08)%低于对照组的(195.21±32.21)×109/L、(0.37±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PDW、MPV、INR、凝血酶原时间高于未出血组,PLT、PCT低于未出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诊断肝硬化疾病和评估肝硬化疾病治疗状况时,可通过检测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酶原时间来评估患者肝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梁晓浏  林正明  江建锋 《安徽医药》2018,22(9):1773-177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发性脑梗死和肺部感染老年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方法 对多发性脑梗死、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分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回顾性调查三组人群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统计分析三组间血小板参数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 血小板参数在多发性脑梗死组(n=35)分别为PLT(201.947±73.849)×109·L-1、MPV(9.269±1.143)fl、PDW(16.024±0.369)、PCT(0.184±0.059);肺部感染组(n=43)分别为PLT(222.014±115.309)×109·L-1、MPV(9.006±1.263)fl、PDW(16.082±0.579)、PCT(0.194±0.098);对照组(n=42)分别为PLT(192.719±55.335)×109·L-1、MPV(9.599±1.219)fl、PDW(16.064±0.392)、PCT(0.181±0.041).MPV和PLT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发性脑梗死组和肺部感染组MP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PV(P=0.019;P=0.000);肺部感染组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LT(P=0.003).PDW(F=0.616,P=0.541)和PCT(F=1.376,P=0.254)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PV和PLT的改变可能和老年患者多发性脑梗死及肺部感染发病相关,可作为一个潜在的诊疗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比积(PCT)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脑梗塞患者和100例健康人PLT、MPV、PDW和PCT4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塞组与对照组血小板4项参数检测结果比较:脑梗塞组PL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脑梗塞组MPV和PDW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5);脑梗塞组PCT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组血小板4项参数随时间动态变化情况:脑梗塞后PLT呈逐渐下降趋势,3~4天时最低,以后又逐渐回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后MPV、PDW和PC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5~7天时达高峰,以后又逐渐降低,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对脑梗塞的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临床评定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的作用。方法 选取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RA活动期患者40例、缓解期患者10例和正常健康志愿者50人。比较其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差异,并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分型、免疫球蛋白(Ig)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PLT、PCT、PDW、MPV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活动期RA患者PLT、PCT、PDW、MPV数值明显高于缓解期RA(P<0.05)。PLT与CRP、RF、Ig、ESR呈正相关(r<1,P<0.05);MPV与Ig A成负相关(r=-0.393,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PLT、PCT、PDW以及MPV对于评定RA活动的临床指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病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65例肝硬化患者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4项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检测。结果 PT、APTT、FIB、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PT、APTT明显延长,TT稍延长,FIB、PLT、PCT显著减少,MPV、PDW增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验,对观察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病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0例健康对照组与6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PDW(血小板分布宽度)、PCT(血小板压积)、MPV(血小板平均体积)、PLT(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指标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4项凝血检测。结果 PT、APTT、FIB、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PT、APTT明显延长,TT稍延长,FIB、PLT、PCT显著减少,MPV、PDW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验,对观察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血小板参数在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和妊高征患者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国产迈瑞BC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对正常晚期妊娠妇女(80例),妊高征患者(80例),对照组(正常体检妇女80例)血液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着重观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测定的结果,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妊高征组和正常孕妇组的MPV、P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妊高征组MPV、PDW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妊高征组的PLT、P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妊高征患者由于血小板消耗和破坏增加,导致血小板减少,MPV、PDW明显增高,因此,检测血小板参数对预测妊高征的发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脓毒血症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1例脓毒血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参数PLT、MPV、PDW的检测,结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结果的分析。结果脓毒血症治疗组PLT与健康对照比较显著减低(P<0.01),MPV减低(P<0.05),PDW减低(P<0.05),脓毒血症治疗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MPV、PDW均无明显差异(P>0.05),脓毒血症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比较,PLT、MPV、PDW亦有差异(P<0.05)。结论定期观察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对脓毒血症预后的判断,疗效的观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肝硬化患者在住院期间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变化与病情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我院2008年1月开始到2009年10月住院肝硬化患者共50例为观察组,正常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应用SysmexKX-21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肝硬化患者MCV、RDW、P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M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MCV、RDW之间呈正相关,PLT、MPV之间呈正相关,PLT、MPV与PDW之间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MCV、RDW、PLT、MPV、PDW测定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初步评估和有无出血倾向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时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中老年人进行血小板数目(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检测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PLT及PCT明显减少(P〈0.05),MPV和PDW明显增加(P〈0.01),且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PLT及PCT明显低于恢复期患者,MPV和PDW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以发现脑梗死的危险人群,宜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270例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及血小板参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病情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德国美创公司AMAX190型凝血仪和日本SYSMEX公司XT-1800i型血液分析仪,对270例肝硬化患者与4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4项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检测。结果 PT、APTT、FIB、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PT、APTT明显延长,TT稍延长,FIB、PLT、PCT显著减少,MPV、PDW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验,对观察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素兰  康裕斌  戴江 《河北医药》2005,27(12):909-910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7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初诊时血小板数<30×10~9/L 者血小板参数和初诊时血小板数≥30×10~9/L 者血小板参数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MPV、PCT 及 PDW 均与 PLT 呈正相关;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参数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儿童组与成人组相比,初诊时 PLT 及 PDW 差异显著(P<0.05,P<0.01),两组 PCT 及 MPV 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 ITP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观察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bg)、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血小板四项参数)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和COULTER MAXM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320例慢性肝病患者和160例健康对照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指标。结果通过中度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6项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PCT、PLT都比健康组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三组明显延长,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分别是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症肝炎组,Fbg、PLT、PCT显著减少,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负相关,MPV增大。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肝病患者诊断、肝功能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