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红绿度(a*)和黄蓝度(b*)]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部位姜黄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折干率差异较大,其中宽度、厚度、质量在鲜品和干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姜二级的折干率显著低于母姜与子姜一级。姜黄不同部位颜色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姜黄鲜品断面颜色值a*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b*次之,颜色值L*最小,姜黄干品粉末颜色值b*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L*、a*变异系数较小。姜黄不同部位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子姜一级的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含量均高于母姜和子姜二级。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姜黄子姜一级的理化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姜黄有效成分在不同地区的含量差异,考察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与挥发油之间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集不同产地姜黄样品,结合HPLC-UV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挥发油测定法分别分析姜黄中姜黄色素和挥发油的含量,采用SPSS 20.0软件的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功能对测定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姜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姜黄色素质量分数最大值约4.9%,最小值仅约0.2%,相差约24.5倍;姜黄挥发油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距达4.2倍。姜黄的传统道地产区含量优势明显,不同姜黄色素与挥发油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海拔差异对姜黄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有一定影响,姜黄的产区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提高其品质并推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类化合物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妲  金城  骆骄阳  李兴丰  鄢丹  肖小河  董小萍 《中草药》2011,42(10):2070-2073
目的研究姜黄素类化合物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活性,为探寻姜黄活血化瘀药效物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家兔血浆复钙时间法、凝血酶时间法及体外血栓法、全血血块法,分别对3个天然姜黄素类化合物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均能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P<0.01)及凝血酶时间(P<0.01),且均能加快体外血栓(P<0.01)及全血凝块的溶解(P<0.01),其中去甲氧基姜黄素的作用最强。结论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作用,空间不对称结构能加强姜黄素类化合物结构母核的抗凝活性。  相似文献   

4.
姜黄为我国传统中药,味辛、苦,性温,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之功效,其用药历史悠久,最早收载于《新修本草》。对姜黄化学成分及主要药理活性进行总结,并基于传统性效及现代研究两方面对姜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建议对姜黄的芳姜黄酮、α-姜黄酮、β-姜黄酮、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及黄酮类等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开展其所含的萜类和甾醇类等成分化学物质组的深入研究,为明确姜黄的质量标志物和姜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罗霄  肖思远  张良  俞佳  梁恒兴  李及  代琪  李锐  肖洪涛 《中草药》2024,55(15):5256-5263
目的 建立实时直接分析质谱(direct analysis in real-time-mass spectrometer,DART-MS)法检测姜黄属中药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并探究该方法在中药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DART-MS技术,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进样速度、格栅电压、提取溶剂等实验参数条件,获得最佳检测限。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ic spray ion source-mass spectrometer,UPLC-ESI-MS)技术检测的结果作比较,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以此评价采用DART-MS技术进行快速检测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可行性。结果 优化后的DART检测条件:电离源气体温度300 ℃,格栅电压(grid voltage,GV)100 V,进样速度0.2 mm/s,并以60%丙酮水溶液作为提取剂,以获得最佳信号强度。结果表明,在负离子模式下,姜黄素(curcumin,CUR)、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DMC)、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BDMC)的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0.08、0.10、0.07 ng/mL,定量限分别为0.22、0.34、0.19 ng/mL,3种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处于98.75%~100.61%,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5%。采用DART-MS和UPLC-ESI-MS对3种姜黄素检测的结果一致。结论 该方法精确度高、准确度高、重复性好,能快速、准确、有效地检测姜黄属中药中姜黄素类化合物,在中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仉瑜  张洪兵  郭虹  陈常青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21,52(15):4700-4710
姜黄首载于《新修本草》,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常见于活血止痛的方剂中,在中国、印度、泰国传统医学被广泛应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姜黄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的干燥根茎,主要含有姜黄素类与萜类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肿瘤与止痛等药理作用,但姜黄素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对姜黄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预测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及萜类成分芳姜黄酮、姜黄酮、姜黄烯、姜烯等为姜黄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以期为姜黄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方法:以一定pH的缓冲溶液为反应介质,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定量加入到反应介质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类化合物浓度的变化,采用动力学方法建立姜黄素类化合物降解速率方程。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稳定性依次为: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结论:去甲氧基姜黄素对姜黄素产生稳定作用最强,为姜黄素的天然稳定剂。  相似文献   

8.
李文兵  卢君蓉  胡麟  胡昌江  黄宇  周维  冯健 《中草药》2017,48(3):573-577
目的建立姜黄一测多评测定方法,同时测定其中3种姜黄素类成分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hromstar~(TM)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4%冰醋酸溶液(48∶52),检测波长为422 nm,体积流量为1.0 m L/min,柱温为30℃;以姜黄素为参照物,建立其与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以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计算3种姜黄素类成分质量分数。结果该方法可同时测定姜黄中3种姜黄素类成分量,且测定结果与外标法相比无显著性差异(RSD2.0%)。结论本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为进一步完善姜黄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川产姜黄颜色值与主要化学成分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总姜黄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基于"辨状论质"理论,采用分光测色计对川产姜黄的切片与粉末颜色值进行测量,结合药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产姜黄粉末的颜色值L*、b*、ΔE*ab与姜黄素类各成分含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4左右;颜色值a*与姜黄素类各成分含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7左右。结论川产姜黄的颜色值a*相较于其他值相关程度更高,提示可通过姜黄粉末a*值预测和判断川产姜黄药材品质,从而验证"辨状论质"理论在姜黄药材鉴别中的科学性,为建立快速鉴别姜黄品质的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四川中医》2021,39(7):27-31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姜黄中3种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并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可行性。方法:以姜黄素为内标物,计算该成分与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HPLC测定姜黄素的含量,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实测姜黄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外标法与一测多评法共测定了14批姜黄样品,经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Sig.值=0.9320.05,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的含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RSD5%。结论:建立的一测多评法,适用于姜黄中3种姜黄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该方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1.
贾淑杰  刘庆焕  王文彤  王露 《中草药》2012,43(6):1118-1121
目的建立从姜黄中制备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的方法,并对姜黄素进行细胞毒性初步研究。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对姜黄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IR、MS、1H-NMR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TLC和HPLC对其进行纯度检测;倒置显微镜观察姜黄素对高侵袭性人乳腺癌MCF-7细胞、低侵袭性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结果从姜黄中分离、纯化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质量分数均>98%。10、100 ng/mL的姜黄素能明显抑制MCF-7、MDA-MB-231和HepG2细胞的生长,对HepG2细胞杀伤力较大。结论该法制备出的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照品符合中药化学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可作为姜黄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以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用的化学对照品;一定质量浓度的姜黄素能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2.
赵欣  王爱里  袁园  袁丹 《中草药》2013,44(10):1338-1341
目的 研究姜黄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光稳定性,并对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光化学反应产物进行考察.方法 姜黄的甲醇提取液于棕色量瓶储存,在自然光/避光条件下放置0、1、2、4、6、8h后,HPLC法测定其指标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量的变化;LC-MS法分析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光化学反应产物.结果 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在自然光/避光条件下均有良好的稳定性;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在避光条件下稳定,见光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结论 姜黄素和去甲氧基姜黄素具有良好稳定性,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在自然光照射下不稳定,因此,姜黄药材分析供试液应于棕色量瓶中避光保存.  相似文献   

13.
Curcumin is the major constituent of turmeric (Curcuma longa). Turmeric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spice in foods and for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such as anti‐inflammatory, antihyperlipidemic,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Turmeric and curcumin are nonmutagenic and nongenotoxic. Oral use of turmeric and curcumin did not have reproductive toxicity in animals at certain doses. Studies on human did not show toxic effects, and curcumin was safe at the dose of 6 g/day orally for 4–7 weeks. However, some adverse effects such as gastrointestinal upsets may occur. Moreover, oral bioavailable formulations of curcumin were safe for human at the dose of 500 mg two times in a day for 30 days, but there are still few trials and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specially on nanoformulations and it should be discussed in a separate article. In addition, curcumin is known as a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substance.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safety and toxicity of turmeric and curcumin in medicine. Turmeric and curcumin are nontoxic for human especially in oral administration. Turmeric and curcumin are also safe in animals. They are nonmutagenic and are safe in pregnancy in animals but more studies in human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4.
刘艳    洪行球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6):500-503
目的:研究3种不同结构的姜黄色素单体对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牛VSMC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的影响,解析构效关系。方法: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3种不同结构的姜黄色素单体对ox-LDL促牛VSMC增殖及对VSMC LDL-R表达的影响。结果:ox-LDL在2.5,5,10 mg.L-1时,对VSMC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姜黄素16.5,33,66μmol.L-1,一脱甲氧基姜黄素(简称一脱)33,66μmol.L-1和二脱甲氧基姜黄素(简称二脱)66μmol.L-1对10 mg.L-1ox-LDL培养的VSMC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3种姜黄色素的抑制率为姜黄素>一脱>二脱。3种姜黄色素在66,33,16.5μmol.L-1时对VSMC LDL-R的表达均有明显的上调作用,其中姜黄素16.5μmol.L-1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其他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上调作用二脱>一脱>姜黄素,经组间方差分析,P<0.01,与姜黄色素抑制牛VSMC增殖作用相反。结论:3种不同结构姜黄色素单体能明显抑制ox-LDL促牛VSMC增殖作用,上调牛VSMC LDL-R表达,从而有可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黄丝郁金生长发育规律,为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定期取样进行调查测定。结果:根据郁金各器官生长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将郁金的个体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出苗期、苗期、叶丛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充实期。郁金一生形成8片叶,叶面积在苗期增加较慢,叶丛期迅速增加。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苗期和叶丛期干物质主要分配到叶部,块根膨大期主要分配到根茎,块根充实期主要分配到块根。结论:可根据黄丝郁金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邓家彬  苟琳  丁春邦  张利  杨瑞武 《中草药》2011,42(2):346-352
目的探讨姜黄属Curcuma L.6种郁金类药用植物的种间及其种内不同居群间的亲缘关系。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细胞色素氧化酶(COD)的酶带,并采用UPGMA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SOD、PPO和COD的酶谱能较好地区分6种郁金类药用植物;PPO和COD还能够对种内不同居群的材料进行区分。结论同种植物不同居群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有关;能够通过聚类分析区分姜黄和川郁金;姜黄属郁金类植物的栽培型和野生型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