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正>中医药的产生及应用历史源远流长,在化学药物产生之前,中医药是维护人类健康,尤其是维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保障;当前尽管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但中医药也继续在促进我国各族人民健康的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人们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中药成分复杂、药理活性众多、许多作用起效缓慢,有的作用表现出双向调节和复杂性,使单纯的药效学研究难以深入阐明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我们认为,如果能结合中药的药  相似文献   

2.
多位点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恩  王丹巧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3):1765-1768
微透析(MD)作为一种活体生物取样技术,可以在不同组织、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进行化学取样,为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以及靶向性提供依据。本文介绍近年来有关多位点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HPLC法测定家犬血浆中丹皮酚的浓度方法。此法简便易行,精密度好,方法回收率92.28%~99.50%,日内、日间RSD为3.75%~8.07%,血药浓度在7.5~700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3,当S/N≥3时,最小检测浓度为1.25mg/L丹皮酚吸收迅速,给药后约5~10m in即达血药浓度峰值,其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T1/2约为分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HPLC 检测家兔血浆中牻牛儿酮浓度的方法.方法 运用HPLC研究并比较了经皮给药以及注射给药后牻牛儿酮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结果 其中经皮给药Tmax为(7.333±1.633)h,Cmax为(100.233±53.360)ng/ml,t1/2为(10.209±2.393)h,而注射给药后, Tmax为0 h后,Cmax为(273.45±137.189)ng/ml,t1/2为(14.867±10.138)h.结论 经皮给药药物代谢较完全,与注射给药相比,具有毒副作用小,且能达到持效、长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天钩降压胶囊对大鼠体内丹皮酚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大鼠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天钩降压胶囊(相当于丹皮酚6.884,13.77,27.53 mg ·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大鼠血浆。血浆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HPLC测定丹皮酚含量,各给药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DAS2.0软件分析。组间药动学参数用 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剂量组大鼠丹皮酚血药浓度在消除相超出最低检测限,未能测出药时曲线;中、高剂量组丹皮酚均在5 min达最大吸收;t1/2ka,Cmax,AUC0-∞,AUC0-360,CLz/F随给药剂量增加而显著性增加;t1/2z, MRT0-360,Vz/F随给药剂量增加而显著性减小。结论: 大鼠灌胃不同剂量天钩降压胶囊后丹皮酚的药动学参数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丹皮酚微乳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制备丹皮酚微乳和微乳凝胶剂,并对其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IPM为油相,卵磷脂/APG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室温下采用磁力搅拌法滴加水到油相中,制备丹皮酚微乳。采用HPLC测定丹皮酚微乳中丹皮酚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径测定仪分别测定微乳的形态和粒径。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丹皮酚微乳凝胶。采用Franz扩散池对微乳、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制备的丹皮酚微乳为O/W型微乳,外观圆整、均匀,粒径 32 nm,含量稳定。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微乳、微乳凝胶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47.846,103.760,70.401 μg·cm-2·h-1,12 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657.179,1 266.484,881.217 μg·cm-2。结论:丹皮酚微乳、微乳凝胶的12 h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均优于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可为丹皮酚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7.
丹皮酚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丹皮酚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丹皮酚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应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法。结果:丹皮酚在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速率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顺序下降,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结论:丹皮酚适宜设计成为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液微透析技术测定阿魏酸口服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采用浓差法(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探针回收率的日内稳定性及灌流速度、阿魏酸质量浓度、温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通过零净流量法测定阿魏酸体外回收率,并将结果与浓差法所测回收率进行比较.采用血液微透析法进行体内药动学研究,HPLC测定透析液中阿魏酸含量.结果:探针回收率日内稳定性良好;体外回收率与阿魏酸质量浓度无关,与灌流速度成指数型负相关;温度越高,回收率越高;利用零净通量法能准确地测定透析介质中阿魏酸含量及回收率;增量法、减量法及零净通量法测定的回收率一致.在2.5 μL·min-1流速下,体内平均回收率(28.69±1.95)%,口服给药后阿魏酸9.33 min达峰值,消除半衰期12.52 min.结论: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阿魏酸的药动学研究,减量法可作为体内微透析研究中阿魏酸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丹皮酚前非离子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渗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丹皮酚前非离子体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选取胆固醇、大豆卵磷脂和山梨醇脂肪酸酯-60(span-60)的质量为自变量,平均粒径和包封率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二项式拟合,通过效应面法优选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处方并进行预测分析。采用Franz扩散池试验,以离体裸鼠皮肤为透过膜,生理盐水为接收液,采用HPLC测定丹皮酚含量,比较丹皮酚前非离子体、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及丹皮酚普通软膏单位面积累积经皮渗透量(Q)及稳态渗透速率(Js)。结果:最佳处方为胆固醇7.53 mg,大豆卵磷脂107.86 mg,Span-60 74.49 mg,丹皮酚5 mg;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包封率64.16%,平均粒径11.15 μm,二项式模型拟合良好。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普通软膏、前非离子体的Q12 h分别为(96.20±5.87),(75.83±18.42),(125.54±8.87)μg·cm-2,Js分别为7.826,5.967,10.327 μg·cm-2·h-1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能准确反映多因素多水平交互影响,适用于制剂处方工艺的优化。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及其软膏的经皮渗透能力高于丹皮酚普通软膏。  相似文献   

10.
双丹方中丹皮对丹参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双丹方中丹皮对丹参在兔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方法:丹参单煎液及丹参.丹皮合煎液灌胃给药,液-液萃取法提取血浆中的丹参素,以4-羟基苯甲酸为内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丹参素的血药浓度,用DAS2.0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丹参-丹皮配伍给药可使丹参中丹参素的药动学参数T_(1/2a)、AUC_((0~∞))、C_(max)较丹参单味给药时明显增大.结论:丹参-丹皮配伍给药后,可明显促进丹参素的吸收入血,使其体内作用时间延长,生物利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胰岛素经皮电渗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制备胰岛素释放电极,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用3P97程序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胰岛素经皮电渗给药后家兔血药浓度上升较快,约2 h达到高峰,但血药浓度上升的速度低于皮下注射胰岛素组,后者达到峰浓度的时间约为1.1 h。3个经皮电渗剂量组的吸收峰时及半衰期基本一致。经皮给药组在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后迅速下降,其速度与皮下注射组相近。3个经皮给药剂量组的 cmax,AUC,CL/F(s)及V?/F 呈剂量依赖关系。胰岛素经皮电渗给药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模型为一室模型。结论 胰岛素经皮电渗较胰岛素皮下注射给药吸收速度慢,两种给药方法胰岛素的消除过程相近。  相似文献   

12.
线性探针微透析研究阿魏酸经皮给药后药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线性探针测定阿魏酸皮下浓度方法,考察温度、灌流液流速、浓度对线性探针回收率的影响,研究阿魏酸溶液经皮给药后体内药动学.方法:采用减量法测定阿魏酸线性探针的体内外同收率的稳定性,采用增量法测定体外回收率的影响因素,选择CD-1裸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经皮微透析法进行体内药动学研究,HPLC测定透析液中阿魏酸的浓度.结果:温度对阿魏酸体外同收率有显著性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阿魏酸的体外回收率显著提高,随着流速的增加阿魏酸的体外同收率呈指数下降,在测定范围内,浓度对阿魏酸的体内外回收率无影响,在测定时间内阿魏酸体内外同收率稳定性、重复性良好,体外平均回收率为(24.82±1.01)%;体内平均回收率为(16.50±1.92)%;经皮给药后,阿魏酸86 min达到峰值,平均滞留时间为291 min.结论:线性探针可用于阿魏酸经皮给药的研究;阿魏酸可迅速透过角质层,适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3.
姜素芳  张雪萍  周学军 《中成药》2012,34(5):835-838
目的 制备丹皮酚自微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选择对丹皮酚溶解能力较强的油相,通过观察微乳的形成以及绘制伪三元相图比较微乳区域大小来确定最终处方,在此基础上制备自微乳,对所成微乳的粒径大小、分布、形态进行评价,并测定所得体系中丹皮酚的溶解度以及含有量.结果 以油酸乙酯(油相)- EL(乳化剂)-正丁醇(助乳化剂)比例为3.0:5.6:1.4时制得的自微乳经水稀释后可形成稳定的微乳,平均粒径为42.1 nm,丹皮酚在此体系中的溶解度高达318.4 mg/mL,所得制剂中丹皮酚的质量分数为30%.结论 丹皮酚自微乳制备简单,微乳粒径小,可显著提高丹皮酚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4.
盐酸哌甲酯-卵磷脂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微乳作为载体促进水溶性药物盐酸哌甲酯的透皮吸收。方法以十四酸异丙酯-水-卵磷脂-乙醇作为微乳的组成部分,对微乳伪三元相图进行了研究,制备盐酸哌甲酯-卵磷脂油包水微乳,采用Franz扩散池,裸鼠离体皮肤作为透皮模型,HPLC测定药物透皮浓度,计算微乳的经皮渗透稳态流量,并与盐酸哌甲酯-卵磷脂混悬液和哌甲酯溶液作出对比。结果盐酸哌甲酯-卵磷脂油包水微乳的透皮稳态流量大于2个对照组(P<0.01)。结论微乳对盐酸哌甲酯的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风藤电离巴布剂电致孔透皮给药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将青风藤在电致孔电离巴布剂条件下透皮给药.用房室模型法初步分析考察电致孔巴布剂透皮给药的药动学特点.方法 制备青风藤电离巴布剂,以所含青藤碱为检测指标.采用双室扩散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AIC法判断药动学房室模型.结果 青风藤电离巴布剂在电致孔条件下透皮给药符合线性乳突型单室开放模型,其模型参数K=0.056,Ka=0.232,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方程为C=2.884×(e-0.056t-e-0.232t);单纯被动扩散的模型参数K=0.058,Ka=0.149,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方程为C=2.512 ×(e-0.058t-e-0.149t).结论 可以用一级吸收、一级消除的线性乳突型单室开放模型分析青风藤电离巴布剂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电致孔技术与被动扩散比较,能够提高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6.
布洛芬透皮吸收制剂的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莉  齐刚  朱辉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3):189-191
 目的:进行布洛芬离子电导入经皮给药系统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等效性评价,为布洛芬离子电导入经皮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不同时间家兔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离子导入给药法的吸收速度快,AUC及c〈sub〉max〈/sub〉分别为透皮给药的3.7倍和5倍。结论:布洛芬离子导入经皮给药系统有望成为新的全身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纳米粒在经皮及黏膜给药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纳米粒以其独特的纳米功效 ,在新型药物制剂研究中受到很大重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纳米粒子在药物经皮及黏膜给药中也有着独特作用 ,尽管机理还不清楚 ,但为经皮及黏膜给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者主要综述了纳米粒子应用到经皮及黏膜给药体系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脂质体纳米粒 ,天然高分子及合成高分子纳米粒的经皮及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涂瑶生  李绍林  孙冬梅  张建军 《中草药》2012,43(10):1939-1945
目的 以中药复方小儿湿疹方有效部位为模型药物,制备治疗小儿湿疹的经皮给药复方微乳.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微乳组分,并以药物体外经皮渗透速率进一步优化微乳处方.结果 优选的复方小儿湿疹微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Cremophor EL-丙三醇-水(6.5∶29.25∶29.25∶35),平均粒径为(24.54±0.22) nm,Zeta电位为(-26.5±0.2)mV;黄连生物碱、丹皮酚稳态透皮速率(Js)分别为114.70、74.09 μg/(cm2·h),比原湿疹洗剂的Js分别提高了17和10倍.结论 复方小儿湿疹微乳性状均一、澄清透明,质量稳定,透皮性能好.  相似文献   

19.
石杉碱甲水凝胶微针的制备及经皮传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琴英  文娇丽  翁嘉绮  王炜玮  方敏  杨根生 《中草药》2021,52(12):3530-3537
目的 研究石杉碱甲水凝胶微针的制备条件,并考察微针的性能及其经皮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聚乙烯醇和葡聚糖混合水凝胶作为微针的基质材料,考察材料的溶胀性能和拉伸性能,确定最优处方;以两步夹心法将石杉碱甲药粉载入微针基质材料中,采取离心及冷冻-解冻工艺制备针形为圆锥体,针长为500 μm,针间距为1000μm的水凝胶微针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