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1例58岁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予依诺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2次/d, 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12.5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以5 ml/h速度持续静脉泵入, 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15 h后患者出现痰中带血, 躯干和四肢出现散在出血点, 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1×109/L, 考虑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 立即停止上述治疗, 给予血小板8 U静脉输注1次。次日PLT升至30×109/L, 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第3天, PLT升至57×109/L, 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第6天, PLT 144×109/L。根据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评分系统, 本例患者得分为1分, 提示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性不大, 故考虑患者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很可能为替罗非班引起。  相似文献   

2.
1名45岁的女性患者,因不稳定心绞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前14天,开始规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同时连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7天。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Ⅱb/Ⅲa受体拮抗剂)和普通肝素,术后1h,血小板下降至3×109·L-1,并伴有阴道出血。停用以上药物并予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后4日,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推测替罗非班是最可能导致血小板下降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试验比较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和单用氯吡格雷对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表面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时均接受负荷剂量300mg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然后氯吡格雷组只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替罗非班组患者除了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外同时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在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内(平均22h)分别采集血样进行分析。将血小板聚集确定为血小板止血的主要参数,用流式细胞计测定血小板表面抗原数量。结果本研究显示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组间无显著差别。替罗非班组经治疗后由腺苷和肾上腺素诱导的凝血时间分别显著延长120s和94s,但是氯吡格雷组的凝血时间没有显著变化。治疗后两组活化的血小板比例显著降低,但是治疗后组间有差异。替罗非班组CD41a表面抗原显著增加。结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合治疗相比单用氯吡格雷治疗GPIIb/IIIa受体数量的增加以及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更强,但是对凝血时间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诱发的重度血小板减少症(GIT)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鉴别诊断要点及防治策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过敏导致重度GI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正常,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约10 min后出现全身发冷、颤动,伴呼吸困难,停药并且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但第2天血小板计数严重下降,最低血小板计数30×109/L,无出血表现,继续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抗血小板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未输注血小板及进一步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约96h恢复正常。结论 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疗效确切,但在应用早期,尤其24 h内可出现GIT,出现过敏表现时,不应作为简单的变态反应处理,应警惕替罗非班诱导的GIT发生,及时复查血小板计数,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1例行右侧膝关节置换术的74岁女性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那屈肝素钙6150 U皮下注射,1次/d。术后第3天,患者右侧腰部、右髋关节处出现瘀斑。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49×109/L,血红蛋白81 g/L。给予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400 ml,但瘀斑范围扩大至对侧腰部及背部。术后第5天考虑那屈肝素钙与血小板减少有关,遂停用。术后第8天,瘀斑颜色转淡,血小板计数88×109/L。第10天,患者出院,出院时血小板计数为123×109/L。  相似文献   

6.
王岩 《医药论坛杂志》2021,42(3):111-114
目的 对比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将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的33例归为A组,将给予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35例归为B...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8例,其中观察组58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盐酸替罗非班2~3d,观察两组患者4d内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发生,中度出血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出血观察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但联用替罗非班可增加出血的危险,使用时要加强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例64岁男性患者因冠心病、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mg,1次/d、氯吡格雷75mg,1次/d,静脉滴注150万U尿激酶,并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洛伐他汀。1个月后阿司匹林减量至100mg,1次/d,氯吡格雷剂量不变。7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咽痛,血常规示WBC1.6×109/L,PLT82×109/L。停用氯吡格雷,其他治疗不变,7d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继续使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及洛伐他汀,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徐颖惠 《中国药事》2012,26(7):778-779
目的比较替罗非班与氯吡格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氯吡格雷组各63例,两组均在应用阿司匹林和普通肝素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替罗非班和氯吡格雷治疗5天,测定治疗前后各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替罗非班组临床效果优于氯吡格雷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通过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例1为2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和普通肝素10000U静脉推注,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28.0×109/L,术后1h降至36.2×109/L。考虑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遂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2μg·kg-1·min-1静脉滴注。第3天患者血小板升至101×109/L,第4天恢复正常。例2为69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静脉推注普通肝素3000U。之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连续7d给予低分子肝素(1mg·kg-1·12h-1)皮下注射,术中给予普通肝素7000U静脉滴注。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197.0×109/L,术后降至19.2×109/L。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1.5μg·kg-1·min-1静脉滴注,血小板计数升至146.0×109/L。  相似文献   

11.
1例41岁女性患者,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入院,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1次/d静脉滴注;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500万U,1次/d肌内注射。用药1周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9×109/L,中性粒细胞0.48×109/L,血红蛋白118 g/L,红细胞3.7×1012/L,血小板81×109/L。停用rhIFNα-2b,继续使用其他药物,并加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75μg,1次/d皮下注射。治疗第5天实验室复查:白细胞4.8×109/L,中性粒细胞3.12×109/L,血红蛋白118 g/L,红细胞3.8×1012/L,血小板61×109/L。再次给予rhIFNα-2b,剂量减为隔日1次。再次给药10 d后,患者持续发热,伴胸闷、呕吐。实验室检查:白细胞0.1×109/L,中性粒细胞未检出,血小板20×109/L,血红蛋白92 g/L,红细胞3.3×1012/L。立即停用rhIFNα-2b,给予对症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和骨髓穿刺术检查结果,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遂加用人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第15天患者血小板3.0×109/L,血培养检出肺炎克雷伯菌。第17天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水肿、周身瘀点及瘀斑。第19天患者情况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相关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66岁男性患者因心肌梗死入院,并立即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术后当日规律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阿司匹林首剂量300 mg,之后100 mg,1次/d;氟伐他汀20 mg,1次/d;福辛普利钠10 mg,1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03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037×109/L,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3 g/L,血小板119×109/L。骨髓穿刺及活检示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对症治疗,血常规各项水平继续下降。入院第44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6×109/L,中性粒细胞0.36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954×109/L,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3 g/L,血小板84×109/L。立即停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改用华法林2.5 mg,1次/d口服,西洛他唑100 mg,2次/d口服,其他药物继续服用。随后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计数下降至最低值后逐渐上升。再行2次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示骨髓象逐渐恢复。入院第102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5.8×109/L,中性粒细胞0.55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202×109/L,红细胞4.2×1012/L,血红蛋白140 g/L,血小板170×109/L。再次加用氯吡咯雷50 mg,1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1周后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计数明显下降,2周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3.4×109/L,中性粒细胞0.34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87×109/L,红细胞4.0×1012/L,血红蛋白133 g/L,血小板176×109/L。随后,仅停用氯吡咯雷,改为西洛他唑100 mg,3次/d口服。1周后血象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1例63岁女性行冠状动脉 CT 增强检查,静脉注射造影剂碘海醇80 ml(350 mg/ ml)。CT 检查结束留观6 min 时,患者出现手掌瘙痒、双眼结膜充血水肿、周身大汗、黑曚、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随后出现唇紫、颜面水肿、四肢凉、皮肤花斑、注射部位出血。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0.83,氧分压47 mmHg(1 mmHg =0.133 kPa)。距 CT 检查结束近1 h,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19×109/ L,凝血酶原时间(PT)18 s,凝血酶时间(TT)6 s。给予抗过敏、补充凝血因子、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距 CT 检查结束约7.5 h,患者血小板计数8×109/ L。次日,患者身体多处出现大片瘀斑,体温38.1℃,血小板计数6×109/ L。继续行对症和支持治疗,患者情况逐渐好转,第4天体温恢复正常,颜面水肿消失,瘀斑明显减轻;第6天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1例3岁男性患儿因溃疡性口炎给予克林霉素0.15 g,1次/d静脉滴注,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50×109/L。第1天,患儿左膝关节出现红色瘀斑。第3天,患儿出现齿龈出血及皮肤散在出血点,血小板计数为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 s。停用克林霉素,静脉滴注甲泼尼龙(30 mg,1次/d)及人免疫球蛋白(6 g,1次/d),口服氨肽素(0.1 g,3次/d)。第4天,患儿血小板计数64×109/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6 s,凝血酶原时间11 s。1周后,患儿血小板计数升至135×109/L,瘀斑消退。  相似文献   

15.
1例75岁男性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首先单独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 g1、次/12 h静脉滴注4 d,然后改为万古霉素1.0 g1、次/12 h静脉滴注3 d,最后单独应用利奈唑胺600 mg1,次/12 h静脉滴注44 d。应用利奈唑胺前实验室检查示患者外周血白细胞12.00×109/L,红细胞3.92×1012/L,血小板158×109/L,血红蛋白115 g/L。用药第19天血常规示白细胞2.81×109/L,红细胞3.39×1012/L,血小板74×109/L,血红蛋白102 g/L。其后血常规检查显示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范围,最低值如下:白细胞2.69×109/L,红细胞2.51×1012/L,血小板48×109/L,血红蛋白69 g/L。由于病情需要未停用利奈唑胺,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琥珀酸亚铁及红细胞悬液等对症治疗。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共44 d。停药后18 d血常规恢复正常:白细胞5.07×109/L,红细胞3.02×1012/L,血小板156×109/L,血红蛋白102 g/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的患者138例。 PCI术前12 h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他汀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d)组70例,强化治疗(阿托伐他汀80 mg负荷剂量,随之40 mg/d)组68例。入院后检测基线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 PCI术后第1、5天复查血小板参数,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后基线、PCI术后第1、5天的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基线比较,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下降,MPV、PDW和P-LCR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6±62)×10^9/L比(210±60)×10^9/L、(10.8±0.9)fL比(10.6±0.9)fL、(12.8±1.9)%比(12.5±1.9)%、(32±8)%比(30±8)%](P<0.05);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5天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MPV、PDW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CI术后第5天MPV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1.0)fL比(10.8±1.0)fL、(30±9)%比(31±8)%](P<0.05)。2组PCI术后第1、5天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抑制PCI术后MPV、L-PCR等的升高,抑制介?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相关急性肾衰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例14岁女性患儿因淋巴瘤Ⅳ期入院进行第16次化疗。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示WBC 5.58×109/L,Hb 88 g/L,PLT143×109/L,SCr 42μmol/L,ALT 38 U/L,心、肝、肾功能大致正常。化疗方案:MTX总量4 g,其中1/3总剂量0.5 h内静脉给予,剩余剂量在随后的23.5 h内静脉给予。同时给予地塞米松5 mg+阿糖胞苷40 mg+MTX 12.5 mg鞘内注射,并静脉给予长春新碱1.8 mg。化疗第2天,患儿出现发热、呕吐、腹泻、下肢水肿。第3天实验室检查示WBC 2.49×109/L,PLT 24×109/L,Hb 58.0 g/L;K+2.74 mmol/L,SCr 179μmol/l,CK 1 089 U/L。化疗后24、42 h患儿MTX血药浓度分别为168.0和65.0μmol/L。血液净化治疗期间,MTX血药浓度分别为36.5μmol/L(66 h)、29.4μmol/L(73 h)2、2.1μmol/L(77 h)和16.0μmol/L(90 h)。化疗第5天患儿尿量降至460 mL,随后无尿,并出现全身抽搐,静脉给予地西泮5 mg后抽搐缓解,但仍有躁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是否改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因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急诊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与B组(急诊介入术中不应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在常规使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介入治疗术后靶血管血流分级与心肌灌注分级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急诊介入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2~3级(97.2%)心肌灌注(TMPG)2-3级(97.2%)均显著高于B组(91.6%,88.8%)。两组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