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尽管近年来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取得重大进展,但患者仍存在病情差、进展快、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研究显示,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是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如何预防、治疗和护理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是临床血液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显示,针对性护理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2]),但其应用于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中研究较少,其效果尚待进一步证实,因此,本研究选取90例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患者,分组讨论针对性护理对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患者感染控制情况、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补肾益髓汤为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益髓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推广临床应用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方法125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9例服用补肾益髓汤、司坦唑醇,对照组56例采用再生障碍性贫血生血片、司坦唑醇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8.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3.9%),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髓益肾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衰竭综合征,是有多种病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细胞数量减少所引发的,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就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4.
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炎后再障,HAAA)是一种发生在急性或慢性肝炎后期,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三系细胞增生低下,临床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特征的重症疾病,治疗方法有限,死亡率高达84.1%。25岁以下患者占肝炎后再障总数的80%,与肝炎的好发年龄有关。欧美地区肝炎后再障占所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A)的2%~5%,亚洲占4%~10%,其中病毒性肝炎后再障占所有再障的1%左右[1]。1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①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肝炎病毒感染骨髓造血细胞后,某些遗传物质能与骨髓造血细胞的遗传物质整合,既可导致骨髓造血干/祖…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7,(1):232-234
目的: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伴严重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伴严重感染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G-CS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克隆性演变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克隆性演变的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G-CSF治疗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伴严重感染患者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不会增加克隆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到目前为止CAA的治疗仍然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本文总结了复方皂矾丸对部分复发难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对其病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西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均给予环孢素软胶囊联合康力龙治疗,观察组采用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对照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感染和出血)发生情况,并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命质量调查表测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期间干预组的感染、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感觉积分、社会功能积分、精神心理状态积分和生存质量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感染和出血)的发生,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与免疫学机制有关。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输血、蛋白同化激素、骨髓移植、免疫抑制疗法(糖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抗体)等,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近来有人将新型免疫抑制剂环孢多肽A(CYA)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取得了一定疗效。对强的松、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产生耐药的重症再障患者给以CYA(12mg/kg)治疗,自第6天起以血小板及3系细胞均见增生。患者血小板增生非常明显,症状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护理方法、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收治9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 97例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及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所有患者病情均得以控制,乏力、头晕症状缓解,发热及皮肤黏膜出血症状消失。其中2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呼吸道感染、右下肺炎1例、肛周感染1例均已治愈。结论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中,应注意建立整体观念,规范护理程序,对提高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命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药源性血液病(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药源性红细胞疾病1.1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DAA)药物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率较药源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症为低。DAA占全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50%~70%。欧洲和美国DAA的发病率为每年百万分之2到5。我国武汉市对1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原因的调查结果,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98例(占82%),其中DAA72例,占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73%。DAA病情多严重,急性型病人约有1/3~1/2,可能在一年内因出血和感染而死亡。1.2药源性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骨髓中红细胞系统“选择性减少或缺如”为主要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赛斯平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力龙治疗,分3次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新赛斯平治疗,分2次口服。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并记录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以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有显著改善(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51.67%,治疗组为74.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血清病、肺部感染、皮疹及肝功能受损等轻微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不影响疗效。结论新赛斯平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类贫血.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电离辐射的增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逐年增加,按时化疗是提高、缓解并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而细心的观察与护理又是减轻和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访 10 3例SAA患者2年 ,从年龄、性别、病因、起病时间、SAA的类型、治疗前的中性粒细胞数、治疗中是否有感染及出血并发症、采取不同方案治疗等诸多方面 ,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的年龄小于 2 0岁、治疗前的中性粒细胞数大于 0 2× 10 9/L、应用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ⅡST)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 HSCT)预后好 ;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VSAA)、治疗中合并严重感染和重要脏器出血者预后差 ,与性别、病因、起病时间等因素无关。结论 年龄越大、治疗时中性粒细胞越低、感染和出血越严重 ,预后越差 ,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属于中医学中的“虚劳”范畴。本病主要是骨髓的造血功能障碍,红骨髓显著减少,因而出现红血细胞、白血细胞、血小板等全血细胞减少,由此而出现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症状与体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急性与慢性之别。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以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病程较短,病情较重,大多在一年内死亡。因此,在此主要介绍一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家庭调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谈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本文论述了治疗治愈1例患30多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全过程。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妊娠使原有的疾病恶化,一旦安全度过分娩期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分娩的新生儿也健康;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西药雄激素和中药互相兼顾,雄激素短期使用达到效果即可,中药可长期应用以至康复,治疗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环孢素胶囊联合司坦唑醇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3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司坦唑醇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环孢素胶囊联合司坦唑醇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孢素胶囊联合司坦唑醇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RCAS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表达。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1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骨髓上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RCAS1水平。结果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中sRCAS1水平为(0.37±0.14)μg/L,正常对照为(0.09±0.11)μg/L(P<0.05)。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RCAS1水平为(1.00±0.08)μg/L,正常对照组为(0.81±0.05)μg/L(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sRCAS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环孢素、雄激素辅以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2005年至2010年我院5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接受环孢素、雄激素,辅以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回顾性分析该方法治疗疗效。结果57例患者基本治愈2例,缓解13例,明显进步20例,无效22例(死亡9例,其中4例死于脑出血,5例死于严重感染)。结论环孢素、雄激素,辅以造血生长因子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之一,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联合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3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环孢霉素A(CsA)、十一酸睾丸酮(安特尔)、复方皂矾丸三联药物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三联药物治疗欠佳及无效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在三联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粒细胞.巨噬细胞激落刺激因子(GM-CSF),即五药联用。结果多种药物联合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其疗效满意,无明显的副作用,是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红  周洁  董会敏 《河北医药》2013,35(12):1862-1863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1]。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但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有明显副作用,如反复使用其临床疗效不理想。因此,本研究用雄激素与环孢菌素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联合治疗,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