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历资料患者男,57岁,因上腹部胀痛1年,加重伴反复黑便2月,于2009年5月12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上腹部偏左侧可扪及7cm*8cm肿块,质硬光滑,界限尚清,活动尚可,轻压痛。  相似文献   

2.
1 病案摘要 曾某某,女,64岁,2008年12月5日初诊。 患者1月前因“呕血、黑便,突发腹痛、腹胀”在某院急诊时,经胃镜活检诊为“胃恶性平滑肌肉瘤”并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为:胃恶性间质瘤,肿块切面9cm×8cm、出血、坏死。术后未行化疗。既往体健,否认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史。无烟酒嗜好。患者乏力明显,纳少,无腹痛、腹胀,大便干,2~3日一行。体格检查:老年女性,神志清,轻度贫血貌,自主体位。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恶性潜能且非定向分化。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占胃肠间质瘤的60—70%,约占所有胃肿瘤2%。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鞘瘤大多属于间质瘤,而真正的平滑肌瘤临床上并不多见。1983年由Mazur和Clark首次发现这组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5 年1 月至2010 年2 月间收治的48 例GIST 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 组:A 组为行肿瘤局部切除者26 例;B 组为肿瘤所在器官大部或全切除者22 例.对2 组病例进行随访,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期,1 年、2 年和5 年生存率,并对2 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A 组26 例中25 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43 个月;B 组22 例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44 个月,2 组比较,P>0.05.A 组1 年、2 年和5 年生存率分别为92.6%、83.6%和73.3%;B 组为91.5%、81.7%和71.6%,2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照Fletcher 分级,高度风险分级的GIST 患者采用肿瘤所在器官大部或全切除者较行肿瘤局部切除者中位生存时间长及生存率高,P<0.05.结论 完整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 的最好方法,但按照Fletcher 分级,高度风险分级的GIST 患者应采用肿瘤所在器官大部或全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8例胃间质瘤病人经双镜联合治疗后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方法。结果:采用正确的护理,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并顺利出院。结论:经充分的术前心理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术后的密切监护并强饮食、导管、活动、体位的指导,加之细致周到的健康教育,对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组织学上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呈束状、弥漫状排列,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蛋白(CD117)、巢蛋白(nestin)以及功能未知蛋白(DOG1),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1]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0.6岁,男女比为1.5∶1,部位以胃最多见。病理诊断GIST良性19例,交界性13例,恶性16例。4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手术治疗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该病术前诊断非常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的检查确诊.本文通过对本院从2007年~2011年间收治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外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连明桥 《科学养生》2021,(9):152-154
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方式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是胃的除淋巴瘤以外的原发性非上皮性肿瘤组成,它们是由器官壁层的细胞产生,目前把缺乏分化特征或者既向平滑肌又向神经方向分化的肿瘤,统称为胃间质瘤.我院发现一例,术前诊断为肝癌,手术后证实起源于骨小弯胃壁的巨大间质瘤,该间质瘤是以一单短蒂与胃壁相连,向腔外生长,现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供广大影像专业医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发病率虽较低,但死亡率极高,临床治疗具有一定难度。笔者采用疏调气机汤加减,辨证治疗胃间质瘤患者一例,整体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近年来开展的微创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其治疗机理是依据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细胞差,加温至39℃。40℃可致癌细胞停止分裂,达到41℃-42%后可杀死癌细胞或引起其DNA损伤。在超声或CT引导下,将电极针插入肿瘤组织内,发生高频射频波,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振荡,离子撞击产生热量可达80℃-120℃,能快速有效地凝固和灭活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13.
成瑞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2972-2972,2974
胃肠道间质瘤为胃的非上皮性肿瘤并不少见,但关于胃的外生性间质瘤伴囊性病的文献报道并不多,笔者2005年在外检中遇到1例,现结合中外文献复习,探讨其眼观、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良恶性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它是一种不同于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的一种独立疾病,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达型[1].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对该肿瘤的认识日益深入.笔者对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4例GST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GST的CT征象,提高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3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 1 996年 1月— 2 0 0 3年 6月收住的 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2例中胃间质瘤良性者为 2 2例 ,交界性 3例 ,恶性者 7例 ,随访 0 .5~ 8a。 2例肝转移死亡 ,4例因其他病因死亡 ,其他生存良好。 3a生存率 81 .4 8%,5a生存率 77.78%。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肿瘤大小、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综合分析判断。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 ,恶性者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于凤城市中心医院实施治疗的 120 例胃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0 例。对 照组患者实施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复发率以及肿瘤恶性潜能 Fletcher 分级。 结果:观察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 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分级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 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肿瘤恶性潜能 Fletcher 分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胃间质瘤(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胃间质瘤有特异性,三期动态增强与三维重建技术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配合与护理。方法:术前充分做好器械、物品准备;术中与操作者默契配合、及时沟通,根据手术过程准确递送器械,根据病变大小调整钩刀、IT刀的刀芯伸出长度2—3mm,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术中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果:40例成功完成肿瘤挖除,成功率为95.2%。手术时间30~80分钟(平均42分钟)。主要并发症:穿孔13例,2例联合腹腔镜穿孔修补,11例小穿孔行内镜下止血铗夹闭成功;术中大出血2例,转外科手术治疗。随访时间3—24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及复发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间质瘤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医护的默契配合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为指导临床实践中该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就诊于我院并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切除方式进行治疗,经病理检查证实本组92例患者中45例为良性间质瘤,21例为潜在恶性肿瘤,26例患者为恶性肿瘤。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除2例患者出现复发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2例患者因为出现转移再次进行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以良性病变为主,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手段是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复发率低,患者可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1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间质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胃体部多见,瘤细胞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为CD117+、CD34+。结论:胃间质瘤主要依靠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来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