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302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53887名调查对象.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作为标准人口,对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人口特征、不同特征人群在不同餐次(早餐、午餐、晚餐)的在外就餐情况。方法从北京市参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人群中,选取18岁及以上参加3天24小时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率为34.2%,男性高于女性;18~29岁人群高于其他年龄组;城区居民高于郊区居民;未婚者高于其他婚姻状态者;文化程度越高,在外就餐率越高;高收入人群高于低收入人群。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早、午、晚餐率分别为20.0%、28.2%和11.3%。结论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均与是否选择在外就餐有关。居民在外就午餐率高于早餐和晚餐。  相似文献   

3.
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 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行为。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在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个城市选取17 234名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食物频率和就餐行为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一周在不同地点就餐频率和次数信息,分析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状况,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地点的差异,使用秩和检验比较就餐次数差异。结果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为55.6%,平均在外就餐2.8次,36.0%的人群在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地点就餐,19.8%的人群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男性、18~44岁、文化程度高和家庭年人均收入较高的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次数较高。学生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的比例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较为普遍,18~44岁的青年群体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和次数较多。与其他场所相比,人群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5.
游凯  张月  赵红叶  王静雷 《职业与健康》2013,(22):2990-2991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就餐行为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区12个社区1434户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户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调查15—79岁居民1人。结果该区77.5%的居民经常吃自制早餐,食堂是在外就餐的主要地点,午餐、晚餐、夜宵经常在外用餐的居民其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9%和56.6%的居民经常吃蔬菜和水果,56.9%的居民极少或不食用奶或奶制品。结论该区居民就餐行为不够合理,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以促使居民养成健康的就餐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6岁及以上居民在外就餐行为现状.方法 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过去7天在外就餐行为数据,共纳入150 682名调查对象,其中2015年80 703名,2016-2017年69 979名.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并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5-2017...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在外就餐已经逐渐成为居民常见的一种饮食行为[1]。研究表明,餐馆菜肴中含较高的食盐[2],且在外就餐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3]。正常状况下,人体摄入的钠约98%从尿液排出,可以用测定尿钠排出量来评价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2年在其中3个项目省(辽宁、河南和湖南)各抽取2个市和2个县,在每个市调查点抽取2个城市居委会和2个郊区村,每个县调查点抽取1个县政府所在地居委会和3个村。将参加过2011年CHNS调查并有完整个人信息,且在本次调查时间内可随访问到的1013名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中补充收集过去一周内在中/西式快餐店、中餐馆、流动食品摊、面包店/咖啡厅、食堂及其他餐馆就餐频率、费用、交通方式及其时间等信息,结合连续3天24小时膳食调查,分析不同地点在外就餐状况、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水平,探讨影响不同地点在外就餐的因素。结果城乡居民总体一周在外就餐率分别为51.72%和39.14%;在西式快餐店、中餐馆、中式快餐店、流动食品摊、面包店/咖啡厅、食堂和其他餐馆每周就餐≥1次的人群比例分别为1.68%、23.49%、12.93%、10.37%、1.09%、10.07%和4.34%。每周在中餐馆就餐≥1次的居民与没有在中餐馆就餐者相比,能量、钙、铁、锌的摄入量较高;每周在食堂就餐≥1次的居民与没有在食堂就餐者相比,能量、蛋白质、膳食纤维、钙、锌的摄人量高。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城乡地区与成年居民在外就餐有关。结论调查地区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较为普遍,应开展在外就餐的营养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在外就餐时对健康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的就餐行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就餐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55514名(男26449人,女29065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包括每日就餐次数、就餐地点、每日在外就餐比例等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居民中91.5%是一日三餐,8.0%是一日两餐,城市、农村居民中一日三餐和二餐的比例相差不大,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一日二餐的比例(29.3%)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3.2%),18~44.9岁年龄组不吃早餐的比例较高(3.5%),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12.6%)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男性(18.6%)高于女性(11.0%)。结论:我国居民的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在外就餐现状,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在外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在外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在外就餐现状。结果:在外就餐的比例高达64.3%,以1844岁组的青年人群最高,老年人最低,男性高于女性;早餐在外就餐的食物种类人群比例以蛋类(91.4%)最高,而午晚餐以蔬菜类(95.7%、92.3%)最高;早餐在外就餐的烹调方式以煮、蒸、煎的方式多见,午晚餐以炒、蒸、煮的方式多见。结论:天津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针对此初步提出适合天津居民就餐行为及在外就餐建议,以引导人们科学用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就餐饮食行为,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就餐饮食行为。结果天津居民中89.9%是一日三餐,9.1%是一日两餐,城市、农村居民中一日三餐的比例相差不大(P>0.05),城区居民一日二餐的比例(11.2%)高于农村(6.6%);早晚餐就餐地点以在家就餐比例(51.3%、82.5%)最高,男性早午晚餐在家就餐的比例低于女性各年龄组中<15岁组及60岁及以上组早午晚餐在家就餐的比例较高,午餐就餐地点以在单位食堂就餐人群比例(42.0%)最高,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7.4%),城区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9.9%)明显高于农村(4.2%)。结论天津居民的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日两餐在城区高于农村,尤其是不吃早餐更加明显;午餐就餐地点以在单位食堂最多,这会大大增加在外就餐的比例,因此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重视早餐的重要性,养成一日3餐规律的进餐习惯。  相似文献   

12.
七城市成年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报告在中国七个大城市对37661名35岁以上市区居民进行统一方法的血压检测及有关因素调查的结果.收缩压与舒张压男性为127.24±24.02mmHg与81.02±12.25mmHg,女性为126.78±20.81mmHg与82.68±11.69mmHg.确诊高血压患病率男性为25.8%,女性为27.2%.经年龄调整后,确诊高血压患病率男性最高是北京,其次是上海、银川,最低是长沙;女性最高也是北京,其次是银川、上海,最低是长春.高血压病程超过十年者,有半数以上为确诊高血压.血压与年龄、血清总胆固醇之间有显著的直线相关、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农村老年人群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评价我国农村老年人维生素D(VD)的营养状况。方法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调查对象包含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5个普通农村和29个贫困农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共2754名,放射免疫试剂盒测定25(OH)D,采用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V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年)标准进行老年人VD营养状况的判定。结果中国农村老年人群血清25(OH)D P_(50)(P_(25)~P75)为23.42(16.88~30.65)ng/ml;普通农村老年人群25(OH)D的水平高于贫困农村,分别为24.16(17.04~31.34)和22.44(16.66~29.84)ng/ml(P=0.0048);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25.08(18.32~32.70)和22.21(15.92~28.55)ng/ml(P<0.0001);居住在南方的老人血清25(OH)D水平高于居住在北方的老人,分别为24.48(18.05~31.00)和21.97(15.90~30.05)ng/ml(P<0.0001)。中国农村老年人VD充足率为63.80%,缺乏率为9.88%,不足率26.33%。普通农村老人VD不足率低于贫困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老人VD缺乏、不足率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方老人VD不足率均低于北方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不同年龄、民族、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农村老人VD缺乏、不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国农村老年人群存在VD缺乏和不足现象,居住在北方,贫困农村,女性老人发生VD缺乏的风险更高,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我国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收入居民的谷类食物消费情况及其对膳食营养素的贡献。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调查居民所有食物摄入情况。该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全国31个省150个监测点总样本量为64 038人。结果我国各年龄组居民谷类摄入量农村男性最高,依次为农村女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不同收入水平间差异不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大米摄入量较高,西北和华北地区面类摄入量较高,东北地区大米和面类都处于中等水平。谷类食物分别提供52.5%的能量,46.6%的蛋白质,80.3%的碳水化合物,46.2%的尼克酸,49.5%的维生素B1,32.9%的维生素B2,46.2%的锌,50.0%的镁和43.8%的硒,农村人群膳食中谷类提供的营养素比例普遍高于城市人群。全国城乡居民达到谷类推荐量的比例约为80%,城市居民达到谷类食物推荐量的比例低于农村居民。结论我国居民谷类消费量基本达到食物推荐量,但杂粮摄入量仍较低。[营养学报,2019,41(1):5-9]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0~2012年我国成年农民闲暇时间锻炼情况。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有效调查对象71 140名。采用"身体活动调查问卷",询问了调查对象闲暇时间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结果我国农民闲暇时间的体育锻炼参与率为3.8%,男性为3.6%,女性为3.9%;中小城市农民锻炼率为5.3%,高于普通农村(4.3%)和贫困农村(2.4%);不同年龄组中,65~74岁组最高(5.0%),25~34岁组最低(2.6%);不同劳动方式中,务农者最低(2.0%)。锻炼参加者每次持续至少10min的中高强度锻炼天数为4.4d/w,平均每天30 min;每周累计的中高强度锻炼时间为180 min。锻炼参加者中,26.1%进行20min以上的高强度锻炼,每周高强度锻炼天数的中位数为0。结论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农民的锻炼参与率较低,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运动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成人贫血的营养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常素英  葛可佑 《营养学报》1998,20(2):132-137
目的:依据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对我国18~60岁的城、乡、男、女贫血与非贫血人群的膳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维生素C、蛋白质、动物来源铁、膳食铁等营养素摄入量非贫血组好于贫血组;对贫血的病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C、蛋白质、动物来源铁、膳食铁等,对预防贫血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而膳食能量摄取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及消瘦是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成年居民营养素摄入状况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使用ISU方法计算营养素的日常摄入量(UI),评估中国成年居民的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采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rersity,ISU)方法计算43 672名成年居民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钙、铁、锌、硒、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UI,并将UI与平均需要量(EAR)比较,评估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比例;将宏量营养素供能比的UI与可接受宏量营养素分布范围(AMDRs)或适宜摄入量(AI)比较,评估宏量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结果我国成年居民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比UI均值均在推荐范围之内,脂肪供能比UI均值稍高于AI上限;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AI下限的比例约为40%,蛋白质供能比低于AMDRs下限的比例约为20%,脂肪供能比高于AI上限比例约为50%。我国成年居民钙、锌、硒、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比例均较高,其中钙摄入不足的比例超过95%,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的比例均达到了80%以上。结论我国成年居民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不合理,膳食钙、锌、硒、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状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影响我国城乡死亡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率,推进公共卫生事业,是促进全民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探讨中国居民营养素补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抽取中国多地区成人居民27564人,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基本信息、对营养素补充类产品的知识、态度以及食用情况。结果 18~55岁被调查居民中有51.9%认为营养素补充类产品是必须的,55岁以上被调查对象中有42.4%认为营养素补充类产品是必须的。18~55岁被调查居民中有29.0%在过去一年购买过营养素补充类产品,55岁以上被调查居民中有41.0%在过去一年曾经购买营养素补充类产品。另外,18~55岁被调查居民中有55.9%曾经食用过营养素补充类产品,55岁以上被调查居民中有45.6%曾经食用过营养素补充类产品。结论被调查人群中近半数居民曾经食用过营养素补充类产品并且认为是必须的,过去一年内55岁以上被调查居民的营养素补充类产品购买率高于中青年人。[营养学报,2019,41(2):110-1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