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针刺的fMRI研究的统计分析选择合宜的的阈值。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进行刺激养老穴的fMRI研究,采用组块模式,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校正和非校正来统计分析脑功能激活情况。结果在校正象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养老穴主要激活了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5、BA46,其次为左侧颞中回、颞下回BA37,左额上回BA10。而非校正情况下,激活点非常广泛。结论在穴位的脑功能激活实验应选择校正像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静息态磁共振技术对早发性抑郁症患者特异性脑区进行定位。方法选择20例我院收治的早发抑郁症患者20例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患者相匹配的20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分别给予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分别应用低频振幅(ALFF)、比特低频振幅(fALFF)方法进行基于体素的组间比较,分析其静息态脑功能的差异。结果 (1)在右侧缘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中央沟盖、左侧额上回及右侧眶部额中回的ALFF值强于健康对照组,在舌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小脑10区、左侧颞中回区域的ALFF值弱于健康对照组;(2)在右侧眶部额中回、右侧眶部额下回、右侧缘上回、右侧中央沟盖、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扣带回及右侧枕中回的fALFF强于健康对照组,在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楔叶及右侧梭状回区域的fALFF值弱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早发性抑郁患者在前额叶、扣带回、边缘系统等多个区域脑自发活动强于健康受试者;在大脑额叶后部、颞叶前部、枕叶及小脑部分区域等多个区域脑自发活动弱于正常受试者;且ALFF及fALFF算法均存在相对一致性,显示这些特定脑区的脑自发活动异常可能是早发抑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活动中应用低频振幅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的价值。方法分别选取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及健康志愿者各40例,将前者记为疾病组,将后者记为健康组。所有受试对象均在静息状态下采用f MRI对其脑功能活性进行测定,对比2组脑功能差异,并采用统计学检验。结果健康组检验结果显示以双侧后扣带回/楔前叶为中心的脑区域ALFF数值显著增高(P<0.05);疾病组检验结果显示上述部分区域的ALFF值显著增高(P<0.05),且前者ALFF值显著增高的区域范围明显比后者广泛。2组双样本t检验显示疾病组ALFF数值增高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区域有右侧枕叶、右侧胼胝体压部、左侧小脑后叶、左侧楔前叶以及额上回区域(P<0.05),且ALFF数值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区域有左侧楔前叶与左右侧中央后回(P<0.05)。结论采用低频振幅f MRI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活动进行检查能为病情评估提供丰富有用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查能否为以阴性症状为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及利培酮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有无显著性改善。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设立患者组40例和正常对照组40例,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来分析其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ERP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组治疗前后对比ERP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阴性患者发作期存在明显ERP的病理改变,利培酮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缓解,ERP得到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氟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的脑葡萄糖代谢特点及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性。方法:14例首发抑郁症病人与11例健康者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象(posif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抑郁症组经氟西汀(20 mg·d~(-1))治疗12 wk后复查PET(8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_(17))、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中国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 RC)、中国修订韦克斯勒记忆量表(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价临床症状改善及神经心理变化。结果:(1)治疗前抑郁症组右侧额上回、右侧扣带回的脑葡萄糖代谢率(rCMRglc)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治疗有效的抑郁症组右侧额上回rCMRglc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3)治疗后抑郁症病人病情严重程度(SI)的改善与右侧脑岛rCMRglc的变化呈正相关;WAIS-RC的总智商数(FIQ)改善与左侧额下回的变化呈正相关;WAIS-RC的语言商数(VIQ)改善与左侧丘脑rCMRglc的变化呈正相关;WMS- RC的记忆商数(MQ)改善与右侧额下回rCMRglc的变化呈负相关;WCST改善与右侧枕叶rCMRglc的变化呈正相关(P均<0.05);均入回归方程式。结论:氟西汀可有效改善首发抑郁症病人右侧额上回的rCMRglc降低;抑郁症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耳鸣患者脑PET18 F-FDG代谢的相关脑区。方法通过对41例耳鸣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PET-CT检查,行踪剂为18 F-FDG,结果用统计参数图(SPM)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耳鸣相关脑区的解剖部位(BA)。结果耳鸣患者相关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颞下回(BA20)、左侧颞中回(BA21)、左侧颞上回(BA22)、左侧腹侧后扣带皮层(BA24)、左侧颞极区(BA38)及右侧后外侧前额叶皮层(BA9)、右侧额极区(BA10)、右侧眶额回(BA11)、右侧颞下回(BA20)、右侧背侧前扣带皮层(BA32)、右侧海马旁皮层(BA36)、右侧梭状回(BA37)。结论耳鸣患者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特定的投射区,主要位于边缘系统及额叶联合区,与主次级听觉皮层有一定关系。PET 为耳鸣提供了客观证据,有望成为耳鸣的客观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符合CCMD—Ⅱ—R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予利培酮治疗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完成8周治疗的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基本痊愈19例(31.7%),显进22例(36.7%),进步11例(18.3%),无效8例(13.3%),总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少。结论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了解针刺太溪穴、丘墟穴的脑功能区信号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2名健康志愿者,实验采用组块刺激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每个阶段持续60 s),按照随机配对数字表,分别手法捻转行针刺右侧太溪穴、丘墟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 Hz),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结果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针刺太溪穴主要激活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额中回BA46,其次为左右顶叶中央后回BA2、BA3,左额叶额下回BA45。针刺丘墟穴主要激活左侧颞上回BA42、BA22,其次为右顶叶中央后回BA40、BA43,右额叶额下回BA47,右颞叶颞上回BA22和左侧脑岛BA13。结论针刺与认知相关的太溪穴、丘墟穴的脑部主要激活区域位于额颞顶叶,这些激活区功能与听觉及智能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73例,随机进入阿立哌唑组或利培酮组接受治疗,分别在治疗0、2、4、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疗效相当,阿立哌唑能迅速控制精神症状,产生不良反应小。结论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况.方法选取88例首发并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开放性临床治疗观察,服用利培酮从1mg·d-1开始,逐渐增加到治疗量3~6mg·d-1,疗程为12周.用CGI,BPRS,TESS等工具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是92.4%,治疗的平均剂量是(3.77±1.03) mg·d-1,不良反应少见.结论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未成年人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发病年龄为10~18岁、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阿立哌唑或利培酮治疗(分别为31、27例).以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有效性,采用不良反应量表( TESS)和血压、体重等生理指标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期为8周.结果 治疗8周后,各组BP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BPRS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立哌唑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利培酮,利培酮组发现6例月经紊乱,4例体重增加.结论 两种药物对治疗未成年人精神分裂症均有确切疗效,其中,阿立哌唑的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2.
钱建明 《安徽医药》2002,6(1):31-33
目的探索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和传统药物换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方法对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CCMD-2 R,且BPRS总分≥18分,服用利培酮满12 wk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既往采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连续治疗时间不超过8 wk,给予利培酮治疗者共41例为首发组以及按正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后转换利培酮治疗者共30例为换用组,分别研究组内和两组间在治疗前后BPRS总分的减分率情况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首发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97.6%,显效率85.4%;换用组的有效率90.0%,显效率73.3%.结论首发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了效优于换用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首发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利培酮组(62例)给予利培酮口服,齐拉西酮组(66例)给予齐拉西酮口服。比较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的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齐拉西酮组、利培酮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0%和95.2%(P>0.05);治疗后4周、8周齐拉西酮组阴性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利培酮组(P<0.05);利培酮组泌乳/月经异常、静坐不能及体重增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相当,但齐拉西酮可显著改善阴性症状,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形态及表现,分析MRI在此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受试对象,行头颅MRI扫描,观察其形态和影像表现。将所有受试者中阳性症状组和阴性症状组MRI测得参数进行比较,并评估此种检查方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6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经MRI检查发现19例两侧脑室三角区间距明显扩大,14例第三脑室宽距显著扩大,22例左右2侧裂池宽距、大脑纵裂前半间距均明显扩大,5例脑室前角、三角区域间距明显扩大,7例体部明显扩大。所有受试者中共有12例显示脑结构异常(33.33%),异常情况分布为颅内脑软化、脑白质变性、海马回梗死、额颞皮层萎缩分别有4例、5例、3例、11例;阳性症状组和阴性症状组MRI所测的脑室前角间距、三角区域间距、体部间距、第三脑室宽距、左右2侧裂池宽距、大脑纵裂前半间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头颅MRI诊断精神分裂症能够明确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盐酸齐拉西酮(力复君安)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27例)和利培酮组(25例),进行为期6周的双盲对照研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PANS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PANSS减分率:齐拉西酮组为(70.10±23.19)%,利培酮组为(71.46±30.55)%;临床总有效率:齐拉西酮组为85.19%,利培酮组为84.0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齐拉西酮组为48.28%,利培酮组为57.14%,利培酮组发生例次比齐拉西酮组要多,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利培酮相似,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各5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评定PANSS量表,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疗效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健康人脑顶叶在处理空间记忆信息时的作用。方法:在对10例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一项短时空间记忆任务作业的同时,进行fMRI扫描,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并采用SPM9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当统计阈值设为P<0.001时,大脑皮质所激活的脑区有双侧顶叶的楔前叶、顶上小叶、缘上回(BA7/40,BA:BrodmannArea,布鲁德曼分区,下同),双侧前额上中下回(BA6/9/47),双侧枕叶和枕颞交界处(BA17/18/19/37),右侧海马和右侧扣带回;左侧顶叶的激活强度最强,左侧顶叶与双侧前额叶以及右侧顶叶与左侧前额叶之间的激活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脑在处理短时空间记忆信息时,顶叶起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利培酮和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某院住院治疗的4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与奎硫平组,两组持续治疗28d后,采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利培酮组与奎硫平组患者在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方面的差异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和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均安全有效,两者不良反应少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磺必利、利培酮联用对首发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首发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提供利培酮治疗,研究组首发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给予小剂量氨磺必利、利培酮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PANS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软件后给予相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完成率均为100.00%,治疗前两组症状程度(PANSS量表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2个月)PANSS量表评分下降幅度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小剂量氨磺必利、利培酮联用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技术分析听力正常人志愿者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之间的脑灰质差异。方法分别对24例听力正常人及24例感音神经性耳聋人进行常规T2-WI与三维(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ast spoiled gradient echo,FSPGR)采集脑结构图像。用VBM技术运算,然后观察两组之间的脑质差异并显示出差异脑区的MNI坐标及差异容积,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感音神经性耳聋组脑灰质增多的区域有(P<0.01,Cluster size=40):左侧颞上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扣带回、左侧小脑半球、左侧顶下小叶、左侧屏状核、左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后叶、右侧额下回。结论感音神经性聋人在左、右侧颞上回灰质增多,提示其听觉中枢皮质有结构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